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沛
骨質疏松癥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的強度減弱,因而易發(fā)生骨折。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盆、股骨上段、橈骨遠端、肋骨等部位亦較常發(fā)生。
根據分析,本病合并椎體壓縮骨折者占44%。骨折常為多發(fā)性,常發(fā)生于第12胸椎與第2腰椎之間。急性胸腰椎骨折可由輕微外傷引起,但有許多病例是自發(fā)性,甚至在臥床時亦可發(fā)生骨折。由骨折產生的疼痛常向側方和前方放射,患者可有肋間神經痛或有類似心絞痛的胸骨后疼痛。也可引起上腹部疼痛、惡心及輕度腸麻痹。腰椎骨折可致雙側下肢感覺、運動障礙,或影響膀胱、直腸的正常功能,導致大、小便功能障礙。骨折愈合后,由于胸椎生理性后凸增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致使肋弓和髂嵴間距縮短,甚至相互接觸或重迭,致軀干短縮,駝背畸形及活動受限。嚴重者胸廓發(fā)生畸形并引起呼吸運動受限。由此可影響心肺功能并可導致肺部反復感染。
發(fā)生于老年患者的髖部骨折亦多與本病有關。常見有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及粗隆下骨折。前者??赡墚a生股骨頭缺血壞死而嚴重影響肢體功能。股骨粗隆間骨折如果治療不當,亦可產生患肢短縮及髖內翻畸形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輕微的外力作用導致橈骨遠端骨折,輕微的撞擊、擠壓甚至用力咳嗽而發(fā)生肋骨骨折,亦多為本病的并發(fā)癥。
骨質疏松癥患者常表現出腰椎前凸減少和腰骶角增大。這種異常的姿勢導致腰骶部勞損,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疼痛與活動有關,直立后伸時疼痛加劇,仰臥時疼痛減輕。
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另一主要癥狀是背痛。多見于胸背及下腰段,主要是由于背肌痙攣所致。它與骨質疏松的程度不成正比。脊柱的前屈、后伸和震擊都會加重疼痛。有的患者表現為背部彌漫性疼痛,多見于絕經期后骨質疏松癥患者。檢查可發(fā)現沿脊柱有彌漫性壓痛,需要和多發(fā)性骨髓瘤、轉移性骨腫瘤及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加以鑒別。本病引起的疼痛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自行緩解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