朱京偉
春天到了,大院里的法國梧桐樹上冒出了許多嫩綠的小芽,小小的,沒有完全張開,乍一看有點像剛長成的花蕾。
一天,我?guī)е鴦倽M3歲的兒子在大院里玩耍。他瞪大眼睛看了一會兒,高興地說:“大樹要開花了!大樹要開花了!”聽了這話,我便問他:“這大樹枝上沒有花苞苞,怎么會開花呢?”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指著包在一起的葉子,神氣地告訴我:“這不是嗎?!”那神情,大有“你連這也不知道”的意味。
我連忙解釋道:“這不是花苞苞,這是葉子!”任憑我語氣多么肯定,他仍用手比劃著,小嘴嘟噥著:“葉子是大一點……一片一片的,花苞苞是很小……一團團的?!边@時候,我覺得再解釋也是沒用的,因為3歲幼兒的思維是很具體很形象的,如果我硬說這就是葉子而不是花苞,他一定會很困惑。于是,我對他說:“那好,以后媽媽每天帶你來看一看,看看這棵樹上到底是會長出葉子來,還是會長出花朵來?!币院蟮囊欢螘r間,每天去看樹就像他盼望牡丹花開一樣,成了他的熱門話題,也成了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后必需做的一件事。
一天天地過去了,牡丹花也開過了,可梧桐樹上連一朵花也沒有開出來,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在春風中搖來擺去的嫩綠的小葉子。這一下兒子可失望了,但他確實相信了:原來那長在樹枝上的小苞苞真的是小葉子而不是小花。也許,對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來說,他仍然迷惑于他那“看起來像花苞苞,為什么卻不是花苞苞”的問題,但他畢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學到了他不易明白的自然知識,并得出了結論,而不是媽媽或成人強硬地灌輸給他的。這一點,對他的智力發(fā)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圖/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