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紅樓夢》問世以來,八十回后的內容就是一個超級謎團,無數(shù)學者、讀者試圖揭秘,由此衍生的不同紅學流派,讓人眼花繚亂,但謎題至今難有定論。很多讀者都很好奇,曹雪芹構思中的《紅樓夢》真正結局是什么樣的?或者說,《紅樓夢》是否存在一個完整的版本與明確的結尾呢?
脂硯齋和畸笏叟的“劇透”
" 從目前可查的資料來看,不論《紅樓夢》最初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在學術界作者尚有爭議,但多數(shù)學者還是認為作者就是曹雪芹),《紅樓夢》應該是有完整版的,最起碼八十回后的草稿本是存在的。只可惜,后來由于某些原因,書稿遺失了。
" 佐證這一看法,至少有兩點證據(jù):其一,《紅樓夢》伏筆很多,各個回目里深藏的“草蛇灰線”,能有“伏延千里”的效果。特別是第五回寫書中女性角色的判詞和曲子的相關文字,都對應人物的最終命運。很難想象在書稿未完的情況下,曹雪芹能把各種伏筆設置得那么好。從創(chuàng)作思維來看,他應該也是先確定了全書的故事大綱與人物命運,才不斷完善伏筆、判詞、曲子的文字細節(jié),讓其形成閉環(huán)的邏輯,沒有明顯的破綻。
" 其二,脂硯齋與畸笏叟寫了不少批注,其中有些文字簡直就是“劇透”。他們對書中人物命運的“預測”,應當是“先畫靶、再射箭”,在知道結局的前提下才寫下點評。比如,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里,畸笏叟就留下“此系未見‘抄沒’‘獄神廟’事,故有是批”這樣的文字??梢姡都t樓夢》本來的結局就是抄家、敗落,“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還有在獄神廟這一場景展開的情節(jié),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悲劇,絕不可能是程偉元、高鶚筆下的“蘭桂齊芳”故事。至于脂批的“劇透”內容更多,甚至還能直接干涉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在秦可卿的故事里,脂硯齋“命芹溪刪去”,原來“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故事被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
" 由此便衍生出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哪些人可能讀過完整版《紅樓夢》?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關鍵讀者,或許對于破解《紅樓夢》結局之謎,也能有所幫助。從上述分析來看,基本可以確定,脂硯齋和畸笏叟是讀過《紅樓夢》完整版的,甚至有可能參與了《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直接影響了曹雪芹的思路??上В廄S與畸笏叟的身份也是未解之謎,甚至他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學術界也存在不小的爭議。目前只能確定他們與曹雪芹關系很近,可能是曹雪芹的繼父,也可能是與曹雪芹很熟悉的一位家族里的女性。
高鶚“破綻”之大猜想
" 除了曹雪芹的親近之人外,可能還有誰看過完整版《紅樓夢》?在此,我作一個大膽的猜想,當然,也需要剝絲抽繭的分析——程偉元、高鶚的可能性很大。
" 程偉元在《紅樓夢》(程甲本)開篇寫了一段熱情洋溢的序言,信息量很大:《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shù)過。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shù)十金,可謂不脛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稱有全部者,及檢閱,仍只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憾。不佞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收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shù)年以來,僅積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擔上得十余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紅樓夢》全書始至是告成矣。書成,因并志其緣起,以告海內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為快者歟?
