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真煥
英國的一般老百姓,即二等國民們,有著經(jīng)常擔憂害怕的事情:怕失業(yè),怕年老,等等。他們怕得有道理,有根據(jù),是從親身經(jīng)歷的辛苦生活中得來的經(jīng)驗。這里想談談其中的一樁,怕年老。
英國總共有五千萬人口,根據(jù)1958年的一次調(diào)查,年在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點六,也就是說,有將近六百萬人。這些老年人中有一小撮屬于“上等國民”,即地主資產(chǎn)階級的老太爺們,他們養(yǎng)尊處優(yōu),老而不死,冬天坐了飛機到西印度群島去避寒,夏天又坐了游艇到地中海邊去避暑,優(yōu)游閑散地消磨晚年的歲月。但是,那些老年的“二等國民”們,卻過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
這些人絕大多數(shù)是工人和低級職員。他們年輕力壯時出賣勞動力,受了一幫子剝削,老來境遇更是悲慘。他們既然喪失了勞動力,唯一的生活來源是一點菲薄的養(yǎng)老金,因此被稱為“養(yǎng)老金領取者”。按照英國政府的規(guī)定,養(yǎng)老金的標準是每星期50先令。50個先令有多少價值呢?按照去年倫敦的物價,它大概可以買到一條多一點三五牌香煙(一包香煙的市價是四個多先令),或者一件中等的襯衣)或者吃十頓最便宜的經(jīng)濟客飯。一間最蹩腳的房子,一星期起碼也要一鎊錢以上的房租(一鎊等于20先令),而那些老人們一星期的全部衣食住行費用,都得在這50個先今之內(nèi)開銷,其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這些“養(yǎng)老金領取者”大多住在潮濕陰暗的地下室里,衣裳破破爛爛,忍饑挨餓地過日子。有的人住不起房子,只好在地下鐵道車站或者公園里露宿過夜。有的人為了掙一些額外的收人,拚著老命不退休或者找一些零活做。在清晨或深夜,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太婆跪在西區(qū)的大商店或富人住宅門口,弓腰曲背,費力地把門口的水泥地面一點一點地擦洗干凈。還常??梢钥吹揭恍└墒莸睦项^子,背著大大的廣告牌子,在熱鬧的大街上游蕩,替資本家做活動廣告。他們臉色憔悴,神情麻木,同櫥窗中五光十色的商品和色彩鮮明的廣告畫形成了很不調(diào)和的對比。然而,就是這樣,一天也不過掙來幾個先令,解決不了多少問題,而且這些工作也不是隨時可以找得到的。每年冬天,總有一些老人因為無錢買煤生火取暖而凍死。有時,有的“養(yǎng)老金領取者”在自己的房間里凍餓而死,四五天后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報警掩埋。
養(yǎng)老金是由英國政府發(fā)給的,但是得來并不容易。按照1946年工黨政府時期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案”的規(guī)定,只有年在65歲以上的男子和年在60歲以上的女子,曾經(jīng)在社會上連續(xù)工作若干年并且按期交付“社會保險費”的,才有資格領取養(yǎng)老金。所謂“社會保險費”是一種捐稅。該法案規(guī)定,凡年在十六歲以上的有工作的人,都必需交付這種稅。其中又分為三種情況:1.雇傭人員即工資勞動者,每人每周交8先今又6.5便士(一先令合12便士),由其雇主從工資內(nèi)扣除上交,此外雇主也要為每一雇員交7先令又9.5便士;2.獨立從業(yè)人員,每人每周交9先令又10便士;3.其他人員,每人每周交7先令又5便士(以上稅率只適用于男子,女子稅率略低)。這些捐稅收人構成“社會保險基金”,一切養(yǎng)老金、撫恤金、失業(yè)救濟金等都從這一筆基金內(nèi)開支。以上三種人中,工資勞動者有二千二百萬,占了絕大多數(shù)。工黨政府把設立養(yǎng)老金吹噓為它的一項德政,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直接從職工身上括來的。
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養(yǎng)老金領取者”生活如此困苦,他們的兒女親屬難道 不去瞻養(yǎng)照顧嗎?實際情況是,有人照顧的是例外,一般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老人的。原來英國社會風氣和我國很兩樣。子女成年之后,就要離開父母,各自謀生,經(jīng)濟上完全分開,甚至有的成年子女繼續(xù)住在父母家里還得交付房飯錢。反過來,父母年老之后,子女一般也是不管的。事實上,他們自己謀生不易,也沒有余力照顧父母?!肮伯a(chǎn)黨宣言”說:“資產(chǎn)階級撕破了家庭關系上面所籠罩著的溫情脈脈的紗幕,并把這種關系化成了單純金錢的關系?!