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辭是《鴻門宴》中的重要內容。張良的說辭腳本提綱挈領,劉邦、樊噲反復呈現(xiàn)并渲染發(fā)揮,逐步影響了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心理和決策。用還原法品讀他們的說辭,既要關注表面文字,更要考慮他們的身份、目的、當時的人際關系以及更廣泛的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深入挖掘說辭背后的動機、策略及情感,領悟說辭背后的真實意圖和豐富內涵,深刻理解說辭在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戰(zhàn)對于勝負的決定性影響。
【關鍵詞】還原法;說辭;心理戰(zhàn);《鴻門宴》
孫紹振教授在《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一書中詳盡展現(xiàn)了還原法在文本解讀中的有效運用,為我們開啟了一扇解讀文本的方法之門。還原法的基本原理是將構成藝術形象的原生狀態(tài)還原出來,即不能被動接受文學現(xiàn)象的現(xiàn)成樣子,而是要把目前現(xiàn)成的觀念或解釋“懸隔”起來,想象、推導出本來——在原始狀態(tài),它應該是個什么樣子[1],并與文本進行比較分析,透過文本的表層看到作品傳達出的真正意蘊?!而欓T宴》作為政治博弈的經(jīng)典文本,其語言交鋒暗含權謀與心理博弈。劉邦智請項伯、劉邦謝罪、樊噲闖帳攪局時的說辭不只是表面文字,更是精心設計的策略腳本,蘊含著豐富的言外之意。用還原法品讀他們的說辭,還原到具體的人物和生活場景中去,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鴻門宴》,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劉、項鴻門宴就是一場事關生死的心理戰(zhàn),劉邦并非僥幸逃脫,說辭正是劉邦化解風險、消除危機的關鍵。項羽就是在這番說辭漸進式的影響下動搖了殺心,最終使劉邦得以全身而退。
一、劉邦智慧請項伯,項伯情動義釋疑
曹無傷告密直接將劉邦置于險境,在項羽聯(lián)軍即將壓境之際,如何自證清白來度過眼前危機、化險為夷,成為劉邦的當務之急。項伯深夜到訪使事情出現(xiàn)轉機,說辭的雛形呼之欲出。張良獻策給他寫了個腳本:“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盡管出身布衣,卻天賦異稟,非等閑之輩,有著一流政治家的智商和情商。他當即明白了張良這句話的意思,智請項伯主要是想通過項伯向項羽傳達自己的誠意,降低項羽的戒心,爭取生存機會。
劉邦算得很精明:項伯能來,就說明這人不是鐵板一塊,好講交情,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容易被恭敬禮遇、人情世故套住。因此,劉邦見到項伯很是熱情,先拉關系,恭敬地向項伯敬酒,要認項伯為兄長,并且約定結為親家,然后才說出正事??捎眠€原法細品劉邦智請項伯時的渲染發(fā)揮:劉邦將臣服之意具象化,表明自己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項羽將軍。最明顯的就是“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明自己派兵把守函谷關,是想阻止項羽聯(lián)軍進入,以便自己在關中稱王,怎料項羽派遣英布頃刻間就攻破了函谷關。在絕對實力碾壓面前,劉邦只能將計就計,生生說成了“我派兵守關是怕其他諸侯先于項將軍進入與意外變故的發(fā)生,以便項將軍順利入關”?!叭找雇麑④娭痢?,一個“望”字已經(jīng)寫出情真意切,還要加上“日夜”來修飾,更見殷切之至。緊接著用上反問句,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悖德叛約。劉邦反復強調自己對項羽的忠心與情誼,引起了項伯的共鳴。項伯也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寧可冒著背叛項羽和泄漏軍事秘密的風險,也要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所以當他聽到劉邦的不敢“倍德”,自然是相信的。于是劉邦順勢懇求項伯幫忙轉達,“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原本只是來悄悄通知張良,讓他趕緊離開劉邦,免得玉石俱焚,結果被張良軟磨硬泡,再加上劉邦跟他結為親家,于公于私他都得出手幫劉邦一把。項伯肯定掂量過了其中的利弊。其一,項羽在北路軍中只是一個副將,而劉邦則是西路軍的主將,如果將楚懷王親封的主將斬殺,必定會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甚至會引起天下各路諸侯的不滿。