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齊
有些草藥,經(jīng)大量臨床病例驗(yàn)證,對(duì)治療腸胃炎的療效可靠,又廣布各地,容易采集,便于推廣使用?,F(xiàn)選擇幾種,介紹于下:
1.鳳尾(艸卓)。別名井口邊草、井闌草、雞腳草。屬水龍骨科蕨類植物。生于半陰濕的巖石及墻角石隙中。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一般2~7天內(nèi)可治愈。每天取全草25~30克,加水200~250毫升,煎至100毫升,加糖,分3次服。兒童用量酌減(以下同)。(圖1)
2.辣蓼:別名水蓼、水胡椒。為蓼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濕地、水邊草叢中。用于腸炎、菌痢。取全草25~50克(也可與鳳尾草、馬齒莧等合用),或取于根50克,水煎2次,過濾,合并濾液,濃縮至100毫升,1日分8次服。(圖2)
3.馬齒莧;別名瓜子菜、安樂菜,醬瓣頭草。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生于園地、路旁,田邊及荒地。治療菌痢、腸炎及痢疾帶菌者,都有較高的療效。本品大量服用也無毒性。用新鮮全草每天1斤,干草用量減半。應(yīng)用干草時(shí),制成50%煎劑,每次50~100毫升,用鮮草時(shí),制成100%煎劑,每次40~70毫升,均日服3~4次。(圖8)
4.鐵莧菜:別名血見愁、海蚌含珠、玉碗捧真珠等。為大戟科,一年生革本。生于曠地路邊,較陰濕的草叢中。治療痢疾,療效可靠,無不良副作用,一般2~3天即可控制。用新鮮全草100克~250克,或干草25~100克,切碎,煎水,每日分2~8次服。(圖4)
5.地錦草:別名奶漿草、斑鳩窩、雀兒臥蛋等。為大戟科一年生匍匐小草本。生于路旁、田間、宅邊。治療菌痢、腸炎及其它腸道傳染病有滿意療效。用新鮮全草150克(干草減半),加水,煎成150毫升,每日分8次服。(圖5)、
6.茶葉:對(duì)各型及急、慢性痢疾都有很好的療效。一般花茶、綠茶的效能大于紅茶。用干茶葉100克,加水煎成100毫升,每次5~10毫升,日服8~4次,或干茶10克,加水煎成100毫升,每次20~40毫升,每日4次均可。
7.石榴皮:對(duì)急、慢性痢疾,用一個(gè)療程可獲滿意療效;用石榴的果皮50或60克,加水煎成50或60毫升,可加適量紅糖,每次10~20毫升,每日8~4次,7~10天為一療程。
8.艾葉:別名艾蒿、野艾。為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荒野、草叢中。對(duì)急性菌痢療效可靠。用艾葉20克,加,水煎成100毫升,每次服40毫升,每日4次。
9.菖蒲根:別名白菖,臭蒲、蒲劍。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水溝邊、池塘旁及潮濕地草叢中。治療痢疾、腸炎,均獲顯著療效。用鮮根,切片,曬干,研細(xì)末,一裝膠囊內(nèi),每粒0.3克,每次8粒(小兒減半),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