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俸祿制度是官僚行政動力機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中晚唐俸祿制度的變化以順宗朝的官員俸祿制改革為起點,它的政策內(nèi)容完全為憲宗元和改革所繼承,其中心議題是置本收利和職田問題。這些問題規(guī)定和影響了唐后期百年間(805—907)官員俸祿與官署經(jīng)費的變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時代,邊疆官員的待遇以及官員俸祿靠吃官健空餉的問題才被提上議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層次問題。但是,隨著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
關(guān)鍵詞:中晚唐;俸祿;公廚;職分田
關(guān)于唐代官員的俸祿制度,以往在財政史、賦役史和官制史的研究中都有所論及,①但關(guān)于順宗之后唐代俸祿制度的公廚、職分田與空餉挪用問題,學界卻少有論及。這些問題如何折射了時代的政治和經(jīng)濟現(xiàn)實困境,以及朝廷的治理特點,也是需要特別關(guān)注的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俸祿制度是官僚行政動力機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公元9世紀初葉,唐代歷史進入了中晚唐時期,②隨后還延續(xù)了約一百年(805—907)。這個時期開頭的重要政治事件就是順宗于貞元二十一年(805)發(fā)動的“永貞革新”,結(jié)尾的重要事件就是朱溫移唐祚。
“永貞革新”是一次夭折了的改革?!俄樧趯嶄洝贰顿Y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相關(guān)傳記記載的改革內(nèi)容,都只涉及弊政層面,比如罷宮市、廢五坊小兒、杜絕藩鎮(zhèn)進奉之類,以及王叔文奪取財權(quán)和兵權(quán)的措施。③但是,實際政策調(diào)整層面的內(nèi)容卻更具體,如俸祿制度的改革在這次事變的敘事中被忽略了。俸祿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于,順宗朝的官員俸祿制改革不僅完全為憲宗元和改革所繼承,而且開中晚唐俸祿改革之先河。唐憲宗元和薪俸改制是繼大歷元載、常袞和貞元李泌之后,第三次對俸祿進行全面性改革整頓,其中心議題是置本收利和職田問題。這些問題規(guī)定和影響了唐后期百年間(805—907)官員俸祿與官署經(jīng)費的變革。
在王叔文等主導下的順宗改革中,第一板斧砍向了官員俸祿制度,對高利貸、百官俸祿和兩稅征收等開刀,“百官及在城諸使息利本錢,征放多年,積成深弊。內(nèi)外官料錢、職田等,厚簿(?。┎痪?,兩稅及諸色榷稅,錢物重輕,須有損并。宜委中書門下與所司商量其利害條件以聞,不得擅有閉糴禁錢,務(wù)令通濟”?!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6083頁。改革甚至指向具體官員:“又詔停內(nèi)侍郭忠政等十九人正員官俸錢。”(第6083頁)按,指名停俸的內(nèi)侍郭忠政等19人,顯然是前朝官員,內(nèi)侍郭忠政為四品,是內(nèi)侍省高官,頗疑19人都出自內(nèi)侍省?!扛母锾岢隽藘纱髥栴}:第一大問題是“百官及在城諸使息利本錢,征放多年,積成深弊”的問題;第二是“內(nèi)外官料錢、職田等,厚簿(?。┎痪?,兩稅及諸色榷稅,錢物重輕,須有損益”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高利貸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財稅問題,二者都涉及百官的俸祿。朝廷要求“中書門下與所司商量其利害”分析條奏給皇上。
貞元二十一年七月,中書門下的上奏對捉錢收利問題做出了回應,“敕厘革京百司息利本錢,應征近親及重攤保,并遠年逃亡等,今年四月十七日敕,本利并放訖,其本事須借錢添填,都計二萬五千九百四十三貫六百九十九文。伏以百司本錢,久無疏理,年歲深遠,亡失頗多。食料既虧,公務(wù)則廢,事須添借,令可支持。伏望圣恩,許令準數(shù)支給,仍請以在(左)藏庫度支除陌錢充”,敕旨:宜依?!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3頁?!繋讉€月后,“二王八司馬”遭貶逐,憲宗先以太子監(jiān)國,隨后即位,不久順宗駕崩。令人眼花繚亂的朝廷政局變化,并沒有影響朝政的發(fā)展,改革仍在繼續(xù)推進。更重要的是,百年間俸祿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在順宗朝基礎(chǔ)上加以落實的。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時代,邊疆官員的待遇及其吃空餉的問題才被提上議事日程。
二、改革置本收利問題
眾所周知,在唐初以來的各種議論中,厘革京內(nèi)外百司息利本錢就不絕如縷。這個問題從操作層面(不從價值層面)講,其實質(zhì)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取消捉錢戶(諸色役戶之一)之后,其戶口歸府縣管理,原捉錢戶就沒有了逃避賦役的特權(quán),這就影響到這些人的部分利益;另一個內(nèi)容是取消放貸解決擾民問題的同時,要解決諸司公務(wù)費用的來源問題。
憲宗元和二年(807)六月,中書門下奏言:“伏以圣政惟新,事必歸本。近又疏理五坊戶邑,令府縣卻收,萬情欣欣,喜出望外。臣等敢不厘革舊弊,率先有司,上副圣情,用弘至理。其兩省納課陪廚戶及捉錢人總一百二十四人,臣當司并不收管,望各歸府縣?!彪分紡闹!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3頁?!渴枥砦宸粦粢?,無疑是王叔文等人遺留下來的工作。【按,順宗初即位,即罷宮市、罷五坊小兒。所謂五坊戶,就是有五坊小兒當差的人戶。】如今,中書門下兩省放免納課戶(其課用于公廚)和捉錢人(放貸者),把其所占用丁額還給京兆府縣,等于是釜底抽薪地厘革京百司置本收利制度。
接著,元和六年(811)四月御史臺上奏說:“諸使慮(應)有捉利錢戶,請同臺省例,如有過犯差遣,并任府縣處置。從之?!蔽逶拢撆_負責人御史中丞柳公綽進一步具體上奏:“請諸司諸使應有捉利錢戶,其本司本使給戶人牒,身稱準放免雜差遣夫役等,如有過犯,請牒送本司本使科責,府縣不得擅有決罰,仍永為常式者?!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3、6084頁?!堪矗陨蟽?nèi)容是敘述上奏的事由,下面是柳公綽上奏提出的意見:
臣昨因奉進止,追勘閑廄使下利錢戶割耳進狀,劉嘉和被所繇分外科配等事由。因勘責劉嘉和所執(zhí)牒身、所引敕文;簡敕不獲,牒閑廄使勘敕下年月日,又稱遠年文案失落。今據(jù)閑廄使利錢案,一使之下,已有利錢戶八百余人。訪聞諸使,并同此例。戶免夫役者,通計數(shù)千家。況犯罪之人,又常僥幸,所稱捉利錢戶,先亦不得本錢,百姓利其牒身,情愿虛立保契,文牒一定,子孫相承。至如劉嘉和,情愿充利錢戶事,繇緣與人毆斗,打人頭破時,便于閑廄使情愿納利錢得牒身,免府縣科決,實亦不得本錢,已具推問奏聞訖?!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4頁?!?/p>
柳公綽根據(jù)朝廷意見,調(diào)查閑廄使高利貸“下利錢戶”(捉錢戶)劉嘉和被“分外科配”之事。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劉嘉和本不是下利錢戶,只因與人斗毆,把人家的頭打破,發(fā)生糾葛,擔心府縣問罪,便走門路獲得閑廄使“捉利錢戶”的牒文,寧愿納錢,實際上并沒有獲得放貸的本錢。柳公綽追查原牒及敕文,都沒有查到,當司說遠年文書已丟失。類似這種情況非常多,“一使之下,已有利錢戶八百余人”。柳公綽把上述調(diào)查到的事情報告后,朝廷命其拿出處理意見。柳公綽繼續(xù)說:
伏奉進止,令臣具條流奏聞?wù)?。今請諸司諸使,所管官錢戶,并依臺省舉本納利人例,諸司諸使更不得妄有準敕給牒,身免差遣夫役。及有過犯,許作府縣處分。如官典有違,請必科處,使及長官,奏聽進止。其先給牒者,并仰本司使收毀,入后在人戶處,收毀不盡,其官典必有科責。其捉錢戶,元不得本錢者,亦任便不納利,庶得州府不失丁夫,奸人免有僥幸。敕旨:“宜依。如已經(jīng)處分,后更有執(zhí)此文牒,求免差遣夫役者,便委京兆府據(jù)罪科責,仍具本司本使名銜聞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3-6084頁?!?/p>
從劉嘉和冒充捉錢戶以避免地方政府問罪一事看,捉錢戶中弄虛作假者大有人在。作假的好處就隱藏在避役的優(yōu)惠中。關(guān)于這件事情的處理,更從道義上和利益上說明了官府置本取利的弊端。捉錢戶放貸取利,收益主要是用于官府的福利待遇與公務(wù)開支?!短茣ぶT司諸色本錢》上下卷收入的相關(guān)各條,都與這兩個方面有關(guān)。
進而,元和七年(812)中書門下提出了一個全面整頓俸料錢的方案。奏文述及安史之亂以來的幾次俸祿調(diào)整的原委,認為與職田祿米相比,月俸才是最主要的收入:“國家舊章,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三十千,其余職田祿米,大約不過千石。”【《舊唐書》卷一四《憲宗紀上》,第436頁?!慷孤毑钋搽m然因其不是正官,故沒有祿米(豐厚的職田粟米),但是其月料卻很高。這次的方案就是要給月俸立一個常規(guī)。
為了落實這個方案,宰相李吉甫提名,由給事中段平仲、中書舍人韋貫之、兵部侍郎許孟容和戶部侍郎李絳四人組成“詳定減省”的“俸祿改革小組”。《新唐書·食貨志五》所記:“自李泌增百官俸,當時以為不可朘削矣,然有名存而職廢、額去而俸在者。宰相李吉甫建議減之,遂為常法”, 【《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401頁。】說的就是這件事。此后,朝廷致力于對食料錢的整頓。
首先是整頓臺省部門的食料錢。元和九年(814)八月,唐憲宗頒詔:
諸司食料錢,緣初令戶部出放已久,散失頗多,須有變通,使其均濟。其中書門下兩省及尚書省、御史臺,或務(wù)總樞機,或職司彈糾,而倍稱息利,于體尤乖。宜以戶部除陌錢,每貫先收二十文,數(shù)外更加五文,委戶部別收貯,計其所費,逐處支給。其本利錢,先出放者,宜各委本司勘會聞奏?!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5頁。】