其二,劉邦在關中的安撫政策深得民心,如果此時攻打劉邦,必定引起民怨,使項羽在關中處于不利境地。其三,劉邦雖然只有十萬大軍,但基本上都是親信,項羽雖然號稱四十萬大軍,但真正掌握的不到十萬人,其余都是各路諸侯的軍隊,根本沒有真正歸順。兩軍若真交戰(zhàn),項羽也許會占據(jù)上風,但損失也不會小,如果其他諸侯此時有異心,項羽就危險了?,F(xiàn)在劉邦主動臣服,讓出關中,避免了流血沖突和眾多不可控因素,自己又順便還了張良一個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項伯回來果然“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并從個人情感和“義”的觀念出發(fā),乘機勸諫項王不要對劉邦發(fā)動不義之戰(zhàn),行不義之舉。我們都很清楚這個“義”字在項羽心目中的分量。項伯進而提出“不如因善遇之”的建議,此時項羽的反應是“許諾”,說明他快被說服,心里已經(jīng)不怎么打算殺劉邦了。從一開始信誓旦旦到這句“項王許諾”,轉變的關鍵就是這番說辭。
通過智請項伯時的說辭言外之意的還原可見,劉邦的說辭充滿了謙恭、真誠和策略性,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智謀與口才,以及他對人心的精準把握。他通過智慧請得項伯前來,以誠懇的態(tài)度和聯(lián)姻的提議以及精心組織的言語,不僅化解了項伯可能帶來的威脅,還成功拉攏并鞏固了與項伯的關系,使項伯因情義而釋懷,消除疑慮,并在心理上對劉邦產(chǎn)生了感激與信任。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又是項氏集團的高管,他的轉達和勸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羽的心理與決策。
二、劉邦謝罪赴鴻門,項羽心軟釋前嫌
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說辭堪稱經(jīng)典,其核心在于通過巧妙的說辭來化解危機,展現(xiàn)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應變能力。在張良的點撥下,劉邦已經(jīng)完全了解項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為刺傷了項羽的自尊和虛榮,關鍵又是自己比項羽先入關,因此面見項羽時竭力為自己辯解。
劉邦在面見項羽時稱自己為臣,稱項羽為將軍,無形之中貶低了自己,抬高了項羽的地位,表現(xiàn)出極大的恭順。然而這背后實則是他對項羽性格的試探,以及為自己爭取生存機會。說辭側重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強調兩人的合作關系與兄弟情義?!俺寂c將軍戮力而攻秦”,給人以昨日兄弟并肩、生死與共之感,敘舊勾回憶、回首共生死,引起項羽的共情。劉邦這句話意在模糊項羽的政治警覺,使項羽停留在共同反秦的歷史記憶中,而不是當前兩大集團對立的現(xiàn)實,避免與項羽在此時攤牌。二是淡化己功,讓利項羽。劉邦極力淡化自己首先入關滅秦的功勞,把自己費盡心機攻入關中說成是“不自意”[2]。在這個語境中,劉邦的“不自意”不僅表達了他對自己能夠先入關中的驚訝和謙遜,還巧妙地避開了直接炫耀自己功績的嫌疑,避免了可能引起的嫉妒和不滿,更暗含了對項羽的尊重和逢迎。如此說辭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自尊和虛榮,讓項羽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劉邦的解釋,并在不知不覺中放松了警惕。三是淡化矛盾沖突的必然性。劉邦和項羽都志在天下,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必然的,是不可調和的。但劉邦此時明顯是在轉移視線,以小人作祟這一偶然性事件模糊項羽的認知,化必然為偶然,轉移矛盾焦點,避免了直接對抗。
劉邦的這番說辭謙遜低調,情真意切,由不得項羽不相信、不感動,使項羽不再將矛頭直接對準劉邦。根據(jù)文本項伯“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叮囑,劉邦第二天果然如約前來“謝”,這就給項羽造成一種錯誤的感覺,即劉邦確實沒有想據(jù)關稱王、獨占秦國金銀財寶的想法,心里很坦蕩,要不然他也不敢前來。這就讓項羽更加認為劉邦是真心臣服。項羽很清楚,憑雙方實力,劉邦是打不贏自己的。巨鹿一戰(zhàn),自己聲威大震,成為當時義軍聯(lián)盟名義上的共主,其他各路諸侯和將領均對自己俯首稱臣,現(xiàn)在看來,劉邦也不例外。再說他也實在找不出正當理由殺劉邦,下三濫的手段可不是他能使出來的。劉邦對他而言,不過是一個諸侯,并且已經(jīng)臣服,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只要不想凌駕于自己之上,又何必要他的命呢。項羽政治謀略和決斷力上的欠缺,使他在自信與猶豫之間徘徊,終因優(yōu)柔寡斷而錯失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
