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熔
《哥達綱領批判》現在通行的譯本中有一處:“隨著勞動的社會性的發(fā)展,以及由此而來的勞動成為財富和文化的源泉,勞動者方面的貧窮和愚昧、非勞動者方面的財富和文化也發(fā)展起來?!?《馬恩選集》第三卷第七頁)我用著重號標出的“愚昧”一詞,大概是翻譯錯了。
馬克思主義認為日益豐富的社會物質文明,正是由于“勞動的社會性的發(fā)展”。如果說隨著勞動的社會性的發(fā)展,勞動者就越來越愚昧,那是不可思議的。這和歷史唯物主義大相徑庭。
這里的“貧窮和愚昧”,德文原文是ArmutundVerwahrlosung。德文Verwahrlosung并沒有表示“愚昧”的意思。它表示一個物,譬如說,一個或一群建筑物,因為無人照料而日益破敗。
譯者可能把馬克思講的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對立的意念作為翻譯的根據:“財富”的對立是“貧窮”,“文化”的對立是“愚昧”。但是這句話里德文的Kultur并不是我們通常說的文化知識。它指的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毛主席說在封建社會里“只有農民和手工業(yè)工人是創(chuàng)造財富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馬克思這句話里說的Kultur與上面毛主席說的那句話里的“文化”意義相同。譯者是否注意到Rei-chtum(財富)和Kultur(文化)是某種意義的同義詞。而且Kultur比Reichtum意義更廣更高級。同樣,Armut和Verwahrlosung亦是某種意義的同義詞。而且也一樣,后者Verwahrlosung比前者Armut意義也更廣更高級——比“貧窮”更悲慘。在這個句子里,Kultur反義最精確的詞是Verwa-h(huán)rlosung。
下面引一些能找到的其他譯本里這個詞的譯法:
莫斯科三卷本馬恩選集和北京版英文單行本,都譯成Povertyanddestitution——貧窮和困苦。
莫斯科英文單行本,翻譯成Povertyandneglect——貧窮和處于無人照管狀態(tài)。
俄文本譯作бедностьиобез-доленостъ———貧窮和顛沛流離。
法文本譯作lapuwretéetlabandon——貧窮和被遺棄。
西班牙文本譯作lapobrezayetdesamparo——貧窮和無依靠(或被拋棄、無保護狀態(tài))。
何思敬中文譯本譯作“窮苦和無保障性”。
我以為,這些譯法都比“愚昧”好。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對探討所謂“絕對貧困化”問題有關。一個詞的譯法雖小,也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