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鄧小平終于辭去了自己最后一個政治職務(wù)——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一位偉人主動離開政治舞臺,同他步入政治舞臺一樣,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全家人支持他退休,為的是他能更加健康長壽;而他自己一直希望早點退下來,為的則是國家的前途、黨的利益。退休后,鄧小平的生活是恬靜的,雖然晚年含飴弄孫意趣超然,卻時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關(guān)心中國的命運和前途,但對時任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工作決不加以掣肘。
作為妻子,卓琳非常了解鄧小平的生活習(xí)慣和愛好。鄧小平愛看書,愛看馬克思、列寧著作及中國歷史經(jīng)典書籍、中外文學(xué)名著。因此,卓琳平時很注意收集、借閱鄧小平喜愛看的書籍。據(jù)說,少年時代的鄧小平就聰穎過人,書讀三遍即能記住。在莫斯科學(xué)習(xí)期間,他接觸到大量的革命理論書籍。他早年的讀書經(jīng)歷,給他后來的革命活動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幫助和精神安慰。鄧小平看書時不死記硬背,不讀死書,而是特別著眼于運用,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思考,著眼于用書本知識正確指導(dǎo)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他以讀書為最大樂趣,樂此不疲,孜孜不倦。家里訂了10多份報紙,他每天“雷打不動”,都要瀏覽一遍,家人常開玩笑說他是家里的“信息源”,是各種新消息的“發(fā)布官”。
據(jù)報道,鄧小平還喜歡看小說。卓琳說,鄧小平在20世紀(jì)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從外地買到一套金庸小說,很喜歡讀。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编囆∑匠闪四壳坝袚?jù)可查的最早閱讀金庸小說的內(nèi)地人士。
自己讀書,勸人讀書,鄧小平還指導(dǎo)編書。1993年,近90歲的鄧小平親自審定《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文稿。他很認真,一篇一篇地看,有時送稿的速度趕不上他看稿的速度。鄧小平認為,這本書是從大的方面講的,從大局考慮的,認為這是一個政治交代性的東西。他認為革命要靠“兩桿子”——“槍桿子”與“筆桿子”。重視“槍桿子”的鄧小平也是個“筆桿子”,他才思敏捷,作文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早在戰(zhàn)爭年代,與他共事的同志形容他寫東西是“倚馬可待”。簡潔、明快、短小,是他文風(fēng)上的特點。
他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嚴(yán)格按自訂的作息安排執(zhí)行。通常,鄧小平每天清晨起床后,在庭院內(nèi)散步半小時左右。院子外圍約140米,他每天“定額”走上18圈方才“鳴金收兵”。每轉(zhuǎn)一圈,就像在虔誠地完成一項十分嚴(yán)肅的任務(wù)。他對待散步就像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從不偷懶、不取巧、不抄近道。雨雪天不方便,他就在走廊里來回走動。有時,他還做幾節(jié)自編的健身操,擴胸、伸腿、舒筋骨。這是晚年鄧小平“動補”的主要方式。早餐多安排在8點半,多是喝些豆?jié){,吃些油條或饅頭。上午,他閱讀國內(nèi)外報刊新聞?wù)?,審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簡報與文件。
午餐安排在12點,和家人一起用餐,一大家有十三四人分坐兩桌。午餐通常是四菜一湯,其中兩葷兩素、一杯白酒或黃酒;他愛吃辣椒。午飯后,一般稍作休息。下午有時約牌友打橋牌。
晚餐在6點半,常常是一個湯和一碟炸花生、黃豆、雜果仁。吃飯時,他愛了解子女的一些情況,但只聽不作回答。晚飯后,沒有特殊情況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他一般是要看的。晚10時許,他結(jié)束一天的生活。