臺省部門(唐人謂中書門下為北省,尚書為南省或南臺,御史臺為憲臺),不得捉錢生利。其食料錢應該從戶部除陌錢每貫抽二十文,再添加五文(后來稱除陌五文),讓戶部另外立一個專門賬戶,支付三省一臺的食料錢。至于已經(jīng)出放在外的本金利息,讓各部門自我檢查后上報。下文又對三省一臺之外的官署食利錢作出規(guī)范:
其合征收者,便充當司公廨什物添修等用。其諸司食利亦準此勘會。其合征錢,便充飯錢。若數(shù)少不充,以其前件除陌五文錢量所欠添本出放。其所收五文錢,每歲不闕,添本之外,合有所余。諸司廨宇破壞者,便充修補。緣諸司人吏,轉(zhuǎn)遷不常,新舊之間,因緣乾沒。諸稱走失,職此之繇。向后須令本判官勾當,勒令一一交割者,遞相公付。仍委御史臺一人專知,勘覆仍先具條流聞奏。【(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5頁?!?/p>
這里提出了一個新的開支項目,即公廨屋宇雜物的添加與修繕?!捌浜险魇照?,便充當司公廨什物添修等用”這一句是接著前一句講的,即三省一臺此前已發(fā)出的本金所應收利息,其賬款充當本官署辦公費(屋宇修繕之類)。同時,對三省一臺之外的其余諸司食利錢也要進行審查,“準此勘會”。其利息便充食料錢“飯錢”。如不夠的話,再另加安排,如除陌五文錢添本放貸。
當年十一月,作為執(zhí)行部門的戶部上奏回應了上述詔書的要求:“準八月十五日敕,諸司食利本錢出放已久,散失頗多,各委本司勘會,其合征錢數(shù),便充食錢。若數(shù)少不充,以除陌五文錢,量其所欠,添本出放者。令準敕各牒諸司,勘會得報,據(jù)秘書省等三十二司牒,應管食利本,錢物五萬三千九百五十二貫九百五十五文(各隨司被逃亡、散失、見在、見征數(shù)額,與元置不同。今但據(jù)元置數(shù)額而已)?!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5頁。】下面一一列舉了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食料本錢元置數(shù)額:
秘書?。ㄈ侔耸呢炍灏傥模?,太常寺(六千七百二十二貫六百六),光祿寺(一千二百九十九貫六十四文),宗正寺(一百一十七貫九十五文),衛(wèi)尉寺(一千二百五十貫九百文),太仆寺(一千九貫五百文),大理寺(五千九百二十四貫七百四十文),鴻臚寺(二千六百六十貫文),司農(nóng)寺(二千七百三十五貫七百七十文),大府寺(一千五百八貫九百文),殿中?。ň虐倬攀炍灏傥迨模?,詹事府(一千一百九十一貫三百七十七文),國子監(jiān)(二千六百四十四貫二百五十文),少府監(jiān)(一千三百三十四貫七百三十一文),將作監(jiān)(一千六百一十七貫文),左春坊(一千三百八貫七百七文),右春坊(一千貫文),司天臺(三百八十貫文),家令司(一千八百一十貫七百文),太仆寺(四百三十六貫六百五十文),總監(jiān)(二千六百七十二貫文),左藏庫(六百二十貫文),尚食局(三百三十八貫文),尚舍局(三百七十四貫三百文),尚輦局(一百貫文),太倉(二千四百一十五貫六百八十一文),內(nèi)中局(六百三十六貫二百文),萬年縣(三千四百貫六百文),長安縣(二千七百四十五貫四百三十三文),左衛(wèi)[五百四千(十)貫文],左司御帥(率)府(二百四十貫文),右司御率府(一百貫文)。【(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5-6086頁?!?/p>
敕旨進一步回復:“宜更委御史臺,子細簡勘,具合征放錢數(shù),及量諸司閑劇、人日加減,條流奏聞?!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6頁。關(guān)于食利本錢的整理,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下卷第2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164頁;羅彤華:《唐代官方放貸之研究》,廣西師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85-146頁?!繎舨刻岢隽耸潮惧X額后,朝廷讓御史臺拿出一個整改方案。
御史臺的檢勘結(jié)果出來后,朝廷對此進行了批復。當年十二月,唐憲宗發(fā)布敕書:
比緣諸司食利錢,出舉歲深,為弊頗甚,已有厘革,別給食錢。其御史臺奏所勘責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食利本錢數(shù)內(nèi),有重攤轉(zhuǎn)保,稱甚困窮者,據(jù)所欠本利,并放其本。戶中納利,如有十倍以上者,既緣輸利歲久,理亦可矜,量準前本利并放。其納經(jīng)五倍以上,從今年十二月以前,應有欠利并放;起元和十年正月以后,準前計利征收。其余人戶等,計其倍數(shù),納利非多,不可一例矜放。宜并委本司準前征納。其諸司所征到錢,自今已后,仍于五分之中,常抽一分留添官本,各勒本司以后相承收管。其諸司應見征納及續(xù)舉放,所收利錢,并準今年八月十五日敕,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qū)使官廚料等用。仍委御史臺勾當,每常至年終勘會處分。其諸司除疏理外,見在本錢據(jù)額更不得破用。如有欠失,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繇等,據(jù)數(shù)填賠。其中書、門下兩省及尚書省、御史臺,應有食利錢外,亦便令準此條流處分。其諸司除此食利錢,更別有諸色本錢,不得妄援此例?!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6頁?!?/p>
敕書主旨是處理食料本錢出放問題。隨著出舉年頭的增加,諸司食利錢的各種弊端都已暴露出來。朝廷對此的改革手段就是,“別給食錢”。御史臺審查了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食利本錢賬目,改進措施依據(jù)不同的戶本情況分如下四種:一是“有重攤轉(zhuǎn)保,稱甚困窮者,據(jù)所欠本利,并放其本”;二是“戶中納利,如有十倍以上者,既緣輸利歲久,理亦可矜,量準前本利并放”;三是“其納經(jīng)五倍以上,從今年十二月以前,應有欠利并放;起元和十年正月以后,準前計利征收”;四是“其余人戶等,計其倍數(shù),納利非多,不可一例矜放。宜并委本司準前征納”。這四條歸納起來就是,窮困者或繳納多年者全部或部分放免,其余戶則繼續(xù)征收。征收的錢用來作為公廨屋宇的修繕、雜物的添加等費用。
《新唐書·食貨志五》對以上往來數(shù)遭的食利本錢改革問題作了總結(jié):“元和九年,戶部除陌錢每緡增墊五錢,四時給諸司諸使之餐,置驅(qū)使官督之,御史一人核其侵漁,起明年正月,收息五之一,號‘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薄尽缎绿茣肪砦逦濉妒池浿疚濉?,第1402頁?!亢唲t簡矣,可惜遺漏了很多信息。《新唐書》此處所謂“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之具體內(nèi)容,見于下列御史臺奏文。
元和十年(815)正月,御史臺奏:“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除疏外,見在食利本錢、應見征納及續(xù)舉放所收利錢,準敕并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qū)使官廚料等用。準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仍委御史臺勾當,每至年終勘會處分,其諸司疏理外,見在本錢據(jù)額不得破用,如有欠失,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繇等填賠者。其諸司食利本錢,疏理外合征收者,請改案額,為‘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應緣添修廨宇什物,及令史、府史等廚并用,勒本司據(jù)見在戶名、錢數(shù),各置案歷,三官通押,逐委造帳印訖入案,仍不得侵用本錢。如人戶辦納本利錢,縱都數(shù)未足,亦勒據(jù)數(shù)與納,召主別置案歷,準前通押。如至年終勘會,欠少本利官典,諸節(jié)級準法處分。如主掌官典改移,亦勒造帳交付。承后官典,具單帳報臺,交割分明。即給前官典牒知公驗。如欠少本利,送臺勘責,具事由聞奏。即冀官錢免至散失,年額既定,勾當有憑。”敕旨:宜依。【(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6頁?!?/p>
御史臺的奏文獲敕旨批準,這就是所謂的“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新方案。方案大致意思是,除陌五文(實際上加原先二十文為二十五文)專項解決官員食料錢問題,原來的合征利錢,“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qū)使官廚料等用”。這里的“令史驅(qū)使官廚料”是“吏廚”,不是“官廚”?!緟⒁妳且骸短坪笃谥莞倮舻呢斦嵺`——以〈盧士瓊墓志銘〉為中心》,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36輯,三秦出版社2023年版,第42-63頁。】此外的內(nèi)容則是對放貸人戶的管理和對當事官典的要求等?;疽馑际牵焊鞴偈穑ū舅荆└鶕?jù)現(xiàn)有的戶名、錢數(shù),記錄在案(各置案歷),主管、通判、判官這三官都要簽字(三官通押)。收入檔案前還要逐一蓋印。不得侵用本金。如果有人戶本利繳納不足的,也令其補足,別設(shè)一個賬本,如前三官通押、蓋印,予以存檔。待到年終審核的時候,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就追責處置(諸節(jié)級準法處分)。如果主管官典改移,前任要給后任按照賬本交割,承后事務(wù)的官典要把交割的副本報送御史臺,御史臺審查后就給前任官典以憑證(即給前官典牒知公驗)。如在審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本利欠少現(xiàn)象,就送交御史臺處理。
