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鍈
我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常會使用當(dāng)時的方言俗語,由于時間和地域兩者的變化和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有的方言俗語考索為難,注家與學(xué)者見仁見智,往往使讀者無所適從。鮑延毅先生在《<金瓶梅>溯源》里從聯(lián)系民情風(fēng)俗人手,探求這些方言俗語的來龍去脈和確切含義,頗有啟發(fā):如《金瓶梅》五十一回寫潘金蓮不耐煩聽佛曲,老想溜走,吳月娘便對在座的女眷說:“交他去了,省的他在這里跑兔子一般?!敝腥A版《金瓶梅詞典》只照字面將“跑兔子”解釋為“比喻來回走動,坐不住”?!端菰础穭t聯(lián)系蘇魯豫交界處的地區(qū)方言和民俗,指出這與性忌諱有關(guān),本指動物發(fā)情,這里吳月娘用來調(diào)侃潘金蓮。這就揭示出這句話深層的喻指義。又如元雜劇《玉壺春》二折說:“做子弟的要有十個母兒?!薄澳竷骸币辉~很難懂,《金元戲曲方言考》釋為“資格”,但“十個資格”卻不成話。鮑延毅則根據(jù)魯南蘇北方言,指出當(dāng)?shù)赜小澳▋骸边@樣的說法,其含義為“本領(lǐng)”,凡是善于辭令、會說話交際者稱作“有嘴抹兒”?!澳▋骸迸c“母兒”應(yīng)屬一聲之轉(zhuǎn),“抹本是入聲字,其塞音韻尾脫落后則與“母”同音。有的方言俗語詞專著詞書雖已有解釋,但只說其義而不明其所以然。例如“長絆兒”一詞,或釋為“長時間”,“一絆兒”或釋為“一會兒”,解釋雖然正確卻語焉不詳?!端菰础穭t進(jìn)一步指出“絆”音義同“襻”,是“器物上用來結(jié)系或攀于手肩的帶子”,“在抬轎或推挽車子時,又往往須經(jīng)一段時間方可休息,絆始離肩,故搭絆在肩的一段時間叫做‘一絆兒。如果干的時間長便謂之‘長絆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