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泥
今上岳陽樓
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是中國歷代詩家文士經(jīng)常游覽吟詠的地方。通過這些詩文,我很早就對洞庭湖和岳陽樓產(chǎn)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過去,我曾乘火車多次路過湖南北部的這座古城岳陽,那水天相接、一望無際的洞庭湖,以及一掠而過的岳陽樓的黃頂飛檐的豐姿,曾引起過我多少久久不能平息的思念與遐想。
我終于獲得了一個專程到那里去游覽的機會。當(dāng)我生平第一次登上這自古有名的古老建筑時,唐代大詩人杜甫(公元712—770)的名作《登岳陽樓》就不禁躍上我的心頭: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桿涕泗流。
岳陽樓座落在古城西門城樓之上,遙對君山,東臨浩渺的洞庭湖。此樓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同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名的三大古代建筑。后二者今已毀,獨岳陽樓碩果僅存。
岳陽樓高十五米,三層,十二個飛檐凌空四面展飛,加上黃色琉璃瓦盔狀的樓頂,顯得凝重、莊嚴(yán)、美觀,在中國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中獨具一格。整座樓只用四根楠木大柱,從地到頂承荷全樓重量;再用十二根木柱作內(nèi)圍,支撐二樓,外圍再繞以二十根木柱,互相銜接,渾為一體。飛檐與屋頂以傘形骨架傳載荷重。三樓用“如意斗拱”層疊相咬,拱托樓頂。全樓為純木結(jié)構(gòu),栓縫對榫,不用一釘,工藝精巧,結(jié)構(gòu)嚴(yán)緊。據(jù)說如果能找到一臺夠格的巨型吊車,就可將整座大樓吊起隨意搬動。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代(公元220—265)東吳大將魯肅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臺的舊址上建一樓閣,起名“岳陽樓”。宋慶歷四年(1004),滕子京被貶至巴陵郡,次年重修岳陽樓,并請他的好友著名文學(xué)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撰寫《岳陽樓記》。現(xiàn)在的建筑,是清同治六年(1867)的遺物,保持了宋代的風(fēng)格。檐樓下高掛郭沫若手書“岳陽樓”橫匾。我們踱進(jìn)樓的底層,堂中央是一巨幅《岳陽樓記》雕屏,四壁懸有歷代文人學(xué)士的題字和楹聯(lián)。據(jù)說,這一幅《岳陽樓記》是贗品,二樓的那一幅才是真跡。
登上二樓,在同樣的位置上陳列著幾乎是同樣的一幅《岳陽樓記》雕屏。上前細(xì)看,這是用十二塊紫檀木板拼成的,高3.15米,寬4.135米,乃清代書法家張照手書,共368字。這“樓以文存”的名文《岳陽樓記》是中外聞名的,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成了給后人以極大啟示的格言警句。
為何有兩幅幾乎相同的雕屏呢?人們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岳陽有一貪心的知縣,暗中用一仿造的復(fù)制品,換去了原來的真跡,據(jù)為己有。誰知他趁黑夜偷運那塊真雕屏的途中,風(fēng)浪大作,雕屏隨船翻人湖中,知縣差點被淹死。若干年后,真雕屏被漁民發(fā)現(xiàn),重新送到岳陽樓保存,人們就將這真假兩幅雕屏同時陳列起來。
宋代最初的那塊雕屏——滕子京修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法、邵竦雕刻,史稱“四絕”——早已遺失?,F(xiàn)有的是清代復(fù)制品,書法蒼勁,刀法純熟,仍不失為一件文物珍品。
我們登上三樓,憑窗遠(yuǎn)眺這“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八百里洞庭”,只見碧波無際,水天一色,沙鷗翔集,漁帆點點。我一面觀賞著眼前的景色,一面在心中細(xì)細(xì)玩味著杜甫《登岳陽樓》一詩中的意境。
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是杜甫晚年(唐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攜家出川,流寓岳陽時所寫的。當(dāng)時詩人已五十七歲。這位走過將近一生不得意的坎坷的仕途、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的沖擊和動亂的體弱多病的老人,當(dāng)他第一次登上這座湖畔的高樓,他是懷有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寐劧赐ブ?,一旦登上岳陽樓,得以飽覽湖上的景色,其振奮高興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梢哉f,詩人仿佛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把我今天登岳陽樓的心情忠實地表達(dá)出來了。