喝酒也可以說是鄧小平的一種嗜好,他雖能喝但從不貪杯。他喜歡喝法國的葡萄酒,但更喜歡喝貴州出產(chǎn)的白酒、杭州的黃酒。有一次,同一些退下來的老同志團聚,他竟接連喝了六杯白酒而臉不改色。20世紀(jì)70年代初,他蒙難江西時,就喝當(dāng)?shù)刈畋阋说木?,有時夫婦倆自己釀米酒。在鄧小平1989年退休的當(dāng)天,鄧樸方深知父親的喜好,提出送一瓶好酒給父親。后來,醫(yī)護人員出于對鄧小平身體健康著想,提議他不喝白酒為好,鄧小平欣然接受,改喝加飯酒,進餐時喝一小杯,從不過量。
曾在鄧小平家做過近兩年廚師的管建平回憶說:“打心里說小平一家是過日子的人。兩年里,我弄什么,他們吃什么,絕對不挑食。只是他們的口味重一點,偏愛辣,我便在做菜時多放點辣椒、辣粉就行了?!睋?jù)介紹,鄧小平用餐時喜歡各色各樣的菜都吃一點,于是管建平特意為鄧小平準(zhǔn)備了一個小盤子,各種菜都夾上一點,戲稱為“五味俱全”。回鍋肉、扣肉、粉蒸肉、臭豆腐、腌胡蘿卜絲,是他常吃的菜?!八矣幸粋€習(xí)慣——不浪費,剩菜剩飯一律下頓做成燴飯、燴菜接著吃,就是燉菜剩下的湯都要留到下頓吃?!睙o論法定節(jié)日還是民俗節(jié)日,或者遇上誰的生日,鄧家把握住一點,從不辦酒席;只有在親友、同事和部下來時,卓琳才會特地關(guān)照廚師加菜,還特地讓廚師少放辣子。
曾在鄧小平身邊工作的保健醫(yī)生傅志義說:“小平同志從不吃補品,唯一可算‘補品’的,是每天吃幾丸大粒維生素。在他身邊工作三年,我竟從未見他患過感冒,也很少見他吃藥?!?/p>
有人說,鄧小平是中國的“頭號煙民”。當(dāng)然,這話是從其政治地位而言的,并非說他的煙癮最大。即便是戰(zhàn)爭時代,鄧小平也難以離開香煙。在長征途中,沒有煙抽,他和羅榮桓兩人曾沿路找點破紙、干樹葉子,用破紙包上樹葉子當(dāng)煙抽。在下放江西勞動的日子里,鄧小平抽著煙,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居江湖之遠而憂國憂民。在恢復(fù)工作后日理萬機之時,他抽著煙,沉思默想,萬家憂樂在心頭,以民眾苦痛為懷,構(gòu)思著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方針、每一項政策。吸煙在這時成了激發(fā)他靈感的源泉。
人們往往看到,在會議上,鄧小平侃侃而談,聽者聚精會神。談著談著,他從放在桌上的“熊貓”牌煙盒中取出一支煙,叼在嘴上,“噌”地劃燃火柴,點煙,深深地吸一口,煙霧在眼前飄浮,接著他又順著先前的思路講下去,逸興遄飛……
不過,吸煙危害身體。為此,家人十分擔(dān)心他,為他作出了種種限制性安排。1986年9月2日,他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采訪時,一如往常那樣掏出了香煙。記者邁克·華萊士也要了一支,可仔細一看覺得這煙不對勁:“哈哈,過濾嘴比煙還要長。”華萊士的這個發(fā)現(xiàn)使鄧小平大為得意:“這是專門對付我的。我抽煙的壞習(xí)慣改不了啦?!?/p>
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一天下午,大會選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主席臺上就座的鄧小平投過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習(xí)慣性地點燃了一支香煙吸起來。坐在臺下大廳中間的一位代表看見了,便對坐在旁邊的另一位代表說:“世界無煙日剛過,全中國全世界都在大力宣傳吸煙危害健康,小平同志為什么煙癮這么大,開大會還吸煙呢?”于是他們商量后決定向鄧小平提出意見。
不一會兒,主持大會的宋平手里出現(xiàn)一張小字條,上面寫著一行字:“請小平同志在主席臺上不要吸煙?!彼纹娇催^字條后會意地遞給鄧小平。鄧小平看了看,笑著趕快把正在吸著的煙熄滅了。此后,鄧小平在主席臺上再也沒有吸煙。
大凡偉人,特別是革命家、政治家,往往富有一個普通人的人情世故。鄧小平就是這樣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領(lǐng)袖。他以自己真摯的情感,調(diào)理著上下左右的人際關(guān)系,他的生活情趣與人格魅力似久存的佳釀,彌足濃郁,讓人常飲常醉。
(摘自《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