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德 賽德 袁永明 薛邊
在歡慶建國三十周年的節(jié)日里,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了。走進展覽大廳,仿佛進入了一座科學宮殿,展現(xiàn)在你面前的,是來自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優(yōu)秀作品近三千件。它反映了青少年在數(shù)理化、天文、地理、生物、航模、海模、無線電和科技美術等方面的濃厚興趣和制作水平。真是琳瑯滿目,碩果喜人。
這一件件的展品,是青少年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充分顯示出,為祖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廣大青少年正在掀起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科學春天的花朵,已經在“未來世界”的土壤中開放。在今天的這些青少年科技愛好者中,很可能成長出大批物理、天文、地理、生物、航空、航海等著名科學家和專家。完全可以相信,一個人材輩出、群星燦爛的新時代必將到來。
我們的地質小組
地質工作,是一切現(xiàn)代工業(yè)建設的尖兵和基礎。
我們小組在老一輩地質學家的關懷下,深入野外進行調查研究。同學們不畏嚴寒酷暑,不怕山高路險,堅持活動,采集了大量地質標本。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編寫了四篇調查報告,有一篇叫《北京的地下熱水》,發(fā)表在《我們愛科學》雜志上。通過實地考察,使我們不但獲得了大量地質知識,而且深深地愛上了地質科學。
我們到北京的著名風景區(qū)——十三陵進行實地考察,對那里的地形、地貌和陵域的主要沉積地層——震旦亞界的地質,作了系統(tǒng)的了解。原來,那巍峨的群山、富饒的盆地,都有著不平凡的歷史。十三陵西、南側的山峰,是大約十九億年至七億年前海相沉積的產物,當時這里被一次大規(guī)模的海浸所淹沒,海里的泥沙、碳酸鹽等在海底沉積,經過硬結而形成了現(xiàn)在看到的成層巖石。后來,這些沉積巖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逐漸上升為陸地,形成了今天翠綠的山巒。更有意義的是,在德勝口附近,我們還從一塊巖石上發(fā)現(xiàn)了十幾億年前海浪沖刷的“波痕”,這種波痕只有在淺?;驗I海環(huán)境下才能形成。
如今,遙感地質、航空物探等先進技術已被采用。至于明天的地質科學是什么狀況,這幅藍圖將要由我們來描繪?。ū本┦形鞒菂^(qū)少年宮地質小組曉德)
走得穩(wěn)的機器人
機器人,在不遠的將來,將是我們生產勞動中的得力助手。
在展出的機器人中,有一個小巧玲瓏的“交通指揮員”。這是江蘇揚州軍體校的楊其輝、季穎同學在教練指導下制作的。
機器人用兩腳走路,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在技術上難度較大。因為走路時,有一只腳要懸空,就不容易穩(wěn)定;還有重心上下移動要消耗動力等問題。所以,這個小小的模型,它的難度反而超過了展出的其它類型的復雜機器人。
楊其輝、季穎同學和輔導老師,開動腦筋,細心琢磨,巧妙地解決了難題。同學們根據(jù)在課堂上學過
的力學原理,用一付簡單的曲軸——連桿系統(tǒng),把電動機的旋轉運動變成往返運動,拖動兩條腿前后移動。機器人會走路了,大家可高興啦!可是,它走起路來,怎么總是東歪西倒走不穩(wěn)呢?原來是它的重心太高了。為了解決降低重心、提高穩(wěn)定度,他們費盡了腦汁,終于想出了辦法:把作為能源的電池放在鞋子里,同時在每只鞋子的內側增加兩根支條,這就可以保證機器人在行走時重心始終不超出腳的底面,也不影響兩只腳的交替活動。實踐加深了同學們對力學原理的理解,他們學得更扎實了。(賽德)
土地電自動記錄儀
及時的準確的地震預報,攸關著千萬人的生命。
上海繼光中學韋國華等同學制作的土地電自動記錄儀,能自動畫出土地電變化的曲線,及時抓住臨震突跳異常,為地震測報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過去,地震小組的同學每天觀察、記錄三次土地電變化的情況,常常觀察不到突跳現(xiàn)象,必須用自動記錄儀,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決定自行設計、制造土地電自動記錄儀。由于大家對電學知識學得不多,不懂差動放大器和晶體管恒流電路的原理,他們就從圖書館借來電學方面的參考書,刻苦鉆研,首先弄懂了基本原理。在調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儀器的電流總是不穩(wěn),反復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查出了原因,原來是因為一個三級管的管腳焊錯了,所以電流不恒。接著,又經過了三十多次試驗,確定了電阻的取值范圍,完成了儀器的試制任務。同學們深有體會地說:通過科技活動,我們大大地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袁永明侯bei璐)
電子遙控自動警報器
預報偷盜、火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很需要的。
潘貴忠同志是山東莘縣河站供銷社的青年工人,他設計制造的“電子遙控聯(lián)合自動報警器”,外貌雖不美觀,但造價低、性能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倉庫裝上它,一旦發(fā)生火災、偷盜,它馬上發(fā)出警報。要是小偷進了倉庫,它還能自動照相。庫內溫度、濕度超過了予定的指標,它也會發(fā)出警告信號。另有一套紅外線報警裝置,是完成野外警衛(wèi)任務的。
潘貴忠怎么會制造警報器的呢?有一次,黨支部書記談到有的供銷社被盜、倉庫起火、物資霉爛變質等情況,這引起了小潘的深思:要是能搞一臺報偷盜、火災、潮濕的報警器該多好啊!他在中學念書時就愛好無線電技術,聽了黨支部書記這一說,更想把無線電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潘貴忠是從制造“有線防盜報警器”開始的。那時候,他參考落球防震報警器的原理,制成了一臺有線防盜報警器。因為另件受濕,報警失靈,引起了一些人的譏笑。潘貴忠不顧人們的冷言冷語,繼續(xù)攻關。經過反復試驗,制成了通線、斷線、移位都能報警的自動報警器。接著,他又制造“無線電電子遙控聯(lián)合自動報警器?!睘榱私鉀Q火災報警的光敏原件,他試驗、改進了幾十次,最后,從電影放映機上的硅光電池得到啟示,找到了靈敏可靠的光敏原件,終于試制成功?,F(xiàn)在,潘貴忠又在研究用電子遙感技術控制機井,解決澆灌自動化等問題。
(薛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