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覺
《三希堂法帖》全稱為《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它問世以后,深受人們重視,至今不衰,主要原因之一是此帖取材豐富,收集了天下名家法書,(它共收集魏晉到明末的一百三十五家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書作品,另有題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萬多字。它在全名中所以要冠以《石渠寶笈》字樣,就是因為這些書法作品,都是從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1744)命內(nèi)直諸臣將宮內(nèi)所藏書畫“詳加辨白,遴其佳者,薈萃成編”編成的一部書畫目錄《石渠寶笈》的珍品中精選出來的。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二年(1747)臘月發(fā)出要編刻《三希堂法帖》的特諭,諭中說:“我朝秘府,初不以廣購博收為尚,而法書真跡,積久頗富,朕曾命儒臣詳慎審定,編為《石渠寶笈》一書。因思文人學士得佳跡數(shù)種,即摹入石,矜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壽之貞珉,足為墨寶大觀,以公天下?!币虼?,命當時的戶部尚書梁思正、軍機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蔣溥等,從編入《石渠寶笈》的歷代法書中,“擇其尤者,編次撫勒”,共選出了魏晉到明代一百三十五家的三百四十件作品,把它刻在二百三十八塊石頭上。從發(fā)出特諭到法帖刻成鑲嵌到北海公園漪瀾堂附近的閱古樓上為止,共費時六個年頭方才完工。而第一批正式的《三希堂法帖》印拓成書,又在閱古樓鑲嵌刻石完工五個月之后。當時共拓印了《三希堂法帖》五十二份,每份三十二卷。
乾隆皇帝為什么要不惜工本、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來編刻這部《三希堂法帖》?他在特諭中雖然說得頗為冠冕堂皇,說是“以公天下”,其實他本人是一個喜愛詩文書畫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博雅,常常暗中和當代文人和歷代帝王爭奇斗勝。我們從傳世的清宮收藏的書畫上看到乾隆的題跋之多,各地名勝古跡他的“御筆”的銘刻之濫,都可以看出他對書法藝術(shù)是如何的喜愛和傾心。他在命編《石渠寶笈》的諭中曾說:“朕少年時間,涉獵書繪;登極后,每緣幾暇,結(jié)習未忘,弄翰抒毫,動成卷帙,”可見他的書畫活動,早在做皇子時即已開始。由他命名的“三希堂”,現(xiàn)在到故宮西路的養(yǎng)心殿內(nèi)仍可見到。這是從養(yǎng)心殿西暖閣中隔出來的一個小小的雅室,面積不過數(shù)平方米。他在三希堂內(nèi)自書了一篇《三希堂記》,說明了命名的由來:“內(nèi)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yǎng)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三希堂記》中還談到‘三希的另外兩個含義,但顯然是牽強附會之辭。
這部法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前面所說的取材豐富,收的都是名家珍品外,它所刻的法書絕大多數(shù)都是清宮內(nèi)所藏名家真跡,由高手鉤摹上石,具有較高的水平。如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的《快雪時晴帖》,此帖雖系摹本,但從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書法的遒勁秀美,結(jié)體均勻,氣勢貫通,筋骨血肉都恰到好處的特點,所以受到歷代書法家的重視,一直被認為是王羲之的典型書法之一。乾隆皇帝對此帖也推崇備至,認為是“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神乎技矣”。又如王獻之的《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書法界認為是宋代臨本,宋朝書法家米芾認為《十二月帖》“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王獻之字子敬)第一帖也?!蓖醌懙摹恫h帖》,字體道勁而秀麗,略存漢魏遺意,與王羲之的書法不同,但又有某些相通之處。從此帖的點畫轉(zhuǎn)折及結(jié)體上,可以窺見晉人書風的真實面目?!恫h帖》和《中秋帖》,清亡后由瑨貴妃售與私人,后來抵押于香港某銀行,解放后周總理得知此事,遂以重金贖回,現(xiàn)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本文系根據(jù)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之《三希堂法帖》卷一的序文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