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岱 丁 聰
最近伯納德·馬拉默德出版了他的自選集《伯納德·馬拉默德故事選》,是由作者親自把三十余年來的作品精選了二十五個長短篇編成的。自從一九五○年以來,他出版了七部長篇和眾多的短篇小說,成為美國文壇的紅人,一九五七年出版的《伙計》(中譯本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寫低層猶太移民的善良?xì)赓|(zhì),不啻為貧民窟里的猶太人長舒一口悶氣。他的短篇小說,由于刻劃人物深湛而語言簡潔,評論界認(rèn)為堪與海明威的文風(fēng)相媲美。
馬拉默德自選集以短篇小說為主,他的故事大都集中在一些不幸的小人物,他們在充滿矛盾和殘殺的社會里受到無窮無盡的傾軋和困苦,重又通過馬拉默德獨特的心智和熾熱的情感出現(xiàn)在小說里,使讀者跟著書中人物時或抑郁無以自解,時或翱翔于幻覺世界而達(dá)到感情上的升華。他之擅長短篇小說,端賴他另有一番功夫的選材和剪裁。他以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和慧眼獨具的洞察力,用適度的筆觸,寥寥數(shù)筆,就把小說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披露無遺,同時又能以非常純樸的語言說出小人物的細(xì)微心緒。
馬拉默德的父母是俄裔猶太移民,自幼生長在紐約勃洛克林猶太人的貧民窟里,因此他熱中所寫的人物,不是寡婦鰥夫,便是終身不婚的男女或是無法復(fù)合的分居者……他們或是無一兒半女的孤零老人,或是身邊只有病殘兒女作伴,聊勝于單身漢而已。有的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物,好象從來就不識什么是青春年華,就因為他們出世以來,就沒有經(jīng)歷過含苞欲放的生活和心情。如在《魔桶》中猶太教法典師列奧·芬克爾,鉆研死書一輩子,驟嘗幸福時的心慌意亂的情景,令人讀來發(fā)笑亦復(fù)同情。這種人物都有飲不盡的苦水和受不完的折磨。除了馬拉默德不惜筆墨為他們寫進(jìn)人類的歷史中去,還有誰來顧及他們呢?
他所精選的二十五篇并不是同一典型的,隨著時代,年齡,社會背景和個人命運而各有千秋。它們的基調(diào)雖然是永恒的貧困,但有些剛瀕于困苦的邊緣,有的則已泡入苦水;有的長年在自營的小店錢柜后面數(shù)著賴以為生的每個小銅子兒,有的則困坐在不見天日的陋室中為下月的房租而愁眉難展;也有屬于童心未泯的中年人依舊幻想著有朝一日還能見到自給自足的時光??傊?,人們不難看到馬拉默德對金元帝國的要求不高,他所憧憬的一切脫不了早年在經(jīng)濟(jì)大衰退中他正進(jìn)入作家生涯時的遭遇。在那些年代里,青年人也向往過某種愛戀,有時還如饑似渴地追求生活;可是這里的故事往往只記述他們自己的老父苦苦哀求不聽話的兒女們的歸來,最終夢破心碎,瀕于切齒痛恨之中。也有超出常規(guī)的老夫少妻,在歷盡磨難后只落得身受嘲諷、失意和挫敗。
從來的名作家很少囿于赤貧卑賤的普通人故事,而能不斷贏得廣大讀者喜愛的。馬拉默德能做到這一點,不得不歸功于他的樸素自然的抒情文體。在這部自選集里,人們可以感到馬拉默德散文的節(jié)奏完全屬于音樂中“適度的行板”,經(jīng)過他的幾聲彈撥,往往引來無窮的雋味。例如他在選集的開卷選用了早期寫作的《憐憫》:
“人口調(diào)查員戴維陀夫連門都不敲一下便踉蹌闖入人家的屋子里,找把椅子疲憊不堪地坐了下來。他二話沒說便掏出筆記本來,開始工作。屋主羅森原是個咖啡推銷員,眼前已年老體衰,一副絕望透頂?shù)纳裆?,呆呆地盤著兩腿坐在行軍床上??帐幨幒捅鶝龅囊婚g小方屋子里,只點著黯淡的燈泡,陳設(shè)是簡陋到不能再縮減的了:一張行軍床,一把摺疊椅,小桌子和幾只摞在一起的光板木箱——連個壁柜都沒有,有了又干什么用呢?一口小小的水池子,邊上放著一塊慈善機(jī)構(gòu)施舍的綠色劣等肥皂,它的古怪氣味彌漫了整個屋子。僅有的一扇小窗上掛著破舊的黑色緯簾,卻關(guān)閉得死死的,使達(dá)維陀夫也不得不感到驚訝。”
這些篇章如若排除馬拉默德散文的獨特氣質(zhì)和略帶感傷的情調(diào),其寫作藝術(shù)的簡潔高超,完全可以和海明威的小品亂真。他也愛追求短小精悍的句型,日常生活中極不顯眼的字眼,選用一些有關(guān)鍵性的小事物來表達(dá)一己深湛的激情,可是又和海明威的筆法有極大的差異。不同于海明威之愛插入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馬拉默德把赤貧形象化了——在提到壁柜時讀者似乎看到羅森意味深長的聳聳肩說:有了又干什么用呢?
在介紹故事的主要人物方面,馬拉默德從不繞彎子,而是直接說,“人口調(diào)查員戴維陀夫”,“屋主羅森是個咖啡推銷員”。說明馬拉默德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的悲慘命運直言不韙。接著便巧妙地精選一、二事物把主人公的境況寫上數(shù)筆,便畫得一清二楚了。舊時代的名作家如陀斯妥也夫斯基等,莫不強(qiáng)調(diào)安于貧,甚至以貧為榮,貧而有德,其最終目的無非是作家施展一種加強(qiáng)對人類困頓絕境的渲染而已。馬拉默德撕開了窮困的面紗,讓讀者面對赤裸裸的事實,受苦人就是苦,這是老百姓的普遍命運。但他筆下的窮人,與前輩作家的論點不同,他們難以安于貧,具有一種鳴不平但又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他那篇《會說話的馬》最為典型,一個受苦受難的靈魂卻以騾馬的形骸出現(xiàn),苦上加苦但絕無擺脫的可能。
馬拉默德短篇小說可以補(bǔ)他長篇小說之不足,因為在長篇小說中使用高度集中的筆法,就難使讀者愁眉緊蹙讀至幾百頁以上,因為過度的神經(jīng)刺激,使讀者受不了而引起反感。他的短篇小說則通過輕描淡寫,使小人物的可憐相啟人遐想,雋永持久,其效果遠(yuǎn)在長篇累牘的重重筆墨之上。他處女作《生活費》的故事論,雖然是篇全部描寫經(jīng)濟(jì)大衰退的艱難時世,馬拉默德卻偏有興致在百般愁苦中來個轉(zhuǎn)機(jī):“蘇拉,坐在圓桌旁進(jìn)餐,光有面包和生蕃茄醮鹽吃,這時慌張地抬起頭來看,似乎蕃茄也跟著臉紅了。”這么一句真是神來之筆!
無論采取什么手法和筆調(diào),讀者不難分辨馬拉默德故事的特點;他既不模擬別人,別人也無法臨摩他的。二十五篇中如《最初七年》,《最后的莫希干人》等篇都是百讀不厭的佳作,美國書評界認(rèn)為馬拉默德的作品是二十世紀(jì)美國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
(BernardMalamud:Thestor-iesofBernardMalamud,F(xiàn)arrar,StrausandGirout,1983,350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