" 這段文字有幾個關鍵信息:首先,程偉元并不認為《紅樓夢》原作者一定是曹雪芹,至少不全是曹雪芹一人所寫,能肯定的是曹雪芹扮演了刪改、潤色書稿的關鍵角色。再者,程偉元所知的《紅樓夢》完整版有一百二十回,但市場流行本只有八十回,他花很多錢才買到了十多回的殘卷。最值得注意的是,程偉元在拿到相對完整的版本后,又叫上好友高鶚,對書稿進行修改,由此《紅樓夢》才有了一個清晰的結局。他還頗具營銷眼光,不忘在序言里呼吁讀者們都來看他和高鶚修訂后的完整版《紅樓夢》。
" 如果說程偉元是一個成功的書商,那高鶚就是一個橫跨仕途、文學兩界的書生。與當時那些熱衷于權術的官員不同,高鶚雖然也一度官至內閣中書,但他的心思也沒少放在讀圣賢書、作道德文章上,而且在考上進士之前,也算一個比較有浪漫情懷的文人。但他也不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在仕途經(jīng)濟上顯然是有較強企圖心的。在白天的朝堂上,他們人情練達、世故沉穩(wěn);但在夜深人靜、獨居書齋時,又幻想遠離俗務、回歸純然。
" 或許,正是在這樣復雜的心理下,高鶚修改《紅樓夢》八十回后的內容時,采用了某些非常奇特的做法。多數(shù)讀者都認為,高鶚文筆遠不如曹雪芹,思想境界更是相距甚遠,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但在我反復閱讀八十回后的內容后,越讀越覺得怪異:高鶚也算是當時學富五車的學者,文學功力也算深厚,但他在后四十回里展現(xiàn)的低級錯誤之多,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而且,高鶚很多偏離曹雪芹原意的地方,屬于南轅北轍,一般的續(xù)書或修訂者,固然做不到與原書思路一致,但幾乎處處對立的情況也很少。
" 這不禁讓我懷疑,高鶚是否是刻意為之。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來說,高鶚是不是在故意“高級黑”,從而達到自己某些特殊的目的呢?打個比方,就像考試答題,答得都對固然很難,但幾乎都答錯顯然也是不容易的,能繞開所有正確答案,不就等于答題人知道正確答案嗎?高鶚就是這樣的答題人,他或許在心里很清楚曹雪芹的想法,甚至也是認同他的,但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下,為了讓《紅樓夢》順利出版,進而得到廣泛傳播,就不得不把《紅樓夢》修改成符合當時統(tǒng)治者需要的樣子。通過美化曹雪芹原本設定的悲劇結局來保護《紅樓夢》,或許是當時高鶚、程偉元的唯一選擇。
" 從這個邏輯上推理,《紅樓夢》后四十回的很多奇怪內容就能理解了。比如,在高鶚筆下,有丫鬟柳五兒的情節(jié),但柳五兒在前八十回已經(jīng)死了。讓死人復活,是非常低級的錯誤,高鶚的人物安排基本是清晰的,應該不會記錯。但是,如果這是高鶚刻意為之的結果,道理就講得通了,即故意呈現(xiàn)一些無傷大雅的錯誤,“引導”讀者由此深入思考,讓人們看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 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細節(jié),也很值得留意:高鶚在八十回后每回開頭常用“且說”二字,而曹雪芹喜歡用“話說”。前八十回里基本都是“話說”開頭,第八十一回突然是“且說”,一個簡單的用詞習慣,就說明從這里開始不是曹雪芹寫的。這個開頭差異,高鶚不太可能不注意,可能也是在明示讀者——注意了,從這里開始就不是曹雪芹寫的了。畢竟,一般來說,如果修訂者真的想模糊原作與續(xù)作的邊界,是不太可能忘記抹去開頭這么明顯的差異化表達的。這恐怕只能解釋為高鶚的刻意表達。
" 在脂硯齋、畸笏叟、程偉元、高鶚之外,見過《紅樓夢》完整版的人,或許還有敦敏、敦誠兄弟。這兩人是清朝宗室,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的五世孫,他們也喜歡吟詩寫文,算是曹雪芹的摯友。更重要的是,敦誠是知道曹雪芹在寫書的,而且是將寫書當成生命的寄托。雖然我們不能由此得出敦敏、敦誠一定看到過《紅樓夢》原稿的結論,但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他們了解《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全過程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其他同時期文人。因此,敦敏、敦誠可以被納入“可能見過《紅樓夢》完整版”的名單。
(摘自《北京晚報》黃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