“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方案實施后,東都御史臺作出了回應。因為三省一臺,理應包括東都的臺省機構(gòu)。元和十一年(816)九月,東都御史臺的奏文談到本司的食利本錢問題:“當臺食利本錢,從貞元十一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十倍以上者,二十五戶。從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七倍以上者,一百五十六戶。從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四倍以上者,一百六十八戶。伏見去年京畿諸司本錢,并條流甄免,其東都未蒙該及者。竊以淮寇未平,供饋尚切,人力小弊,衣食屢空,及納息利年深,正身既沒,子孫又盡移征,親族旁食,無支族散征諸保,保人逃死,或所繇代納,縱有嫠老孤獨,仰無所依,立限逾年,虛系錢數(shù),公食屢闕,人戶不堪。伏乞天恩,同京諸司例,特甄減裁下?!彪分紡淖唷!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奏文的主旨是要求放免年深月久人戶的沉重負擔。
幾個月之后,門下省、中書省接著出來表態(tài)。元和十二年(817)正月,門下省奏“應管食利本錢總?cè)陌倬攀素炄俣晃模ㄔ紫嘁严轮林麂浀龋忱倨呤素炄偎氖辔?,直省院本錢準建中三年四月十五日敕,以留院入錢置本)”。中書省奏“當省食利本錢共五千貫文(宰相已下官至主錄等食利錢一千貫,直省院食利本錢準建中三年四月敕,當院自斂置本)”。于是,他們要求:“準元和九年十二月九日敕,令勘會疏理其見在合征錢,準敕合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其省院本錢,緣是當院自斂置本,請便充本院添廚等用。”敕旨依奏?!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
對于上文涉及的內(nèi)容需要做一些解釋。門下省的利本是三千四百九十八貫三百二十一文,宰相以下各位官員的食利錢每月是三百七十八貫三百四十余文,則是月息約10.8%,年息約為本金的1.30倍。中書省的食利本錢共五千貫,宰相以下各位官員的食利錢是一千貫,相當于月息20%。至于“直省院本錢”,這是另外一筆開支,就是值班官員(直官)的伙食津貼?!霸骸敝缸棉k公的官署,其本錢來自“留院入錢置本”或“當院自斂置字本”,說法雖不一樣,但都是各個省院自籌的本金。值得指出的是,朝廷要求其停止置本收利作為食料錢,由除陌五文錢充。已經(jīng)放出的貸款,應收的利息,“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自籌利本部分,所獲收益,“請便充本院添廚等用”。
唐代捉錢生利的項目除了“元和四年新收置公廨本錢”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本錢,叫“諸色本錢”。如官置病坊本錢就是諸色中的一“色”(一種)?!緟⒁娏_彤華:《唐代病坊隸屬與經(jīng)營問題小考——中國社會救濟事業(yè)的發(fā)展》,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2輯,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2005年版,第75-84頁?!吭褪荒臧嗽码穭t提到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諸軍諸使的食利本錢問題。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都是正員官官署,“京城百司諸軍諸使,及諸道應差所由”則屬于使職差遣,他們“并召人捉本錢”。諸軍諸使都是有權(quán)有勢的“要司”。首先是這些要害部門在官本之外,夾雜私人本錢的問題。御史中丞崔從就“前件捉錢人等,比緣皆以私錢添雜官本”【(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繂栴}提出上奏:
近日訪聞商販富人,投身要司,依托官本,廣求私利可征索者,自充家產(chǎn)或逋欠者,證是官錢,非理逼迫,為弊非一,今請許捉錢戶添放私本,不得過官本錢,勘責有剩,并請設(shè)官仍量輕重科處。其所放官本,并許添私本,每舉放數(shù)足,仰錢戶具所舉人姓名錢數(shù)狀報本司。仰本司收連入案,三官同押排科印記,仍各隨錢人牒知。如他時因有論勘,案歷不同,不在與征理之限。庶官利不失,私家獲安?!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p>
按,私人把自己的本錢夾雜在官本中放債,這種事情并不違法。但是,朝廷要對此設(shè)定規(guī)范,第一,私人自己添置的本錢不能超過官本。第二,舉放之后,私家出錢人的姓名和錢數(shù)多少都要上報給御史臺,也要告知各出錢人,以便將來查核。這兩條相當于對金融放貸問題提出監(jiān)管。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另一位御史中丞蕭俛上奏,談到了“諸司諸軍諸使公廨諸色本利錢”的減免問題。蕭俛上奏云:“應諸司諸軍諸使公廨諸色本利錢等,伏緣臣當司及秘書省等三十二司利錢,伏準今年七月十三日赦文,至十倍者,本利并放,展轉(zhuǎn)攤保,至五倍者,本利并放。緣前件諸司諸使諸軍利錢,節(jié)文并不該及其中。有納利百姓,見臣稱訴,納利己至十倍者,未蒙一例處分,求臣上達天聽。臣已面陳奏訖,伏以南北諸司,事體無異,納利百姓,皆陛下赤子。若恩澤均及,則雨露無偏,伏望圣慈,特賜放免。如允臣所奏,伏乞特降敕旨,并進今年七月十三日赦文處分,仍永為定制?!彪分家雷??!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頁。】
顯然,在秘書省等三十二司正員官官署之外,諸軍諸使公廨錢放貸本錢,也要享受十倍利放免本金的待遇,但對攤保戶五倍就放免。朝廷的政策要雨露均沾,對秘書省等正員官署與諸軍諸使要一體對待。
從上面論述可知,整個元和朝圍繞著百官和諸軍諸使的置本收利問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討論。最后才達成所謂“元和新置公廨本錢”的新方案,這個方案進一步又被推行到諸軍諸使。
將元和九年三十二司與貞元十二年(796)四月公布的六十八司公廚本錢情況作一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三省一臺的公廚不再靠放貸取利來支付,而是由朝廷戶部出錢。其次就是禁衛(wèi)軍方面也有變化,不再由左右金吾衛(wèi)獨占鰲頭。最后,就是殿中省改為尚食局(三百三十八貫文)、尚舍局(三百七十四貫三百文)和尚輦局(一百貫文)三局,而且錢數(shù)有限,說明生活上服務(wù)皇帝的工作主要由宦官負責。這些機構(gòu)是不靠放貸取利充食本的。
三、建立職分田規(guī)范問題
王叔文的改革提到了職分田厚薄不均的問題。元和初年并沒有提出職分田改革,只是從元和六年開始才有所涉及。元和六年八月戶部侍郎李絳奏,“諸州闕官職田祿米,及見任官抽一分職田,請所在收貯,以備水旱賑貸”,從之?!坝衷t百官職田,其數(shù)甚廣,今緣水潦諸處,道路不通,宜令所在貯錢,充度支支用,百官卻令據(jù)數(shù)于大倉請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4頁?!俊奥毺锏撁住彼坪跻馕吨⒁欢扔寐毺锸杖氪媪说撁住W鳛橘c貸的糧食,出自闕官職田祿米以及從現(xiàn)任官職田中抽取一分(10%)。此外,由于水災,造成路途不通,百官職田祿米不必長途運送,要根據(jù)職田祿米數(shù)額“于大倉請受”。這種變通職田祿米領(lǐng)受方式的做法,應該是權(quán)宜之舉。
元和十二年八月,京兆尹竇易直“請改職田法,并入兩稅地,事竟不行”?!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扛]易直想永久性地將職田并入兩稅,百官直接從國家領(lǐng)取職田祿米。這是一種永久性改變,因為既得利益者反對而沒有成功。元和十三年(818)三月詔:“百司職田,多少不均,為弊日久,宜令每司各收職田草粟等數(shù),自長官已下,據(jù)多少人作等差,除留闕官外分給?!薄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砭哦秲?nèi)外官職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2頁?!侩m然此詔令沒有收職田為兩稅,但是考慮到了統(tǒng)一按等差分配職田所產(chǎn)草粟。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于武德元年(618)確定了百官職田頃畝標準之后就再也沒有改變過。元和十四年三月屯田司的奏文稱:“左右神策中尉,準令式二品,官令受田一十頃,請取京兆府折沖府院戎場垛埒公廨等地,七十七頃二十六畝八分數(shù)內(nèi)取二十頃,充前件官職田。依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頁?!刻瞥跻詠矶饭俾毺锞褪鞘?。【《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第1393頁?!孔鳛槭孤毜纳癫咧形灸軌蛳硎芏饭俚拇觯^內(nèi)侍省長官三品的內(nèi)侍監(jiān)。雖然使職差遣不像正員官那樣享有祿米,但是其享有相應的職田,這應該是普遍化了的制度。這里有一個旁證可以證明。唐文宗開成元年(836)五月,“判國子祭酒事門下侍郎平章事鄭覃奏,太學新置五經(jīng)博士各一人,屯田素無職田,請依王府官品秩例,賜以祿粟。許之”。【(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繃颖O(jiān)太學新設(shè)立的五經(jīng)博士,既不是神策中尉這種大人物,又沒有得到屯田司的職田安排,在這種情況下,鄭覃以宰相判國子祭酒的身份為部下說話,要求按照王府官的例子,以品秩賜其祿粟。可見,職田待遇就是對應于“祿粟”的。
唐朝于元和十四年四月所頒布的敕令又談及職田收入分配問題?!熬╃芏h,欠元和十四年京百司職田二十二萬九十一石束貫等”。用“石、束、貫”三種量詞將糧食(石)、草禾(束)、錢(貫)加在一起計算,是唐人慣常的計量方式。它至少表明職田收入到百官手上會有糧、草、錢三種形式。因為役事繁重,朝廷要求減免所欠錢物:“其所欠并宜蠲免。其合受納所欠職田,或見在官班,各請厚俸,或近終考秩,稍有余資,宜體朕懷,以寬人力?!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頁?!客ǔn妹獍傩斟X糧,朝廷會從國稅收入中彌補,這次卻是勸官員自動放棄。也許是因為元和長期的削藩戰(zhàn)爭耗盡了財力,朝廷力有不逮。
