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文
柳彬同志:
讀過你的信,我很驚訝,也很為你抱不平。青年人穿兩件新衣服竟遭到這么多非議!
這幾年,隨著人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城鄉(xiāng),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講究吃好、穿好、用好。服裝,本來就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狀態(tài)。這幾年,許多青年不再用式樣簡單、結(jié)實耐用的觀點來評價服裝的好壞,而以新穎多樣、富于色彩、質(zhì)地優(yōu)良作為衡量標準了,這說明青年對穿著越來越講究了,服裝觀念在發(fā)生著變化。
應(yīng)當怎樣看待這種變化呢?
第一,穿著花樣多,不是奇裝異服。這幾年,青年服裝的款式是越來越多,五花八門。一位朋友說,他在王府井排隊時,有意留心了前面的十幾位女同志,竟沒有穿著式樣、花色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佣啵斎欢嗯c傳統(tǒng)服裝不一樣,特別是與“文革”時那種一色灰、一色綠、一個樣的傳統(tǒng)服裝不相同。這有什么不好呢?難道這就是“奇裝異服”?不能這樣看。從美學角度看,人作為審美的主體,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人不能有永恒的服飾。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對美好東西的不斷追求,服裝自然也在不斷變化。今天的便服,在昨天就是“異服”;今天的“異服”可能成為明天的便服。你可以問問老村長,他今天穿的中山裝,還不是五十年前長袍大褂的“異服”?你信中說的“西裝裙”,過膝兩寸,有開叉的、不開叉的,有多褶的、獨褶的,穿上顯得穩(wěn)重,裙擺又有飄逸感,美觀大方,這種新式的“奇異”服裝有什么不好呢?要對“奇裝異服”進行辨析,只要“奇”得得當,“異”得得體,能夠美化人民生活,能夠使青年人更漂亮,就不能簡單否定。這方面我們的思想要解放些。
第二,莫把消費當浪費。我們國家還較窮,毫無疑問,我們要反對浪費,我們要艱苦奮斗,加快四化建設(shè)。但是,我們講艱苦奮斗,不是提倡大家過苦行僧的日子。我們搞四化,發(fā)展生產(chǎn),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群眾手里錢多些了,想多吃些肉類、雞蛋和牛奶,想穿西裝、流行的裙子,想買彩電、電冰箱,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政策在人民生活中引起的新變化,是正當?shù)南M。今天,隨著經(jīng)濟繁榮,人們的穿著觀念也在改變,這是生活方式變革的一部分。再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不大合乎八十年代的消費潮流了。揮霍公款,我們反對;對個人,我們卻提倡“能掙會花”,引導消費,美化生活。一個青年多買幾套衣服有什么不好?消費增加了,就為商品增加了銷路,反過來就會促進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是良性循環(huán)。假若一味強調(diào)節(jié)約,限制消費,群眾有錢不花,并不高明。試想,人們有個“半導體”或黑白電視機就滿足了,彩色電視機的生產(chǎn)水平能提高嗎?人們都是“縫縫補補”,你們村那些“服裝專業(yè)戶”不是該倒臺了嗎?
柳彬同志,你把這封信念給老村長聽,能說服他嗎?等你回音。
聞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