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廣闊的洞庭湖,好象把中國東南大陸分割開來,好象整個天地,包括日月,都浮在她的上面。寥寥十字,把這個巨大的湖寫得何等壯觀而有氣魄!吳、楚,古國名,位于中國東南諸省,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乾坤,指天和地。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痹娙撕鋈幌氲竭h(yuǎn)離親朋故舊,拖著病弱的身體在外地漂泊,其漠落凄苦的境遇躍然紙上。這兩句以人生的渺小、短促,與前二句天地的博大、永恒,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感人至深。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戎馬,指戰(zhàn)爭。當(dāng)時北方有戰(zhàn)爭,吐蕃出兵進(jìn)襲,唐將郭子儀正領(lǐng)兵防御。詩人到了暮年,在岳陽樓上倚欄觀景,他心中還念念不忘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難,不覺潸然涕出淚下。由個人的哀傷到對國家的憂戚,這一轉(zhuǎn)折轉(zhuǎn)得非常自然而有力量。統(tǒng)觀全詩,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愛人民的偉大詩人的偉大胸懷。
在唐詩中,尚不乏類似題材的佳作。比杜甫大二十三歲的同代第一流的詩人孟浩然(689—740)的《望洞庭湖呈張丞相》就是其中之一: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孟浩然四十四歲時(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寄贈在長安作丞相的張九齡的詩。在詩中,他希望得到張的薦引,入朝作官。(詩的后四句,說的就是他想過河但無船可渡,在這君主圣明的時代只能閑居家中,別人垂釣,自己旁觀,只能有羨魚的心情。)而詩的三、四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的洞庭湖云霧蒸騰,空曠無際,波濤洶涌,撼動古城的壯麗景色,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云夢澤,古時地跨湖北湖南的水鄉(xiāng)澤國,面積比今天的洞庭湖大得多,古有“八百里洞庭,三千里云夢”之稱,即指洞庭湖)。
古書上有記載,說唐時有人登岳陽樓,曾看見左邊墻壁上題有孟浩然的這首詩,右邊題有杜甫的那首詩,后人就不敢再在壁上題詩了。當(dāng)時的評論家認(rèn)為這兩首詩“足以相敵”。不過,細(xì)細(xì)品味起來,我不揣冒昧地說句公平話,不論在藝術(shù)造詣或格調(diào)素養(yǎng)上,杜詩都要比孟詩略高一籌。
老病有孤舟
我們跨出岳陽樓,沿著濃蔭覆蓋的花徑,步行到湖岸邊,瞻仰“懷甫亭”。亭上有朱德手書的三字橫額,兩旁的柱上是一副楹聯(lián):“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魄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蓖ぶ胸Q立一石碑,陽面刻有杜甫像,陰面是杜甫的生平小傳,對他晚年在岳陽一帶度過的幾年記述甚詳:“……大歷五年(770)春,打算去郴州投親避難,行至來陽,洪水暴漲?;刂垌樝娼拢瑴?zhǔn)備經(jīng)漢陽返長安。這年冬天,從長沙北返途中,臥病不起,死在岳陽附近的船上。終年五十九歲。家無力安葬,厝岳陽四十三年,直到元和八年(813),由孫子杜嗣業(yè)運回河南偃師首陽山下安葬。
關(guān)于杜甫的死因,中國文學(xué)史上素有不同的意見。新舊《唐書》都說他是因為多吃了牛肉和白酒的緣故。據(jù)《新唐書》記載:“大歷中……因客耒陽……大水邃至,涉旬不得食??h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賞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惫羯案鶕?jù)他青年時代學(xué)醫(yī)所掌握的豐富知識,并進(jìn)而推斷詩人是暑天吃腐肉中毒而死的。另一種意見,根據(jù)中唐詩人元稹(779—831)所寫的《杜君(甫)墓系銘》和其他的一些有關(guān)論著,斷定杜甫是老病而卒的?!赌瓜点憽飞险f:(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边€有一種意見近乎民間傳說,說杜甫是為洪水淹死的。并說杜甫死后,“朝廷”追問,縣令便造了一座假墳,詭稱杜死于牛酒,以蒙蔽上方。這一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認(rèn)為他和屈原、李白一樣,“三賢所歸同一水”。當(dāng)然,事實上,除屈原外,李,杜都不是死于水的。
在未得到確切的結(jié)論之前,“懷甫亭”的碑記采取了不詳及病因,而籠統(tǒng)的說杜甫病死于船上,我想是頗為妥當(dāng)和明智的。
在“懷甫亭”畔,我沉吟、徘徊良久。我想,這洞庭湖恰如杜甫寬闊的胸襟,岳陽樓好似他高超的詩歌藝術(shù),互相輝映,長留人間。
(摘自《人民中國》中文版)
(插圖:楊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