通過上面劉邦謝罪時的說辭言外之意的還原分析可見,劉邦的說辭與其實際意圖之間有著明顯差異。劉邦本來想獨吞財寶,據(jù)關稱王,但現(xiàn)在為了保命,為了長遠大計只得忍痛割愛,把到手的利益轉讓給項羽,而且還要說得動聽,設身處地站在項羽角度考慮問題,體現(xiàn)自己對項羽的忠誠和尊重。為了緩解緊張局勢,劉邦必須擺正位置,忍氣吞聲屈就項羽。他巧妙地利用語言的力量,通過示弱、表忠心、淡化矛盾以及善于偽裝等語言策略,騙取了項羽的信任,成功地化解了項羽的敵意,使兩人冰釋前嫌。劉邦態(tài)度之誠懇,讓項羽漸生悔意,怒火自然煙消云散,并當即下令盛情款待劉邦,以示歉意。
三、樊噲闖帳責以義,項王愧怍縱劉去
樊噲雖然是一介武夫,看似魯莽,實則是大智若愚。他通過闖帳來獲取項羽的刮目相看,通過展示自己的勇氣和忠誠來贏得項羽的信任,在氣勢上占據(jù)了上風。他的性格特點直接影響他的說辭風格,他把說辭領悟得相當透徹,發(fā)揮起來異常犀利,如同一根根鋒利的針扎在項羽的穴位上,置項羽于理屈詞窮、不仁不義的境地,讓項羽感到慚愧,并徹底熄滅殺劉邦的心思。
樊噲的說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樊噲在見到項羽后,并沒有直接為劉邦辯解,而是先以“亡秦”作類比,暗示項羽不要重蹈覆轍,隨便殺人,喪失民心。這是樊噲給項羽的提醒,既警告了項羽,又沒有直接冒犯他,為接下來的批評和指責作了鋪墊。二是搬出約定,強調劉邦的功勞和守約精神。大家受懷王之命來攻秦,并且有約在先,“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注意這個“約”字,這不是楚懷王的命令,而是與眾將協(xié)商后的約定,項羽也是認了的。因此按理說,沛公稱王理所應當。這是樊噲借“懷王之約”來肯定劉邦,暗示項羽的不義行為,巧妙至極。三是把劉邦推上道德的制高點,強調劉邦的謙讓精神。沛公忠厚地道,雖然先入關,但是并無非分之想,封閉宮室,軍隊撤出咸陽,退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至于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也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發(fā)生。四是訴說苦悶,直抵人心。樊噲以劉邦勞苦功高卻未得到封賞為由,直接觸動了項羽的同情心,他說:“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這句話直擊項羽的內心,使其心生愧疚,改變初衷,并重新考慮自己的決策。
項羽未有以應,只說了一個字——“坐”。這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景處境。項羽當然不會點頭稱贊樊噲所言,但也不會不顧身份與樊噲當場爭論,如果樊噲說完,項羽毫無反應似乎也不恰當。細品一下,里面怕是有說不出的慚愧和認可。秦朝滅亡了,現(xiàn)在該是籠絡人心治理天下的時候,如樊噲所說,如果此時殺了劉邦,反而失掉了人心,所以項羽不只是因為自負瞧不上劉邦而沒有殺他,而是在考慮治理天下的大事。
通過對樊噲闖帳時的說辭言外之意的還原可知,這番說辭是對劉邦之前說辭的補充和強化,既剛烈又充滿智慧,邏輯明了,用語深刻,于責備之中寓逢迎,在辯解之余含震懾,堪稱剛柔并濟的典范?!皠偂斌w現(xiàn)在他敢于直言不諱,直接指出項羽聽信讒言、猜忌功臣的錯誤;“柔”體現(xiàn)在他通過講述劉邦的功績與忠誠,以及項羽與劉邦之間的深厚情誼,來喚起項羽對往日戰(zhàn)友之情的回憶,軟化了項羽的心。更重要的是,樊噲在說辭中巧妙融入對項羽的恭維與尊重,身段放得很低,不僅言必稱項羽為大王,而且委屈地表示劉邦“未有封侯之賞”,言下之意是劉邦只要有封侯之賞就滿足了。言辭亢中有卑,既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又維護了項羽的權威,更表達了對項羽決策的期待與信任,使得項羽在心理上能夠接受樊噲的建議??傊?,樊噲通過剛柔并濟的說辭策略,成功地影響了項羽的決策,緩和了緊張氣氛,保護了劉邦,避免了潛在的危機。
綜上所述,文本解讀的巧妙之處就在于抓住關鍵詞(句),并用還原法進行品讀。通過對《鴻門宴》中經(jīng)典說辭的還原,學生可以從字里行間品讀出細膩真實的人物和情境,更領略了言辭間的鋒芒與技巧。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8.
[2]張朝陽“. 奇正之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3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