薄盁o產(chǎn)階級中間所有一切家庭聯(lián)系越是因大工業(yè)底發(fā)展而陷于破壞,他們的兒女越是變成簡單的買賣對象和勞動器具,則資產(chǎn)階級那一套關于家庭和教育,關于父母和兒女間溫存關系的大話,也就越發(fā)令人聽來作嘔?!庇莻€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徹底地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不論多親的親戚,多要好的朋友,在錢字上是一點不能含糊的。并不是英國人天性涼薄,而是社會制度使他們這樣。這種現(xiàn)象給老人們加深了一層痛苦,使他們在喪失勞動能力以后,就完全無依無靠,沒有任何人去關心他們。他們不但生活困難,精神上也得不到安慰。不少老人在艱難拮據(jù)之中,還要想法省下一點錢養(yǎng)一條狗,視若珍寶,形影不離。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個個有愛狗之癖,而是因為他們太寂寞,太孤獨,在人中間得不到溫暖,只好以狗為友,作為精神的寄托。他們的境遇可說是:一生受剝削,老境最堪憐,更無人過問,只有犬相親。他們的養(yǎng)狗和資產(chǎn)階級闊人的養(yǎng)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一邊是狗坐汽車,帶首飾,吃牛奶,還有專門的狗醫(yī)生、狗理發(fā)師為它們服務,生活得比一般工人好得多;另一邊則是窮人瘦狗,相依為命,說不定什么時候會有凍死餓死的危險。
和“養(yǎng)老金領取者”境遇相似的還有一類人,即因殘廢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其中包括不少戰(zhàn)爭殘廢。他們按殘廢的程度和原來軍銜的高低領取撫恤金,一個普通的工人或士兵,如果是百分之百的重殘廢,每星期可領到85先令,一般的則是50先令。這當然同樣不足以維持生活,而殘廢人更難找到可以掙些錢的工作。有的人不耐饑寒,只好出來討飯,但是英國法律又嚴禁討飯,討飯的被警察抓住要判罪坐牢,于是他們用其他方式掩蓋來進行討飯 。有的弄一把破提琴默默無言地站在電影院、酒吧間門口演奏,有的干脆坐在大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用顏色粉筆在洋灰地上畫些畫,算是賣藝。這兩種人身邊無例外地都放著一頂破帽子,等待好心的行人往里面施舍一兩個銅板(銅板即便士),然而好心人很少,多數(shù)的行人對他們視若無睹,無動于衷,有的還投以蔑視的眼光,破帽子里的銅板永遠只有數(shù)得清的幾個,吸引不來更多的同情。這些人名為街頭藝術家,實際上是變相的乞丐。他們大多數(shù)是殘廢人,有的人還帶著在戰(zhàn)爭中得來的勛章,勛章擦得發(fā)亮,掛在他們破爛的衣服上顯得很不相稱。他們流血賣命,到頭來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這一批為數(shù)眾多的老人和殘廢人是英國社會上生活最為困苦的階層。這是掩飾不了的事實,連正天鼓吹英國是“福利國家”和“富足的社會”的資產(chǎn)階級宣傳機器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可悲的現(xiàn)象”,是“富裕中的貧困”。戰(zhàn)后以來,英國經(jīng)歷了四次大選,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zhí)政,然而這些人的情況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盡管在競選宣傳中,兩黨都以此作為攻擊對方的一個題目,并吹噓自己上臺之后將如何改變這種情況,許下了一些美妙的諾言,但是實際上誰也沒有讓真為這些老人的福利作過什么事情。有的英國報紙概括這些情況,把這些人稱為“被遺忘的人”,這倒是一個很確切的稱呼。的確,任何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政府都不會也不能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剝削者怎么會去關懷被剝削者呢?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未被推翻以前,這些人將永遠被遺忘下去。我曾同一個老人談過話,他悲憤地說:“這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社會,它把你最后一盎斯氣力榨取光了之后,就把你丟在深淵里,讓你去餓死?!贝_實是這樣。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忘恩負義的社會制度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覺悟的英國工人階級終將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徹底解決英國人民的養(yǎng)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