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材
1998年12月3日晚8時許,江某在某超級商場貨架上將一瓶價值46元的“飄柔”洗發(fā)水藏在寬大的夾克中,企圖帶出商場,結果被商場的保安人員當場抓住。于是,該超級商場決定,對江某處于20倍(920元)的罰款。但搜遍江某全身,除身份證外,僅搜出87元。隨后,該超級商場的保安人員與江某的家屬取得聯系,待江某的家屬付訖了920元罰款后,江某才被放出。此后,江某對該超級市場罰款不服,隨即訴至法院,請求判被告某超級商場返還920元。法院受理后,經開庭審理,判決被告某超級商場返還原告江某920元,限判決生效之日起7天內償付。對此,其他一些商場和公民無法理解。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享有罰款權的主體有:1、國家行政機關對相對人違反行政管理秩序,可依法對行政相對人給予罰款的行政處罰;2、人民法院可依法對違反民事法律及妨害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給予罰款的司法制裁;3、企業(yè)可依法對違反勞動紀律的職工給予一次性罰款。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享有罰款權。同時,《行政訴訟法》還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能夠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有:(一)法律;(二)行政法規(guī);(三)地方性法規(guī);(四)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guī)章;(五)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規(guī)章。除上述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可以依法設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和幅度外,其他任何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因此,在本案中,被告自行決定以20倍對原告江某處以罰款920元是無法無據的。因為被告無權設定處罰種類和幅度,而且與原告江某之間不存在隸屬或行政管理關系,也不具備罰款權主體資格。所以,被告對原告江某的處罰行為無效,應當依法返還。值得提出:《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對偷竊少量公私財物的違法行為人,由縣、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相當于縣一級的公安機關對其作出處以200元以下及其他行政處罰的裁決。由此可見,商場不能對偷竊商品者處以罰款,而應當將其扭送到本轄區(qū)的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依法對其作出處罰裁決。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