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雅琴/譯
安全返回地面的問題是宇宙航行學中的一個復雜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很多困難。其中一個困難就是飛行器以高速度進入大氣密層時所產生的空氣動力加熱現(xiàn)象。如果飛行速度超過音速5倍,那么飛行器頭部的溫度就會加熱到1000度以上。這種現(xiàn)象會使氣密座艙內的溫度增高到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專門的實驗證明,當空氣相對濕度為30%時,在100度的溫度下人還可以忍受30分鐘,而在200度的溫度下人就只能忍受3分鐘。如果溫度再繼續(xù)增長人體露在外面的各部分很快就會燒傷,尤其是眼睛。
在解決著陸問題時所遇到的另外一些重要的困難就是在大氣密層中火箭的飛行速度變化時所產生的加速度之長期作用。目前已經查明,如果加速度在與人體長軸(從胸到背或相反)垂直的方向上作用,那么這種加速度是最容易忍受的。在幾分鐘的忍耐狀態(tài)下人就會感到體重增大了十幾倍。但是為了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應當擬制一種使作用的加速度值可能很小的降落方法。否則就需要有復雜的反過載裝置來提高人對加速度作用的抵抗力。附圖所示是宇宙航行者返回地面的可能方案之一。人乘著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氣密座艙離開宇宙飛船。最初依靠噴氣發(fā)動機的工作使飛行速度降低,該發(fā)動機可在與分離的座艙運動相反的方向上產生拉力。當速度下降到一定的數(shù)值時掣動降落傘便自動地打開,然后保證載人的座艙平穩(wěn)著陸的主要降落系統(tǒng)也隨之開動。自然,任何一種著陸的可能方案都要預先用生物來進行實驗。
(閻雅琴譯自蘇聯(lián)“科學與生活”雜志195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