另外,假如地方上發(fā)生水旱之災,沒有賦稅收入的話,官員的俸料錢和職分田都會沒有保障,朝廷需要另外撥付。元和十三年六月,“以德埭滄景四州,頃遭水潦,給復一年,遂定四州官吏俸錢料,刺史每月一百五十千,望緊上縣令,每月四十千,余有差”。此事距離上年底平定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不久,官俸的改定是元和整頓藩鎮(zhèn)秩序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真正落實下來大約是在元和十四年四月穆宗即位后,“是月,重定淮西州縣等制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殷州為上,其刺史俸錢,月一百八十千。申光二州并為中,刺史月俸,一百五千,長史已下有差”?!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頁。】就當時的物價而言,這樣的官俸確實是很高的水平?!矩懺湍觊g的糧價大約是一斗80~100文,貞元二年(786)十一月詔京兆府用四十萬貫收購五十萬石粟麥。京兆府為京畿地區(qū),糧價稍貴。其他史料所見,一般米每斗數(shù)十錢。參見《新唐書》卷五五《食貨五》,第1373-1374頁?!俊缎绿茣な池浿疚濉匪洉沦海淌凡贿^七萬到八萬月俸(70—80貫),觀察使才十萬(一百貫)?!尽缎绿茣肪砦逦濉妒池浿疚濉?,第1403頁?!吭瓦@幾個州的待遇是很好的。
四、從穆宗到文宗:改革的延續(xù)
從穆宗到文宗時期,唐代的俸料錢、食利本錢基本圍繞著如何落實元和時期的政策而展開。穆宗于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即位,二月下詔:“內(nèi)外百官食利錢十倍至五倍已上,節(jié)級放免,仍每經(jīng)十年,即內(nèi)外官百司各賜錢一萬貫充本,各據(jù)司大小、公事閑劇及當司貧富,作等第給付?!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頁。】這顯然是元和政策的落地執(zhí)行。放免食本條件仍然是獲利十倍以上,若五倍以上則按比例放免,并規(guī)定從此之后,每十年各官署再賜一萬貫充本。也就是說,食利制度仍在,只是食利的經(jīng)營者要換一批,本錢要新添加。穆宗時期俸祿方面的整治內(nèi)容主要還是經(jīng)費來源與置本收利問題。
元和十五年六月敕,給百官足額發(fā)錢:“設(shè)官求理,頒祿責功,既有常數(shù),寧宜就減。近者以每歲經(jīng)費,量入不充,外官俸料,據(jù)數(shù)抽貫。再三思度,終所未安穩(wěn),念彼外方,或從卑官,一家所給,三載言歸,在公當葺于索廉,受祿又苦于減克?!彪妨钐岢觯骸捌涠戎鶞饰逶露针?,應給用錢,每貫抽五十文,都計一百五十萬貫文,并宜停抽。”這是針對前面一條敕令的:“初,宰相以國用不足,故權(quán)請抽減。諫官及言事者,累陳表章,以為非便。故復下此詔以罷之?!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8、6089頁?!?/p>
按,所謂的“其度支所準五月二日敕,應給用錢,每貫抽五十文,都計一百五十萬貫文,并宜停抽”,即要對百官的俸料錢抽貫,每貫抽取50文,也就是相當于納5%的工資稅,因大家反對而最終作罷?!短茣と洝酚涊d:“(元和)十一年九月敕:‘今后應內(nèi)外支用錢,宜每貫除墊一陌外,量抽五十文。仍委本道、本司、本使據(jù)數(shù)逐季收計。其諸道錢便差綱部送度支收管,以備軍需?!瘯r以淮西用兵,從有司之請也。”【(宋)王溥撰:《唐會要》卷八九《泉貨》,第1934頁?!俺龎|一陌外”,《冊府元龜》作“除墊陌外”。參見(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四八四《邦計部·經(jīng)費》,第5788頁?!靠梢娺@個被廢除的規(guī)定是元和十一年淮西之役特別緊張的情況下實行的?,F(xiàn)在朝廷決定一律發(fā)放足陌錢,足見新皇帝的新氣象。當時,河朔三鎮(zhèn)歸附,朝廷將開始裁軍減費?!尽顿Y治通鑒》記載:“上之初即位也,兩河略定,蕭俛、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太平,漸宜消兵,請密詔天下,軍鎮(zhèn)有兵處,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戏交难纾灰試聻橐?,遂可其奏。軍士落籍者眾,皆聚山澤為盜?!眳⒁姟顿Y治通鑒》卷二四二,長慶二年二月甲子條,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808頁。】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適足以肇亂。
俸祿經(jīng)費來源無非是國撥與營利兩途。元和十五年八月,賜教坊錢五千貫,充本以收息利,這是滿足皇帝私人興趣。長慶元年(821)三月敕落實了此前的承諾:“添給諸司本錢,準元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敕,內(nèi)外百司,準二月五日赦文,宜共賜錢一萬貫文,以戶部錢充,仍令御史臺據(jù)司額大小、公事閑劇為等第均配?!遍L慶三年(823)十一月,賜內(nèi)園本錢一萬貫,軍器使三千貫。十二月,賜五坊使錢五千貫,賜威遠鎮(zhèn)軍錢一千貫,以為食利?!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砭湃吨T司諸色本錢下》,第1995頁?!渴潮臼绽m然“本”是國撥經(jīng)費,但是“利”卻是預算外收入。預算外收入是指公務(wù)開支不在當年的正稅收入之內(nèi),但朝廷已經(jīng)把其利息收入算作應該支出的一部分。因此,以上這些敕文都是說從國撥經(jīng)費(戶部錢)中賜予相關(guān)部門本錢收利,以解決經(jīng)費來源問題,也算是特殊性質(zhì)的預算。
節(jié)約經(jīng)費是長慶行政的基調(diào)。長慶初年裁軍的目的也是減費。減費在元和時就有,只是當時無法通過裁軍來實現(xiàn)而已。如元和六年六月詔減教坊樂官衣糧,這大約與裁員有關(guān)。元和六年十月,唐朝裁撤了若干使職名額,包括河南水陸運、陜府陜運、潤州鎮(zhèn)海軍、宣州采石軍、越州義軍、洪州南昌軍、福州靜海軍等,相應地就要裁減其俸料。詔稱:“所收使已下俸料,一事已上,各委本道充代百姓闕額兩稅,仍具數(shù)聞奏。”這些使職及其以下幕職的俸料錢,其實就是從百姓的兩稅中支付的。這些使職被裁撤后,其俸料錢騰出,充抵此前該道所欠朝廷的“百姓闕額兩稅”。又,河南、陜府兩處,“比來所給皆是置本利息,不破正錢,勒便添充兩\[處\]飧錢、雜給,不要更征”。這是說,河南、陜府的俸料錢乃是置本收取利息所得,“不破正錢”(河南水陸運、陜府陜運只是使職,不是地方政府,沒有收百姓兩稅問題),那么,這些停止使額所剩下的俸料錢,也不必收歸朝廷,而是補充河南、陜府兩處食廚(飧錢)與雜給。朝廷還申明:“庶我愛人之心,不止于惜費;立制之意,必在于正名?!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4頁?!恳馑际浅⒉粸槭諝w自己而是為減少民負。
敬宗在位時間較短。寶歷元年(825)四月制,“京百司(職)田,散在畿內(nèi)諸縣。舊制配地出子,歲月已深。佃戶至有流亡,官曹多領(lǐng)虛數(shù)。今欲據(jù)額,均入地盤,萬戶供輸,百司盡得,隨稅出子,逐畝平攤。比量舊制,孰為允便?宜委京兆府與屯田審勘計會,條流聞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9頁?!窟@等于是敬宗出了一道題,請宰相臣僚回答。佃種職田百姓的流亡,導致地子不供和經(jīng)費不充。那么,是繼續(xù)職田依舊制“配地出子”,還是改為將地子收入均攤到兩稅中呢?因敬宗駕崩而不了了之。
文宗時期集中解決本錢問題。本錢問題的關(guān)鍵是置本收利,解決官府的行政運轉(zhuǎn)經(jīng)費,所以還是經(jīng)費來源問題。
太和元年(827)十二月,殿中省奏,“尚食局新舊本錢總九百八十貫文。伏以尚食貧虛,更無羨余添給,伏乞圣慈,更賜添本錢二千貫文,許臣別條流,方圓諸色,改換收利支用,庶得不失公事”。敕旨:“賜本錢一千貫文,以戶部五文抽貫錢充?!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9頁?!繎舨砍樨炍逦腻X是戶部收的一種交易稅。戶部在通常的除陌之外,額外抽取五文,??盍粢詡溆?,謂之五文除陌錢、五文抽貫錢。這筆錢常年都在,相當于一筆政府基金,用于預算外的不同用途,這次是添補殿中省食本。
唐代料錢一半給絲綿,一半給錢?!驹褪晁脑码罚骸熬┌俟儋毫?,從五月已后,宜并給見錢。其數(shù)內(nèi)一半先給元估匹段者,即據(jù)時估實數(shù),回給見錢?!保躘(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7頁\]元和四年的百官俸料就是一半給錢,一半給匹段,此次的規(guī)定是將其給匹段部分根據(jù)“時估實數(shù)”換算成錢,“回給見錢”?!刻推吣辏?33)二月,戶部侍郎庾敬休奏,“應文武九品已上每月料錢,一半合給匹段絲綿等。伏以自冬涉春,久無雨雪,米價稍貴,人心未安。自德音放免逋懸,賑恤貧下,中外群庶,已感圣慈。至于衣冠之家,素乏儲畜,朝夕取給,猶足為憂。以臣愚見,若令百官料錢內(nèi)一半停給匹段絲綿等,回太倉粟,每斗計價七十文,在眾庶必見惟康,于公家無所虧減。待至麥熟,米價稍賤,即依前卻給匹段等。酌其事理,庶葉變通”。敕旨:宜依。庾敬休提出了應對災情的俸料錢支付品種與方式。九品以上官月料一半給錢,一半給匹段絲綿。冬春干旱,米價騰貴,朝廷體察貧困之家難過此關(guān),下詔蠲免其逋欠,可是官宦人家缺乏儲備,也陷入了糧荒。他建議月俸中的匹段部分停發(fā),以每斗七十文的價格回購太倉粟,以解缺糧的燃眉之急?!按聋準?,米價稍賤,即依前卻給匹段等”?!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p>
驅(qū)使百姓經(jīng)營納利,該百姓就可以獲得賦役減免。太和七年八月敕,“中書、門下省所將本錢,與諸色人,給驅(qū)使官文牒,于江淮諸道經(jīng)紀,每年納利,并無元額許置。如聞皆是江淮富家大戶,納利殊少,影庇至多,私販茶監(jiān)(鹽),頗撓文法,州縣之弊,莫甚于斯。宜并勒停。兩省先給文牒,仍盡追收。其去年所減人數(shù),雖無挾名,尚執(zhí)兩省文牒,亦宜收訖聞奏。以后不承正敕,不在更置之限”?!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中書門下給驅(qū)使官“文牒”(相當于官府發(fā)放的營業(yè)牌照),在江淮地區(qū)經(jīng)營高利貸。
