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國
中國現代文學的評價標準,曾被極左思潮所顛倒、歪曲。針對這一問題,嚴家炎同志在《求實集》一書中從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歷史現實出發(fā),在對大量文學作品的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將現代文學評價標準概括為:“就思想內容方面而言,標準只有一個:看作品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生活,表現出苦難和抗爭的中國人民的感情、愿望和要求,從而有利于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皬乃囆g方面來說,也要把作品放到文學發(fā)展的一定歷史范圍內去考察,看作品藝術上的成就怎樣,是否提供了前人所沒有提供的新的東西,美學上有無新的開拓或突破,等等”。這是公正獨到之論。如丁玲小說《在醫(yī)院中》,曾為學術界毀譽不一。作者將小說置于魯迅小說所開創(chuàng)的,批評小生產者的愚昧、狹隘、麻木、自私、冷漠的精神痼疾和心理習性的新文學傳統(tǒng)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主人公與周圍環(huán)境的矛盾:“就其實質來說,乃是和高度的革命責任感相聯系著的現代科學文化要求,與小生產者的蒙昧無知、偏狹保守、自私茍安等思想習氣所形成的尖銳對立?!睆亩隙诵≌f主題的積極內涵和歷史進步性。作者將問題置于廣闊的歷史鏡角中考察,顯出了廣度與深度的統(tǒng)一。
《求實集》在探索某些難度較大的研究課題上也有可喜的收獲。魯迅研究,是現代文學研究中重要的也是難以突破的課題,《魯迅小說的歷史地位》一文,站在中外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合流的歷史高度,論證“魯迅的現實主義屬于一個新的時代”。在具體論述中,作者并沒有機械地列舉中外現實主義理論形態(tài)的演變,而重在挖掘魯迅小說所包蘊著的現代意識與現代無產階級思想意識的內在聯系。作者從中外文藝思潮相互滲透的分析中立論:作品“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對歷來爭議不休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本書還體現了作者近年來對于現代文學綜合研究的努力。如《文學·政治·人民》一文縱論近代、現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文學與政治的離合狀況?!吨袊F代文學發(fā)展中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創(chuàng)作方法的演變與文學流派的發(fā)展”一章,綜合研究了現代文學史上多姿多彩的文藝思潮、流派,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相互消長的流變史。這些,不僅是對五四時期影響極盛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藝思潮與創(chuàng)作方法、左聯時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和流派的綜合研究;也是對稍縱即逝的三十年代現代派文藝思潮與流派及國統(tǒng)區(qū)一度出現的浪漫派的發(fā)掘。
《求實集》的研究視野還延伸到當代文學領域。這是因為在現代文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學有著多方面的歷史聯系,因而,對于現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必然成為現實文藝創(chuàng)作所借鑒的思想資料,而且,只有把現代文學研究與對現實文藝狀況的思考結合起來,才能體現現代文學研究的實踐性與時代感。在這方面,作者努力是一以貫之的。
當然,作為撥亂反正時期所產生的文學論文集,《求實集》也有不夠扎實深入之處。如在分析《阿Q正傳)“悲劇和喜劇的出色的結合”時,論者僅列舉了小說悲喜劇結合的構成成分,未能升華到美學理論的高度對此作出進一步的理論探討。研究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分析《阿Q正傳》悲劇與喜劇相結合的構成成分,而且應該探討這種構成的因素和必然性。即,不僅聯系阿Q的悲劇命運,恐怕還重在聯系魯迅的創(chuàng)作思想,尤其應從阿Q性格含蘊中的“喜劇性”與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近代社會長期形成的民族意識和時代心理的聯系,作出自己的解釋?!爸袊F代文學史研究筆談”一組文章,涉及到許多有待進一步研討的文學現象,這只表明論者的思考,還缺乏具體的論證。當然,要求一部文學史論文集對它所涉及的全部內容都須有嚴實的研究,只是讀者的希望。何況,《求實集》已經對于中國現代文學作出了許多廣泛而獨到的研究。
(《求實集》,嚴家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第一版,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