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放
中國近代史上有個著名的才子叫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別號王湘綺,湖南湘潭舉人。
王壬秋飽讀詩書,但對功名卻較淡泊,加之他處在清末民初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無法施展抱負,又不甘屈于人下,生性落拓不羈,風流灑脫,平生以講學為主,致使桃李滿天下,名載史冊。王壬秋在仕途上基本是個布衣,雖是布衣,但他卻敢睥睨王侯將相,在清末民初留下許多佳話。
睥睨曾國藩
王壬秋與曾國藩是湖南同鄉(xiāng),咸豐年間,太平軍席卷東南半壁,清廷政權(quán)岌岌可危,忠于清廷的曾國藩在家鄉(xiāng)招募湘勇,組建湘軍,開辟幕府,羅致人才。曾國藩是個愛才的人,當時不少俊彥進入了他的幕府,許多人都被授以要職,后來都飛黃騰達了。唯獨王壬秋不入曾國藩的幕府,經(jīng)常以布衣相訪為客,住幾天就走。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秋,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時年44歲。當時還是湘軍與太平軍苦戰(zhàn)之時,有一天撫署來了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要拜見曾國藩。曾國藩接見后。才知他就是同鄉(xiāng)才子王闿運,于是盛情款待。年方23歲的王壬秋在曾國藩面前侃侃而談,詩詞歌賦,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曾國藩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小老弟十分欣賞!談興正濃時,王壬秋突然勸曾國藩為文直接以諸葛亮、曹操為楷模。曾國藩開始尚不在意,漸漸聽出了弦外之音,王壬秋是借談詩論文之機暗示他學諸葛亮、曹操擁兵割據(jù),然后推翻清廷。忠于清廷的曾國藩自然聽不進王壬秋這番“大逆之論”,不動聲色地用筆在紙上寫了不少“謬”字,從此不再和王壬秋交談了。
七年之后,湘軍攻下南京,王壬秋找到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又舊事重提,鼓動他乘機推翻清廷。湘軍很多將領(lǐng)都贊同王壬秋的主張,可是誰也不敢去說服曾國藩,于是王壬秋第二次登門勸說曾國藩。這一次曾國藩仍不做聲,只是用手指蘸茶汁在桌上大書特書一“妄”字,王壬秋見狀,憤然離去,后來在對學生講學時說:“曾大(指曾國藩)不識抬舉!”當時敢以如此口氣輕蔑曾國藩的人,恐怕天下屈指可數(shù)了。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身為兩江總督,被朝廷所器重。有一次,王壬秋去南京造訪曾國藩。按理講,曾國藩應(yīng)回訪一下王壬秋,以示尊重與禮貌。但曾國藩當時架子很大。只是派人要王壬秋去赴宴。心性高傲的王壬秋覺得是對自己的大不敬,他笑著對來人說:“曾相國(對曾的尊稱)是不是以為我這次來,只是為了吃他一頓酒飯?”等使者一走,他即刻收拾行李乘小船回湖南。曾國藩自知失禮,馬上派人追趕王壬秋,準備當面表示歉意,但輕舟去遠,追之不及了。
秉筆直書《湘軍志》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為了表彰曾家平定太平天國的功勞,以六千銀元的代價請王壬秋編撰《湘軍志》。曾紀澤之所以要王壬秋寫《湘軍志》,一是要借用王壬秋的大名,二是王壬秋的文筆確實令人贊賞。那知王壬秋在寫《湘軍志》時。來個秉筆直書,有時還借用一下“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文字之間,這恐怕是曾家人所始料不及的。
光緒七年,《湘軍志》寫成。王壬秋首先對湘軍在攻破天京之后,大肆燒殺搶掠予以揭露,認為江南的財富被湘軍劫掠殆盡。又說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的很多不是。李秀成被其俘獲后,本來要押送北京,當曾國荃看到許多投降的太平軍將士一見李秀成便跪拜時,便心存忌恨,擅自將李秀成殺害了。當時名將多隆阿、楊岳斌、彭玉霖、鮑超等人都不滿曾家兄弟的做法,欲離營而去。王壬秋在《湘軍志·籌餉篇》中又說,曾國荃家中有良田百余頃,于法應(yīng)當上田賦冊,但當?shù)毓倮粑窇炙臋?quán)勢,不敢過問,更不敢上門征稅。
《湘軍志》在四川成版后,王壬秋攜版回湘,曾國荃等人審閱后,惱羞成怒,并斥責王壬秋“虛誣”,說《湘軍志》是一部“謗書”。此事引起原湘軍頭面人物極大不滿,紛紛指責王壬秋,其中尤以曾國藩親家郭嵩燾為甚,說:“壬秋文筆高朗,而專喜譏貶。……張笠臣指為誣善之書?!辈痪茫誀c將刻版燒毀,但是,曾為曾國藩四大古文弟子的黎庶昌對《湘軍志》卻甚為贊賞,并將其中五篇選入他編輯的《續(xù)古文辭類纂》之中,在評注中說:“此書不著作者名氏(郭嵩燾毀版后,《湘軍志》以無名氏方式仍在民間流傳),蓋湘潭舉人王闿運筆也?!崩枋粌H贊美《湘軍志》文詞,而且還稱贊王壬秋為良史。郭嵩燾雖然將《湘軍志》毀了版,但《湘軍志》仍然流傳到了今天。