中書門下把本錢給“諸色人”(各種身份的人)在江淮諸道經(jīng)營獲利。這些人所持文牒并不是“元額許置”(涉及免稅等特權(quán))。受驅(qū)使的“諸色人”皆出自江淮富裕人家,“納利殊少,影庇至多,私販茶監(jiān)(鹽),頗撓文法,州縣之弊,莫甚于斯”。敕書要求中書省和門下省先前發(fā)出的文牒“仍盡追收”。上年因此而減免的賦役人數(shù),雖然沒有附上具體人名(所謂“雖無挾名”),但是,他們手中仍然拿著兩省的文牒(涉及捉錢戶的批文),也要“收訖聞奏”。以后不是“正敕”(有中書門下蓋章簽發(fā)的敕文),不得隨意設(shè)置新捉錢驅(qū)使人?!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p>
但是,不到一年半,在太和九年(835)正月有敕:“中書門下兩省,奏請依元和元年八月六日敕,各置捉錢官。敕中書省宜置三十人,門下省置二十五人。”【(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窟@五十五名捉錢人是“正敕”設(shè)置的捉錢官,是根據(jù)元和元年(806)八月六日敕重新設(shè)立的。需注意的是這些捉錢人與前面說的“文牒”所涉江淮經(jīng)紀人不一樣。
尚書省的置本在開成三年(838)有一次改革調(diào)整。當年七月敕,尚書省自長慶三年賜本錢后,至今已經(jīng)過去15年,“歲月滋久,散失頗多?;蛳⒗麛?shù)重,經(jīng)恩放免;或人戶逋欠,無處征收。如聞尚書丞郎官入省日,每事闕供,須議添助。除舊賜本錢征利收,及吏部告身錢外,宜每月共賜一百貫文,委戶部逐月支付。其本錢任準前收利,添充給用。仍委都省納勒舊本及新添錢,量多少均配,逐行分析聞奏。須令占額用度,不得妄有破除。每至季終,委都省磨勘,申中書門下”?!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1頁?!?/p>
這里涉及尚書省公費的收支項目問題?!吧袝├晒偃胧∪?,每事闕供,須議添助”,辦公經(jīng)費很不充分。此番規(guī)定了保障尚書省行政經(jīng)費的三項收入來源:舊賜本錢征利收費;吏部告身錢收入;每月共賜一百貫文,委戶部逐月支付。這三筆錢構(gòu)成尚書省需要的辦公經(jīng)費來源。下文是其經(jīng)費的用途與管理:“其本錢任準前收利,添充給用。仍委都省納勒舊本及新添錢,量多少均配,逐行分析聞奏。須令占額用度,不得妄有破除?!边@里的“不得妄有破除”,就是不得挪作他用之意。
不到一年,宰臣們又提出堂廚食利錢問題。開成四年(839)六月,“文宗御紫宸殿,宰臣李玨奏,堂廚食利錢一千五百貫文,供宰相香油蠟燭,捉錢官三十人,頗擾百姓。今勘文書堂頭,共有一千余貫,所收利亦無幾。臣欲總收此錢,用自不盡,假令十年之后,更無此錢,直令戶部供給亦得。兩省亦有此錢,臣亦欲商量共有三百余人,在外求利,米鹽細碎,非國體所宜。帝曰:‘大細碎?!瘲钏脧驮唬骸偎臼忱?,實為煩碎。自貞觀以后留此弊法,臣等即條流聞奏。乃奏宰臣置廚捉錢官并勒停,其錢并本錢并追收,勒堂后驅(qū)使官,置庫收掌,破用量入計費,十年用盡后,即據(jù)所須,奏聽進止?!分迹阂艘馈??!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1頁?!?/p>
按,宰相李玨所說的“堂廚食利錢一千五百貫文”,按理應該是指中書門下(政事堂)公共伙食開支經(jīng)費所依賴的經(jīng)營本錢。但是,李玨卻說是“供宰相香油蠟燭”,也就是照明費用。這是公廨本錢在公廚、修理公廨、紙筆、手力(保安)等之外的開支項目之一。這表明唐代官府的日常辦公費用竟然不完全是預算內(nèi)的開支,而是因事而設(shè)。中書門下及兩省置本求利,大體是年息百分之百,所以說收本之后支付公廚,十年用盡。
五、從武宗到宣宗:改革的變奏
唐武宗于開成五年(840)正月即位。當年九月,武宗召淮南節(jié)度使、前宰相李德裕入朝為相。李德裕是勇于任事之人。會昌年間,君臣默契,頗有振作之勢。就官員俸祿而言,會昌時期的俸祿變動依然限于小范圍調(diào)整,沒有整體性改變。但是,整齊各地官員的俸祿不均(如北部邊疆)則被反復提出。
武宗朝在李德裕上任之前,朝廷就有一些涉及俸料錢的局部調(diào)整。開成五年二月制曰:“諸道承乏官等,雖云假攝,當責課程,但沾一半料錢,不獲雜給料例,自此手力、紙筆,特委中書門下條流,貴在酌中,共為均濟?!碧迫朔Q代理官員為“承乏官”,又叫“勒留官”。他們的待遇是“但沾一半料錢,不獲雜給料例”,這次新皇帝登基,規(guī)定:“自此手力、紙筆,特委中書門下條流,貴在酌中,共為均濟。”【(清)董誥等:《全唐文》卷七六《條例百官俸錢制》,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98頁?!窟@就說明“手力、紙筆”等辦公經(jīng)費也屬于“雜給料例”范圍。這一指示在三月份有了回應:
三月,中書門下奏,“準今年二月八日赦節(jié)文,應京諸司勒留官,令本處克留手力、雜給錢,與攝官者。臣等檢詳諸道正官,料錢絕少,雜給、手力即多,今正勒留,亦管公事,俸入多少,事未得中。臣等商量,其料錢、雜給等錢,望每貫割留二百文典(與)攝官。其職田、祿米,全還正官?!睆闹??!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2頁?!?/p>
按,這一條涉及很多財政術(shù)語?!俺嫉葯z詳諸道正官,料錢絕少,雜給、手力即多”一語,將“料錢”與“雜給、手力”分別敘述,可見二者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相對應的關(guān)系。正官“料錢”(月俸、俸料)少的,作為彌補,會在職務(wù)消費的“雜給、手力”中多給??墒抢樟艄伲ù恚┑馁毫蟽H一半,卻完全沒有雜給和手力,這樣很不均衡,代理的攝官、勒留官也管公務(wù)。朝廷的“赦節(jié)文”要求各處“克留手力、雜給錢”給代理官員。中書門下承制商量的結(jié)果是:“其料錢、雜給等錢,望每貫割留二百文”給“攝官”。不要動正官的職田祿米,“其職田、祿米,全還正官”。從正官料錢中每貫割留200文,雜給手力也每貫割200文,給予“典攝官”?!具@里指攝官或勒留官,正官勒留與攝官雖然同樣是代攝,但是畢竟來源不同?!繌倪@里面的意思中可以看出,正官待遇有三塊:職田祿米是一塊,料錢是一塊,雜給手力是一塊。
勒留官的待遇,到五月還沒有上報起請條文(細則),于是中書又上奏:
五月,中書奏,“準今年二月八日赦節(jié)文,應諸色勾留官,令克下手力雜給等,與本道州府充攝官課料,無本司起請者(按,指本司沒有提出具體執(zhí)行方案)。臣等詳檢諸道官員俸料不一,或正官料錢絕少,雜給雜料過多。若準赦文,手力紙筆并令克下,則正官勾留,亦領(lǐng)公事,所請俸料,不如攝官,既未得中,亦恐難守。本司既無起請,中書門下須與條流,臣等商量,應諸色勾留官正料及手力課、雜職課、雜給、雜料、紙筆等錢,望各委本州都計錢數(shù),每貫克二百文,充攝官俸料。其職田、祿粟米,望令全還正官,不在計入諸色錢數(shù)之限。臣等又以諸州長馬(長史、司馬),本是散員,判司簿尉,或須假攝,其所克留錢,望委州司,酌量閑劇差署,均融多少支給,亦不要各占本色錢數(shù)。及填滿缺員,仍令每至歲終,分析申報戶部?!睆闹??!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2頁?!?/p>
按,這里兩種不同的代理官員即正官勒留與他官假攝,其待遇如何處理?“本司既無起請,中書門下須與條流”。也就是說,中書門下代為提出具體“條流”(條例):“應諸色勾留官正料及手力課、雜職課、雜給、雜料、紙筆等錢,望各委本州都計錢數(shù),每貫克二百文,充攝官俸料。其職田、祿粟米,望令全還正官,不在計入諸色錢數(shù)之限。”此句涉及諸多官員待遇:正料、手力課、雜職課、雜給、雜料和紙筆等錢,這些各項開支“都計錢數(shù)”后,每貫克扣200文(20%),“充攝官俸料”。至于“其職田、祿粟米,望令全還正官,不在計入諸色錢數(shù)之限”,就是說職田祿米不克扣20%。也就是攝官等的“公私費用”都從正員官的相關(guān)費用中擠出來的。中書門下還補充說,州縣官員閑劇不均,有的是散員閑差,有的工作繁劇不可缺員,需要假攝。比如,“諸州長馬(長史、司馬),本是散員,判司簿尉,或須假攝,其所克留錢,望委州司,酌量閑劇差署,均融多少支給,亦不要各占本色錢數(shù)”。這里暗含的意思是散員就不要假攝、勒留,明顯的要求是,其所克留的錢,也要按照閑劇“均融多少支給”。至于“亦不要各占本色錢數(shù)”一句中“本色錢數(shù)”是指本州府預算中的各色上交稅負,如兩稅三分中的送使或上供等,也就是說,解決典攝官待遇的開支,不要占用其他各項稅負。例如,會昌元年(841)六月,河中晉絳、慈隰等州觀察使孫簡奏稱,“得絳州申稱無錢置本,令使司量貸錢二百貫充置本,以當州合送使錢充”?!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3頁?!拷{州置本的錢是從該州合送使中借出的。這就是屬于“占本色錢數(shù)”的例子。另外一點,值得指出的是,五月的條流與三月中書的奏文大體一致,但是五月的奏文更加具體,內(nèi)容比較豐富。
開成五年九月,李德裕執(zhí)政之后,舊的執(zhí)政班子大都下臺。在行政整頓方面,與元和時代特別相似,就是修補制度的缺漏。第一是規(guī)范地方的辦公經(jīng)費,第二是調(diào)節(jié)各地的官員待遇。
所謂辦公經(jīng)費,包括公廚費、紙筆費和公廨屋宇修理費等雜費。公廚費經(jīng)過貞元和元和年間的兩次集中改革,以及穆宗以后至文宗時的修補,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大致的框架。會昌元年正月赦節(jié)文提到往來官員招待費問題。
會昌元年正月赦節(jié)文:“每有過客衣冠,皆求應接行李,茍不供給,必致怨尤。刺史、縣令,但取虛名,不惜百姓,宜委本道觀察使條流,量縣大小,及道路要僻,各置本錢,逐月收利?;颍躘前\]觀察使前任臺省官,不乘館驛者,許量事供給,其錢便以留州、留使錢充。每至年終,由觀察使。如妄破官錢,依前科配,并同入己贓論,仍委出使御史糾察以聞?!薄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砭湃吨T司諸色本錢下》,第1996頁。】置本錢經(jīng)營取利,對部分符合標準的往來“過客衣冠”“觀察使前任臺省官”而不乘館驛者,予以接待。這筆本錢從“留州留使”錢中支付,實際上也就是讓地方自費負責。如果“妄破官錢”(屬于朝廷的錢物),以貪贓枉法論處。當年四月,河南府奏:“當府食利本錢,出舉與人。”這是食利本錢,與上述招待費不同。敕旨回復說:“河南府所置本錢,用有名額,既無別賜,所闕則多。宜令改正名額,依舊收利充用。”【(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3頁?!窟@一條是河南府請示置本取利工作,在敕旨的回復中,“改正名額”當指增加“捉利課戶”的名額,因為前面說“既無別賜,所闕則多”。這些捉錢戶的設(shè)置,得到了朝廷正敕批準。【前面曾有中書、門下省在江淮經(jīng)營收利的捉錢戶,是官署自行設(shè)立的情況。】
