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深
中華書局新刊《詩林廣記》,在“點校說明”中說,此書版本“現(xiàn)存最早的系明弘治年間張鼐刻本”。這是不確的。在北京圖書館里收藏的就有寶禮堂舊藏的殘元本(存十五卷),此外還有正統(tǒng)刻本,也早于弘治。
最近古籍重印工作顯出了初步興旺發(fā)達的可喜景象,但也還有些不足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底本的選擇。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版社在重印古籍時,往往喜歡選用后出的翻刻本做底本,不肯費些力氣去找更早更完整、精善的底本,也許是怕麻煩吧。浙江人民出版社印了一套有關杭州的歷史書,如《夢梁錄》等,底本用的大抵是“知不足齋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黃仲則《兩當軒集》,選用的底本也是光緒本,其實這書的兩種嘉慶原刻本并不難得。而影印《世說新語》也選用了光緒刻,就更不易理解。這書的宋版仍在日本,有影印本。明嘉趣堂翻宋刻也是有名的本子。新本往往包含了后人的??毖芯砍晒?,值得印,但可采用匯校重排的辦法。影印以傳真為主,首先應考慮到版本上的價值,不宜胡亂使用??雌饋碛坝∷坪踔皇钦障唷⒅瓢娴墓ぷ?,較為省力,其實這是片面的。選好底本,配補整齊,力求存真,編寫好題解與附錄,都是得花力氣的,也需要一定的素養(yǎng),不能輕視,草率應付。
一九八三、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