戲弄張之洞
湖廣總督張之洞,在當時可謂是權(quán)傾朝野的封疆大吏。張之洞頗風雅,喜歡結(jié)交風流名士,當然也少不了相交王壬秋。王壬秋有次到湖北,被張之洞邀入督府作客。一天,張之洞請王壬秋同往洪山檢閱洋式兵操,張之洞得意洋洋地對王壬秋說:“我所練之兵,可以無敵于中國?!蓖跞汕锫犃T不吱聲,張之洞一連說了三遍,王壬秋仍然默不作聲。張之洞不解地問:“王先生是不是以為所練之兵尚有不到之處?”這時王壬秋才冷冷地回答說:“所練之兵毫無用處。我只需用二百名鄉(xiāng)兵,不持兵器,只攜帶扁擔繩索,即可于陣前擒汝主帥?!睆堉垂笮Φ卣f:“有這么容易嗎?”王壬秋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的兵將雖然精銳,但決不會開槍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二百人沖入陣,必有數(shù)十人沖至主帥馬前,扁擔繩索一起上,主帥必然受擒?!睆堉绰牬嘶?,不禁哈哈大笑,調(diào)侃地說:“王先生真是用兵如神?!笔潞笥信笥褑柾跞汕铮骸澳阍趺丛趶埧偠矫媲俺龃藘簯蛑?”王壬秋解釋說:“張之洞乘馬閱操時,以八人圍護馬行走,如同乘坐八人馬轎。而以四人轎載我后行,自以為元帥威風凜凜,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則以滑稽之言壓壓他那不可一世的氣焰,豈真能以二百鄉(xiāng)兵擒元帥?!睆堉达@然也知道王壬秋是故意戲弄他,所以彼此心照不宣,一笑了之。
有一次,張之洞在書房與王壬秋閑談,張之洞自以為博學多才,他對王壬秋說:“我可以算是博學,王先生可算是鴻詞,你我合為一人,可以應(yīng)當今博學鴻詞科考試了?!蓖跞汕锫犃T,心中頗為不悅,但又不好直接譏諷張之洞學識不深。他便慢悠悠地回答說:“前代諸科所選,博學者多,鴻詞者少,不博不鴻者,幾乎過半。學風極盛之時,尚且如此,全才確實難得。孔夫子說過:學然后知不足。今之少年,不學而足。中興人物,并無中興學風,可嘆!”張之洞在當時是公認的中興名臣,遭王壬秋巧言相譏。一時面紅耳赤,默然無語。若干年后,王壬秋在評論張之洞時說:“張之洞是個看書人。所謂看書人則書是書,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謂記問之學,博而寡要。”王壬秋的評論對不對,姑且不論,但他在達官貴人面前從不阿諛奉承,這表現(xiàn)了一個正直文人的本色。
蔑視袁世凱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竊國大盜袁世凱為了借重王壬秋大儒的名氣,藉以網(wǎng)羅天下名士為他所用,便以重金聘請王壬秋進京為國史館長、參政院參政。王壬秋已八十一歲了,他一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做過官,如今以耄耋之年應(yīng)袁世凱之聘,時人大惑不解。
王壬秋到任后,袁世凱對他優(yōu)禮有加,專稱他為“王先生”,但王壬秋對袁卻并不恭敬。有一次,袁世凱寫了不少“?!弊郑炙徒o諸位參政及大官,以示“恩典”,暗中派人去各家探視是否將其“?!弊謴垝炝?,以察其是否忠于自己。這些得到“福”字的人不管是擁袁的還是反袁的,自然都張掛了起來,就連大名鼎鼎的梁啟超,為了迷惑袁氏,也將“?!弊謶覓煊趶d,并用玻璃罩護,以表愛惜。唯獨王壬秋將“福”字置之一旁,不予張掛,視有若無。
袁世凱當時身為民國大總統(tǒng),但他倒行逆施,為天下人所唾罵。王壬秋曾戲作一對聯(lián)說:“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不是東西?!贝寺?lián)一出,不脛而走,流傳民間。一位友人問王壬秋果真是他寫的否?王壬秋毫無懼色地回答:“總統(tǒng)是我年侄,我罵他不是東西,不為犯法?!?/p>
民國四年,袁世凱加緊復辟步伐,準備于次年元旦登基稱帝,規(guī)定上大夫以上官爵的人,必須登殿稱臣拜賀,而參政是屬于少卿上大夫一級,也在朝賀之列。王壬秋不愿參加袁氏登基的丑劇,于是,他用金蟬脫殼之計辭去了所任各職。袁世凱雖為“洪憲皇帝”,對他也無辦法。王壬秋在國史館大概只有一年多點時間,但他始終沒有著錄一字,也沒有草定什么修史條例,可見他并沒有為袁氏辦事,始終保持了布衣傲王侯的稟性。
民國五年,王壬秋在家鄉(xiāng)病逝。包括大總統(tǒng)黎元洪在內(nèi)的達官貴人,儒林泰斗紛為他舉哀和撰文。寫得情深意厚的要數(shù)他的門生楊度了:“曠代圣賢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睅熒g,可謂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楊度對老師的評價得到了儒林中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敢以詩書傲王侯者,并世能有幾人?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