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理 朱有華
臨床腎移植于本世紀初期就有不少嘗試,但均遭失敗。最重要的突破是1956年美國Merrill等在同卵孿生者間作腎移植獲得了成功(一般術后存活1年以上者即為成功)。自此,同種腎移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逐漸開展,尸體腎移植存活率不斷得到提高,存活最長的已達32年,1年存活率從原來的50%提高到72~83%。
迄今,全世界施行腎移植已超過10萬例,并以每年1萬例左右的速度在增加。
我國于五十年代初開展了腎移植的動物實驗,為腎移植的技術操作做了初步準備。1960年,北京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首先作了兩例同種腎移植,雖然在技術上是成功的,但由于當時尚無有效的免疫抑制措施,術后3~4周,病人移植腎喪失功能。1961年,長征醫(yī)院進行了同種異體腎移植的動物實驗,并應用免疫抑制藥物,取得一定進展。1972年12月6日,廣州中山醫(yī)學院作了第一例親屬腎移植,病人存活十三個月后因肝炎而死亡。1975年上海中山醫(yī)院作了一例尸體腎移植,病人存活了8年。之后,全國各地的有關醫(yī)院在腎移植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至今已有10個單位進行了約2000例次腎移植,有10個醫(yī)院手術例數(shù)超過50例,其中北京友誼醫(yī)院、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和上海第一人民醫(yī)院已超過200例次。
盡管我國開展腎移植工作起步較國外為晚,例數(shù)也相對較少,但在技術操作、術后處理及免疫抑制治療上已與國外水平大致相等,腎移植術后的成功率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腎臟保存上亦取得相當成就。
腎移植作為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解決。
(一)爭取更多的腎臟來源。由于。腎臟來源有限,致使目前尚有許多尿毒癤患者,不能及時得到腎移植術治療,與國外相比,發(fā)展較緩慢。為了改變目前的狀況,有必要呼吁各者給予支持,要不斷地向病人和社會宣傳有關腎移植的知識,為進一步開展腎移植奠定社會基礎,以爭取更多的腎臟來源,挽救更多的尿毒癥病人。
(二)深入低溫腎保存的研究。上海等地已在開展此例研究工作,希望把腎臟保存在零下80℃或零下196℃,這種冷凍法保存腎臟是最理想的,但至今尚未找到對細胞無害的防凍劑。一旦這個問題得到解決,“長期腎庫”將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到那時,全國或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腎臟就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做到隨時提供。
(三)加強免疫抑制的研究。術后免疫抑制藥物作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移植效果,因此,要尋找更有效的免疫抑制劑,有必要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
(四)盡快建立幾個血液透析中心。中心建立后,可使尿毒癥患者在接受腎移植前充分進行透析治療,使病情相對穩(wěn)定或改善病人危重情況,這也是提高腎移植成功率的重要條件之一。
醫(yī)學科學正在不斷進步,回顧腎移植在不太長的時期內(nèi)取得的成就,我們相信,腎移植的“明天”是令人鼓舞的。一旦上述問題得到解決,腎移植后的長期存活率就將明顯提高,而這一天的到來已經(jīng)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