會昌年間重點解決了北部邊疆諸藩鎮(zhèn)的官員待遇問題。這是此期俸祿改革的重點。早在元和年間的敕文,就提出了邊疆藩鎮(zhèn)待遇偏低的問題。元和六年閏十一月敕:“河中、鳳翔、易定四道,州縣久破,俸給至微,吏曹注官,將同北遠,在于理體,切要均融,宜以戶部錢五萬五千貫文充加四道州縣官課料?!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4頁。】元和七年六月,“加賜澤潞磁邢洺五州府縣官料錢;十二月以鄜坊邠等三州官吏,近邊俸薄,各加賜其料錢”,【(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4-6085頁?!康]有完全解決問題。會昌元年二月中書門下奏文稱:“河東、隴右諸州,或興王舊都,或陪京近地,州縣之職,人合樂為。祗緣祿俸寡薄,官同北遠。元和六年閏十二月十二日及元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敕,河東、鳳翔、鄜坊、邠州、易定等道,令戶部加給課料錢共六萬二千五百貫文。曹省出得平留官數(shù)百員,時議以為至當。自后訪聞戶部,所給零碎,兼不及時。觀察使以其虛折,皆別將破用,徒有加給,不及官人。近地好官,依前北遠。”【(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2頁。】這幾條原因加起來就是執(zhí)行不力。中書提出改進措施,即對河東、鳳翔、鄜坊、邠州、易定等五道所謂邊疆型藩鎮(zhèn)的財政困難,【參見張國剛:《唐代藩鎮(zhèn)研究》(第3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3年版,第63-67頁。】戶部“加給課料錢共六萬二千五百貫文”。“課料錢”是官員薪酬的主要部分,但實際上這筆錢卻沒有到官員的口袋中,“觀察使以其虛折,皆別將破用,徒有加給,不及官人”。所謂“皆別將破用”,就是指“課料錢”都被挪作其他開支。
這次的制敕是強調(diào)加給的錢一定要??顚S茫捎^察判官專知督促錢的分配。加給的錢數(shù)要給實物,不要虛估?!娟P(guān)于虛估與實估的問題,學術(shù)界有爭議。虛估是指中央認定的交易價格,實際交易行為中達成的價格為實估。在一般情況下,虛估要比實估虛高。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下卷第2分冊,第1221頁;李錦繡:《唐后期的虛錢、實錢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吳麗娛:《試析唐后期物價中的“省估”》,《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0年第3期?!窟€有一件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改革,就是這幾個貧困地區(qū)的新上任官員,在互相聯(lián)保的情況下,上任時可以預支兩個月之數(shù),加給料錢,以便他們支付新入職時的開銷。待到下次領(lǐng)取料錢時再扣除借款:“許連狀相保,戶部各借兩月加給料錢,至支給時克下?!薄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砭哦秲?nèi)外官料錢下》,第1979頁?!筷P(guān)于舊史所謂的“債帥”問題,這里給出了另外一個解釋的案例。
由于邊疆地區(qū)兩稅收入不足以支付自己的供軍費用,因此需要中央補貼?,F(xiàn)在的問題是由于俸料不足和待遇低難以吸引官員到這些地方任職,朝廷的補貼并沒有用在解決官員俸祿不足的問題上。所以,朝廷才做出以上兩項規(guī)定,撥??钛a貼官員俸料。
解決公務(wù)經(jīng)費來源問題,是國家財政必須考慮的問題。唐代在推行兩稅法的過程中,實行三分制,軍費是留州留使經(jīng)費中的大頭,除非裁員,很難撼動。那么官府辦公費從哪里來?留州留使中理應有這一筆。還有官員的俸料從哪里來?也應是從留州留使中預留。元和八年(813)十一月敕:“有司奏,申、光、蔡三州州縣官,緣給復無稅,應支俸料。今量定員額及課料,其六品以下官,仍令吏部于選人中,擇優(yōu)與注擬。每月課料錢,委所司量與支給。其員外課料等,本額待給復年滿,一切仍舊?!薄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砥呶濉哆x部下·雜處置》,第1616頁。】可見,給復兩稅之后,如州無收入,自然就沒有課料(納課和月料)。因此,兩稅收入中的留州留使錢就包括了預留的州縣官課料錢。至于變動不常的辦公經(jīng)費,就成為一個問題。兩稅法是一種比較固定的制度,比較難有單獨一州對此加以改變,這應是“長行旨”留下的制度遺留。
在唐朝,要新增辦公經(jīng)費,大體有三種解決辦法:由戶部臨時撥付或長遠預算;征取公廨田、職分田的田租或納課;置本收利。大體不出以上三途。會昌年間,唐朝整頓中央官府的公務(wù)經(jīng)費來源時,將矛頭集中對準置本收利的取締。這一點符合李德裕這種官僚的政治性格。
會昌二年(842),朝廷連續(xù)兩次發(fā)布敕書,要求取消官府置本食利制度。正月敕:“去年赦書所放食利,祗是外百司食錢,令戶部共賜錢訖。若先假以食利為先,將充公用者,并不在放免。如聞內(nèi)諸司息利錢,皆以食利為名。百姓因此,亦求蠲免,宜各委所司,不在放免之限?!薄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砭湃吨T司諸色本錢下》,第1998頁?!筷P(guān)于食利錢的放免,從地方官府擴大到中央的“百司食錢”,但并沒有擴大到其他所有機構(gòu)的食利錢。比如“內(nèi)諸司息利錢”就不在放免之內(nèi)。
當年六月,戶部的奏文對正月九日敕文要求“放免諸司食利錢,每年別賜錢三萬貫文,充諸司公用”,進一步作出了回應。戶部奏文云:“準正月九日敕文,放免諸司食利錢,每年別賜錢三萬貫文,充諸司公用。今準赦文,酌量閑劇,率配如后?!边@里明確提到是給諸司的公用開支。三萬貫是否足夠?戶部說不夠。根據(jù)的是唐穆宗(武宗的父親)在長慶三年十二月九日敕所定下的標準“賜諸司食利本錢共八萬四千五百貫文,四分收利,一年祗當四萬九百九十二貫文”。這個數(shù)目與回賜的三萬貫有差距,“若據(jù)舊數(shù)率配,即欠一萬九百九十二貫不足”。【(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3頁。】戶部提出了補救的措施:
今請落下征錢驅(qū)使官(指過去置本收利的官員),每貫二百文課;并更請于合給錢內(nèi),四分中落一分,均攤分配長慶三年得新賜錢三十二司外,更有剩錢五百四貫八百文,便將此錢,均給東都臺省等一十四司祗用。新賜錢三萬貫文,并得充足。諸司雖落下一分錢,緣置驅(qū)使官員于人戶上征錢,皆被延引,或人逃散失落,常不得足,雖有四分收利之名,而無三分得利之實。今新賜錢入日,便請更無懸欠,用即可足,繁劇司比有官錢出放,欠亦侵用本錢。今既無本錢,支料須足?!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3頁?!?/p>
這段話的大意是:按照長慶三年朝廷給三十二司定下的標準,有本錢八萬四千五百文。四分抽利,得四萬九百九十二貫利息,與這次朝廷撥付的三萬貫相比,短缺一萬九百九十二貫。怎么解決這筆欠缺?戶部提出了兩個辦法,一是向“征錢驅(qū)使官”收課役,雖然他們不用再向放債者收錢,但是他們有課役在身,要納資課,標準是“每貫二百文”,即20%;二是從應給錢數(shù)中扣掉25%(四分中落一分),如應給四貫,減掉一貫,給三貫。兩項加起來,還能剩下五百零四貫八百文,“便將此錢,均給東都臺省等一十四司祗用”。戶部特別強調(diào)說,雖然減去了三十二司約四分之一的辦公費,但是也不用擔心諸司辦公費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置本收利時本來也收不上來,號稱四分收利,有二分就不錯了,還總是拖欠。
戶部又提出了一系列特殊機構(gòu)的經(jīng)費安排,包括中書門下、御史臺、內(nèi)省事、兵部和吏部的銓選部門:
伏緣中書門下,公事不同諸司,恐不可落下一分,及征錢人課,今請每月并舊錢添至三百貫文。其御史臺頻得報牒稱,本錢數(shù)多,支用處廣,雖有諸道贓罰錢,公用常不充足。今請每月合得利錢數(shù)外,每月更添至三百貫文。內(nèi)侍省據(jù)自司報牒稱,省內(nèi)公用稍廣,利錢比于諸司最多。今請于合得錢外,亦添至三百貫文。兵部、吏部尚書等銓一十一司,緣有舊本錢,準敕放免;又有公事,今請每月共與一百五十貫文。并中書門下御史臺及兵吏部諸銓,每年共當六千八百二十九貫六百文。伏緣三萬貫文均給諸司已盡,臣今于新賜外,更請?zhí)碣n上件錢,所費不廣,所利至多。則內(nèi)外諸司,永得優(yōu)足。伏望圣恩允臣所奏。其諸司分配賜錢,若據(jù)諸司牒報見收利多少分配,或以人戶逃散,經(jīng)恩放免,見在本錢,所存無幾。其間有三五司,自方圓致本,數(shù)即稍多,事例不同,難于均一。人吏得以欺隱,實數(shù)不可交尋。今請依長慶三年十二月九日均賜錢敕額,分配新賜錢三萬貫。事有根抵,亦得均平,酌量閑劇,皆有所據(jù)。其逐日錢數(shù)多少,續(xù)具子細分析聞奏。敕旨:“宜依?!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3-6094頁?!?/p>
戶部首先說明了中書門下的特殊性。中書門下是宰相機構(gòu),公事繁劇,不可落下一分,也無法收取“征錢人課”。今請每月加上舊錢添至三百貫。其次指出御史臺“公用常不充足”,內(nèi)侍省“省內(nèi)公用稍廣”。這兩個官署本錢和收利都較多,去掉后僅僅依照長慶三年的標準,吃虧太大,建議也分別增至三百文。最后指出吏部、兵部的銓選十一司花費也很大,請?zhí)碇烈话傥迨?。這些經(jīng)費加起來一年要增加六千八百二十九貫六百文。按,如果按照每個月中書門下、御史臺、內(nèi)侍省各三百貫,兵部吏部等十一銓共一百五十貫,一年十二個月需一萬二千六百貫,但因是要將這幾個官署本身舊有公費提升至三百貫或一百五十貫的額度,故增加為六千八百二十九貫六百文,即將近增加一倍。
會昌改革也涉及官員俸祿的支付方式問題。早在長慶四年(824)五月敕文就針對官員俸料支付方式做出變通:“近日訪聞京城米價稍貴,須有通變,以便公私。宜令戶部應給百官俸料,其中一半合給匹段者,回給官中所糴粟。每斗折錢五十文。其匹段委別貯,至冬糴粟,填納大倉。時人以為甚便?!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89頁。】這一臨時措施針對米價騰貴的情況,調(diào)整了官員俸料結(jié)構(gòu),以粟米代替匹段,從而解決了官員的困難。會昌時期官員俸料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則是朝廷財政改革的目的。這事最早由李德裕提出,屬于朝廷政策的一部分,宣宗即位后著手解決。
