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
返港不夠一個月,見了好幾宗有關孩子及青少年行為問題個案,發(fā)覺所見的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后,都不約而同地有一對不能相處的父母。
這些父母,有專業(yè)人士,有老師,有護士,都是中層階級的家庭,都是非常關注子女的父母。其中某些夫婦,明知道婚姻無望,卻特別為兒女而不分手,他們怎么也想不到,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中,孩子會產(chǎn)生各種不平衡的心理及古怪行為。
三角理論與家庭
家庭治療理論家伯溫有一個重要的三角理論,他說,每當一個二人系統(tǒng)遇到問題時,就會自然地把第三者扯入他們的系統(tǒng)中,作用是減輕二人間的情緒沖擊。
因此,父母不和,子女常會不自覺地加入到他們的陣線中去,形成一種三角關系。
奇怪的是,被卷入這三角的子女,其實是最忠心于父母的孩子,他們往往發(fā)出各種心理病征或行為問題,目的卻是在保衛(wèi)或平衡父母間的糾紛。
這種因三角關系而生的兒童病,花樣繁多,他們父母的配搭,也是各式各款。
小明的個案
7歲的小明,天天與母親吵架,母親不論怎樣打,怎樣罰,都不能控制這只小頑猴。小明5歲的妹妹,卻是一個乖得出奇的小女孩,大眼睛瞪著母親與哥哥爭吵,嚇得不敢動彈。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教師,母親是一位高級護士。爸爸說,他接小明下課時,碰到小明的老師,都說小明是個乖學生,但是悶悶不樂。老師問起他來,他就說,爸媽在家彼此不談話,他心中十分不安。
爸爸說:“一個孩子這樣不開心,要向外人訴苦,可見其悲哀之處……”
小明的父親說得有理,只是他說話滔滔不絕,旁人難有插口之處。而且他的話都是向我而說,他的妻子坐在一旁,身體緊張,神情忿忿,卻是一言不語。
我對小明父親說:“你自己也是教師,當然明白孩子的行為與其家庭關系很有關聯(lián),你的孩子這樣不快樂,你是否需要與你太太討論一下對策?”
小明父親繼續(xù)向我顯耀他對兒童心理的知識,卻是完全避開妻子的眼光。小明母親也是一樣,她對丈夫的怨恨,全部寫在面上,只是眼睛絕不看他。
原來這一對夫妻,已經(jīng)多年失和,丈夫覺得妻子事事苛求,妻子覺得丈夫不負責任。多年來夫妻深諳彼此習慣,知道事無大小,一交談就會大戰(zhàn)爆發(fā),因此盡量避免接觸。只是妻子一肚子冤氣無處可消,忠心的小明就走入了三角的位置,天天與母親吵架,讓母親對父親的恨意有所發(fā)泄。
父母責怪小明之余,卻是一點也不明白孩子苦心之處。
7歲娃娃——父母的觀察者
另一對夫妻,也是有個天天惹母親生氣的小女孩。7歲的娃,在父母形容下,是個“無可救藥”的問題兒童:不專心、不聽講、不可理喻……父母不斷往她身上送罪名,但是在我們兩個小時的交談中,她卻是乖乖地坐在一旁自己玩耍,只是她十分留心父母的一舉一動,尤其注意他們的談話。
父母談話和平,娃娃也和平地玩耍,父母談話不妥,娃娃也明顯地緊張起來。這種不停觀察父母的孩子,最容易被卷入父母的矛盾中,成為三角中的一角。
梅紐因早年發(fā)展家庭治療的學派時,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人在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身體就會產(chǎn)生一種叫做FFA的荷爾蒙。萬氏讓孩子在單面玻璃鏡后面觀察父母的交談,同時用儀器測量孩子的荷爾蒙分泌。結(jié)果證實,每當父母爭吵,孩子的FFA荷爾蒙就突然升高。
這一項實驗,肯定了很多兒童心理病是與父母息息相關的。
娃娃的家庭,表面看來十分正常,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他們都說生活和平,夫妻恩愛。只是娃娃被父母夾在中間,顯得十分不舒服,無論父母怎樣盤問,都是搖頭不語,滿面驚惶。
夫婦子女大換位
我觀察了這一家人老半天,完全摸不著頭腦,只好對他們說:“你們看來是如此美滿的家庭,為什么娃娃會有這樣不安全的感覺,這樣的完全不信任你們?這一個謎,可能只有你們自己才有答案?!?/p>
我說完,正要告退,娃娃的母親突然緊張起來,終于說出真相。原來娃娃父親在家的時間甚少,她每天獨自對著娃娃,7歲孩子的每一舉動,都被母親像用放大鏡一般詳加審察,母女之間全無空間可言。
缺乏丈夫關懷的妻子,滿懷悲憤都落在對女兒的管教上。不會玩耍的媽媽,不能容忍7歲孩子的正常頑皮和玩耍。
媽媽說:“我有時生氣罵娃娃,罵得自己全身發(fā)抖,而娃娃也同時發(fā)抖……我知道自己過分,但是沒有人在旁把我制止?!?/p>
小明、娃娃都是生活在三角中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像很多別的三角關系的家庭,大多是有一位對丈夫失望的母親,全神集中在管教兒女的工作上,造成母親與子女一種難分難解的關系。而三角關系的父母,一般都是存而不在,他們不愿意對妻子負責,也樂得口羅嗦的妻子把箭頭指向子女身上。
像小明的父親,身為老師,對兒童心理學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他談了兩小時的理論,卻完全不能有所行動。
終于,還是小明的母親說:“我丈夫把5歲的小女兒當成妻子,我把7歲的小明當成丈夫?!?/p>
如此陰錯陽差的夫婦子女大換位,不知困死了多少在三角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