武宗自會昌六年(846)正月乙卯(十三日)不視朝,宰相也不得相見,三月甲子(二十三日)武宗駕崩,宣宗即位。在過渡時期,朝廷依然需要處理各種行政事務(wù)。史載:“(會昌)六年二月詔,以諸道鑄錢已有次第,須令舊錢流布,絹價稍增。文武百寮俸料,起三月一日并給見錢,其一半先給虛匹段,對估時價支給。”會昌六年三月,“戶部奏,百官俸料一半匹段給見錢則例,敕旨:其一半先給元估匹段者,宜令戶部準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敕例,每貫給見錢四百文,使起四月以后支給”。【(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4頁。關(guān)于此次一半給現(xiàn)錢一半給虛估匹段的分析,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下卷第2分冊,第1238頁?!恳驗椋@年四月,“辛未朔,上(宣宗)始聽政”?!尽顿Y治通鑒》卷二四八,會昌六年四月辛未條,第8023頁?!恳簿褪钦f,會昌六年二月和三月這兩條詔敕是宰相李德裕安排的。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文武百寮俸料,起三月一日并給見錢,其一半先給虛匹段,對估時價支給”;到三月給現(xiàn)錢的時候,又規(guī)定:“其一半先給元估匹段者,宜令戶部準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敕例,每貫給見錢四百文,使起四月以后支給?!卑言榔ザ胃某山o錢,錢數(shù)則低至每一貫才給四百文而已。
《新唐書·食貨志五》總結(jié)云:“唐世百官俸錢,會昌后不復增減,今著其數(shù)”,【《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第1402頁?!苛谐隽艘粋€錯訛頗多的百官俸料清單。我們?nèi)阅軓闹锌闯?,其與德宗貞元四年(788)元月李泌提出的俸料表相比還是有巨大變化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頂級官僚的待遇普遍提升了,即使這里面有虛估與實估的差別。【有學者認為大歷和貞元年間虛估在俸祿中占比多,會昌時有所降低。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下卷第2分冊,第1238-1239頁?!渴f錢以上的是都防御使、副使、監(jiān)軍及觀察使的級別,節(jié)度使三十萬錢,更高的百萬錢以上的是朝廷宰相、尚書、御史大夫等臺省首長及其元老級三師三公。丞郎給舍級別的俸料則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只是略有小幅升降。四萬五千錢以下俸料占比最多。俸料為五萬至八萬錢之間的比較少,大都是京官和外官中的首長級人物?!緟⒁姟缎绿茣肪砦逦濉妒池浿疚濉?,第1402-1405頁?!?/p>
會昌六年四月,在宣宗親政當月,李德裕就被貶出朝廷,此后的朝廷行政遂與其無關(guān),但行政整頓工作依然進行。如前所述,會昌元年李德裕曾提升北部邊疆諸藩鎮(zhèn)的官員待遇,以解決無人到當?shù)厝温毜膯栴}。宣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也是要解決西北藩鎮(zhèn)長期存在的克扣官健衣糧的問題。
會昌六年八月敕:“夏州等四道,土無絲蠶,地絕征賦,自節(jié)度使以下,俸料賞設(shè)皆克官健衣糧,所以兵占虛名,軍無戰(zhàn)士。緩急寇至,無以支敵。將欲責課,又皆有詞。須有商量,用革前弊。”從朝廷承認的這幾件事實,我們可看出為什么一般文官不愿到邊疆藩鎮(zhèn)任職。朝廷剛解決官員待遇問題,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邊軍公費問題。于是,朝廷規(guī)定:“夏州、靈武、振武節(jié)度使,宜每月各給料錢、廚錢,共三百貫文,監(jiān)軍每月一百五十貫文,別敕判官每月五十貫文,節(jié)度副使每月七十貫文,判官、掌書記、觀察判官,每月各五十貫文,推官四十貫文。賞設(shè)每道每年給五千貫文,修器械每道給二千貫文。天德軍使,料錢、廚錢每月共給二百貫文,監(jiān)軍每月二百貫文,都防御副使每月五十貫文,判官每月四十貫文,巡官每月三十貫文,賞設(shè)每年給三千貫文,修器仗每年一千貫文。如以后依前兵額不實,器仗不修,其本判官重加貶降,王師別舉處分。其所給料錢等并以戶部錢物充。起十月支給一年。以后仍每秋一度,差御史一人,點簡兵士、器仗聞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4頁。】
這次補償夏州等邊地所缺少的經(jīng)費,主要用于節(jié)度使等主要官員的待遇。此前,包括節(jié)度使在內(nèi)的主要使職和幕職的俸料、各種賞設(shè)都是靠吃空餉來支付的?!疤摫济姛o戰(zhàn)士”,如此嚴重的問題,并不會因為改換皇帝而無視其存在。于是,朝廷改為戶部撥款,夏州、靈武、振武三鎮(zhèn),每鎮(zhèn)為一萬六千一百二十貫,天德軍一萬二百四十貫。四處相加朝廷補貼接近六萬貫文。如果說料錢是薪資,廚錢是補貼,賞設(shè)和修器械錢則是純粹的公務(wù)開支。
除了夏州、振武等邊疆諸道的俸料調(diào)整之外,內(nèi)地貧窮州縣官的俸祿問題也得到了調(diào)整,“(會昌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應諸州刺史既欲責其潔己,須令俸祿稍充。但以厚薄不同,等給無制,致使俸薄處無人愿去,祿厚處終日爭先。應諸中下州司馬、軍事,俸料共不滿一百千者,諸添至一百千。其緊上州,不滿一百五十千者,請?zhí)碇烈话傥迨?。其雄望州,不滿二百千者,請?zhí)碇炼偾АF湎纫堰^者,即得仍舊,并任于軍事雜錢中方圓置本收利充給。如別帶使額者,并仍舊不在添限”。邊將諸道官員需要解決的是俸祿來源問題,而內(nèi)地諸州官員需要解決的則是直接漲薪的問題。原來已經(jīng)超過這個標準的不變,“其先已過者,即得仍舊”。錢從哪里來?“并任于軍事雜錢中方圓置本收利充給”,等于是讓諸道自己解決,上面只是給了一個政策而已,允許從軍事雜錢中“置本收利充給”。關(guān)于中書門下的這份建議,朝廷的回復:“敕旨:依,準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4-6095、6095頁?!?/p>
宣宗時期的第二項改革是官員請假超期的俸錢問題。早在開成二年(837)八月,戶部侍郎李班就上奏:“京諸司六品以下官,請假往外,違假不到本官,停給料錢。”敕旨:“違限停俸料宜依,余準令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七《邦計部·俸祿三》,第6090頁?!堪矗分汲伺鷾蕬舨渴汤衫畎嗟淖嗾?,“違限停俸料宜依”外,還要求“余準令式”。也就是說按規(guī)矩來,違限則要停發(fā)俸錢?!都賹幜睢分袑賳T的假期是有限定的。
大中四年(850)正月敕:“設(shè)官分局,各有主張,其于在公,責辦斯切。諸州府及縣官到任已后,多請遠假,或稱周親疾病,或言將赴婚姻,令式既有假名,長吏難為止遏?!薄傲钍郊扔屑倜本桶ā都賹幜睢芬?guī)定的請假名目?!坝庀蕖睂е鹿ぷ鞑粫常骸八焓贡静芄拢⑽睆d,手力俸錢,盡為己有。勤勞責罰,則在他人。須有條流,俾其兼濟。其諸州府縣官,如請公廨假故,一月已下,即任權(quán)差諸廳判官;一月已上即準勾留例,其課料等,據(jù)數(shù)每克二百文與見判案官添給。”【(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5頁。引文刪去了原文的重文?!?/p>
這里不僅是假期問題,而且是超過假期一個月之后的俸料錢發(fā)放問題。據(jù)這道敕文,在一個月假期內(nèi),鄰司判官可臨時幫忙,如超過一個月假期,“即準勾留例”,意思是需要臨時安排官員代理(勾留是指缺員時差官代理),“其課料等,據(jù)數(shù)每克二百文與見判案官添給”,即從請假官員俸料中每貫扣除200文,給代理判案的官員。為什么是一個月作為判別標準,根據(jù)《假寧令》的規(guī)定,官員的齊衰喪假或者三年一次的探親假,請假的最高時長為連續(xù)一個月?!咎煲婚w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21-326頁?!科渌闆r就要停職。
第三項是職田問題,涉及職田地子的運輸、前后官員的交接、部分邊區(qū)的職田與祿米標準等。首先是京兆府職田斛斗的輸送問題。會昌六年十月京兆府奏:“諸縣征納京百司官秋職田斛斗等,伏請從今已后,卻準會昌三年已前舊例,上司官斛斗,勒人戶使自送納,所冀輸納簡便,百官各得本分職田,縣司所由無因隱欺者?!本┱赘牰嗫h,朝廷百司的職田在其境內(nèi),雖然輸送近便,但是也是一項重要工作。朝廷諸司職田斛斗,不需要各縣官府征收,而是由課田人戶自行輸送,減少了縣司上下其手的機會。如此,京兆府就減少了許多管理工作。對京兆府的上奏,皇帝“并從之”。【(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4頁?!看文?,主管部門屯田司提出要規(guī)范官員在閏月交接時的職田收入分配問題。
宣宗大中元年(847)十月,屯田司奏:“應內(nèi)外官請職田,陸田限三月三十日,水田限四月三十日,麥田限九月三十日,已前上者入后人,已后上者入前人。伏以令式之中,并不該閏月,每遇閏月交替者,即公牒紛紜,有司即無定條,莫知所守。伏以公田給使,須準期程,時限未明,實恐遺闕。今請至前件月遇閏即以十五日為定式,十五日已前上者入后人,已后上者入前人,據(jù)今條其元闕職田,并限六月三十日春麥,限三月三十日;宿麥限十二月三十日;已前上者入新人,已后上者并入舊人。今亦請至前件月遇閏即以十五日為定式,所冀給受有制,永無訴論。”敕曰:“五歲再閏,固在不刊,二稔職田,須有定制。自此已后,宜依屯田所奏,永為常式?!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5頁?!?/p>
大中三年(849),朝廷規(guī)范了秦州、秦成兩州經(jīng)略軍使等若干邊地的職田與祿米問題。這個地方其實已經(jīng)是唐朝西部的邊疆,與吐蕃控制的西北地區(qū)相鄰,在當時就是前線。九月敕:“秦州刺史并秦成兩州經(jīng)略、天雄軍使,職田夏小麥共八十石、秋粟一百二十石。原、威州刺史職田夏小麥各二十三石、秋粟各六十六石七斗。又敕,秦州刺史祿粟每月給五十一石、原州威州刺史祿粟每月各給四十一石?!薄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5頁?!?/p>
官員的職田收入包括夏秋兩季分配,夏收是小麥,秋收是粟即小米。職田收入與祿粟收入也不一樣。就職田收入說,秦州刺史并秦成兩州經(jīng)略、天雄軍使有夏小麥共八十石、秋粟一百二十石;就祿粟說,秦州刺史每月給五十一石,職田收入季給,祿粟收入月給。祿粟收入按照刺史身份給,諸使身份(秦成兩州經(jīng)略、天雄軍使)沒有祿粟收入。 在原州、威州刺史的場合,則是職田夏小麥各二十三石、秋粟各六十六石七斗;祿粟每月各給四十一石??梢?,職田地子與祿粟劃分得清清楚楚??傊?,祿粟是給正員職事官的,使職之類是沒有祿粟的,但使職與正員職事官一樣享有職田的夏麥與秋粟。從數(shù)量上說,使職享有的職分田夏麥與秋粟,數(shù)量比刺史要多很多。
宣宗以后,唐朝江河日下。我們沒有再從《冊府元龜》和《唐會要》中看到關(guān)于俸祿錢發(fā)生變化的記載。哀帝天祐時期,在朱全忠的控制下,倒是可以看見“百官事力多闕”,太后慈旨予以接濟,或者國家困難,官俸且支半俸的敕令?!荆ㄋ危┩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五○八《邦計部·俸祿四》,第6095頁?!?/p>
結(jié) 語
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有150年。肅宗和代宗前期是平叛時期,代宗后期和德宗朝是重建時期。唐朝重建了賦稅體系(兩稅法)、權(quán)力秩序(藩鎮(zhèn)、宦官、禁軍)和俸祿制度。肅宗、代宗和德宗三代積累了半個世紀(756—805)的資源,全都用在了憲宗元和平藩事業(yè)上,憲宗之后一百余年的歷史(805—907)就是改革不斷遭受挫折和唐朝逐漸走向衰微的歷史。
從順宗到唐亡,歷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改革,俸祿改革的重點都有一些悄然的變化。王叔文改革提出的置本收利和職分田不公的問題,主導了整個唐代后期改革的方向。其他都只是修補而已。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俸祿制度作為驅(qū)動官員行政的動力機制之一,為什么偏偏在捉錢制度和職田制度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呢?這其實與兩稅法和藩鎮(zhèn)體系下的整個制度環(huán)境有關(guān)。
兩稅法的上供、留州和送使的“三分制”,在厘定中央與地方關(guān)系方面繼承了“長行旨”的精神。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分割,在定稅之初就已經(jīng)設(shè)計好了。兩稅總額是依據(jù)大歷十四年(779)的稅收總額而確定的,按照實際支出而分攤包干?!胺舶僖壑M,一錢之斂,先度其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宋)王溥撰:《唐會要》卷八三《租稅上》,第1820頁?!窟@就是量出以制入。制度初定時的三年一定稅,主要是針對在兩稅民戶的資產(chǎn)丁口變動的情況下,其所承擔的稅款稅物的調(diào)節(jié)而言。各地稅額的調(diào)整也只是為覆蓋本地的收支而言,沒有地方官愿意為增加中央稅收而主動提高當?shù)囟愵~的案例?!緟⒁姀垵上蹋骸短莆宕x役史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5-141頁;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279頁?!繌脑驮紫嗬罴Φ挠浭隹矗瞎┑膬啥愔饕揽繓|南八道四十九州。
元和四年(809)十二月,度支奏,“應帶節(jié)度觀察使州府,合送上都兩稅錢,既須差綱發(fā)遣,其留使錢又配管內(nèi)諸州供送,事頗重疊。其諸道留使錢各委節(jié)度、觀察使,先以本州舊額留使及送上都兩稅錢充。如不足,即于管內(nèi)諸州兩稅錢內(nèi)據(jù)貫均配。其諸州舊額供使錢,即隨夏稅日限收,送上都度支,收入次年旨符,便為定制。伏以諸道兩稅,征斂不常,閭井之間,頗聞困弊,臣今類會如前。敕旨:‘自今已后,送省及留使匹段,不得剝征折估錢。其供軍醬菜等價直,合以留州、使錢充者,亦令見錢匹段均納,仍具每州每使合納見錢數(shù),及州縣官俸料內(nèi)一半見錢數(shù),同分析聞奏,仍使編入今年旨條,以為常制。余依’”?!荆ㄋ危┩蹁咦骸短茣肪戆巳蹲舛惿稀罚?821-1822頁?!看藯l材料體現(xiàn)了朝廷與地方稅收的分工,以及中央限制和規(guī)范地方稅收的努力。
諸道州縣官的俸料錢和常用雜給錢,就像諸道供軍醬菜(伙食費)一樣,“合以留州、使錢充者”。這樣,官府公廚之類的開支就盡量從捉錢戶利息中支取。置本收利的好處是一次廚本之后,十年內(nèi)就不需要再出錢。這個時期的所謂改革,一是要害的臺省部門盡量不從捉錢取利支取,二是諸司公廚本錢在一定年限之后還是要予以增補。各項制度,在唐代中后期都產(chǎn)生了許多弊端。當初的設(shè)計,自然是因地和因事制宜。但是,此設(shè)計越往后就愈加遭到破壞,弊端百出,包括捉錢食利、職田出子和手力資課等方面。
唐代官員俸祿并非單一結(jié)構(gòu),而是包括多樣收入、多樣形態(tài)(米、絹、錢)和多種來源。首先是祿米(糧食),其次是月俸(錢、絹),再次是手力、納課。此外,還有各項事項:公廚(撥款、置本食利)、職田公廨田(租佃收田子)等等。總之,置本收利成為唐代重要的經(jīng)費來源,用于辦公支出和職務(wù)消費,也包括比較復雜的項目:紙筆、廨宇修建、香油蠟燭、公廚、保安(手力),以及過往官員、前要員的招待費。舊史比如《冊府元龜》都將之歸類為官員的俸祿,似乎只是官員的個人收入,這是需要糾正的。
為什么武宗宣宗時期,薪俸改革的重點是吃空餉(包括邊鎮(zhèn)挪用官健空餉)問題?因為武宗會昌與宣宗大中時期是唐晚期最后的一抹亮點,他們還想改革一些積弊已久的深層次問題。武宗支持李德裕有所作為,宣宗雖然是武宗的反對派,但是在社會改革問題上卻是一脈相承的。朝廷的這種努力也折射了一個問題,西北邊疆的安全問題在此時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了,所以邊鎮(zhèn)敢于吃空餉。隨著這些整頓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
責任編輯:孫久龍
Official Kitchens(公廚),
Official Allotment Land(職田), and Fake Salaries(空餉):
The Salary System of Official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ZHANG Guo-g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salary system w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The changes in the salary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began with the official salary reform during Emperor Shunzong’s reign. The policy content of this reform was fully inherited by Emperor Xianzong’s Yuanhe(元和)Reforms. The central issues we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apital to generate interest income and the management of official allotment lands. These issues regulated and influenced the reforms of officials’ salaries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throughout the late Tang Dynasty(805-907). Only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 Wuzong and especially Emperor Xuanzong were the treatment of frontier officials and the issue of officials embezzling the pay of garrison troops addressed. The reforms seemed to address some profound systemic issues. However, as these reforms faded and their impact proved to be superficial,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also came to an end.
Key words: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salary system; official kitchens; official allotment lands 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5.0012
作者簡介:張國剛,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西文化關(guān)系史。
① 參見閻守成:《唐代官吏的俸料錢》,《晉陽學刊》,1982年第2期;黃惠賢、陳鋒:《中國俸祿制度史》(修訂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225頁;李春潤:《唐代的捉錢制》,《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上卷第1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740頁;陳明光:《唐代前期官員俸料錢支出計劃形態(tài)的演變及其影響》,《福建學刊》,1991年第2期;等等。
② 一般而言,在唐代歷史分期中,從代宗大歷到文宗大和,被稱為中唐,其后為晚唐。本文論及順憲以下,故概括為中晚唐。
③ 參見《舊唐書》卷一三五《王叔文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733-37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