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a
楚子伐陸渾之戎b,遂至于雒c,觀兵于周疆d。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e,王孫滿,周大夫。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f。示欲逼周取天下也。對曰:“在德不在鼎g。昔夏之方有德也,禹之世也。遠方圖物h,圖畫山川奇異之物而獻之。貢金九牧i,使九州之牧貢金。鑄鼎象物j,象所圖物。使民知神奸k,圖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zhèn)渲9拭袢氪缮搅?,魑魅罔兩l,魑,山神。魅,怪物。罔兩,水神也。莫能逢之。逢,遇。用能協(xié)于上下m,以承天休n,民無災(zāi)害,則上下和而受天佑。桀有昏德o,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p;不可遷。其奸回昏亂,雖大,輕
也q。言可移。天祚明德r,有所底止s。底,致。周德雖衰,天命未改t,鼎之輕重,未可問也?!?/p>
【注釋】
a三年:魯宣公三年,前606年。
b楚子:指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楚國為子爵,《春秋》正名分,所以稱為子。陸渾之戎:為允姓,原居敦煌,后遷居今河南伊河流域,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
c雒:雒水,今作洛水。杜注:“雒水出上雒冢領(lǐng)山,至河南鞏縣入河。”
d觀兵:顯示兵力。周疆:周王的邊境。
e定王:周定王姬瑜,東周第九位君王。王孫滿:周大夫。姬姓,名滿。
f鼎:指九鼎。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傳國之寶。楚王問鼎,是想奪取天下。
g在德不在鼎:指鼎之輕重在于君王的德行如何,而不在鼎之本身。在德,指稱王統(tǒng)一天下在于德。
h遠方圖物:遠方的國家把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像獻給夏王。圖物,畫出事物的圖像。
i貢:進貢,貢獻。
j象物:象征圖示的事物。
k神奸:能害人的鬼神怪異之物。
l魑魅罔兩:害人的鬼怪的統(tǒng)稱。
m協(xié):協(xié)和。
n天休:天賜福佑。
o昏德:昏亂沒有仁德。
p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雖小,亦重而不可遷。即王權(quán)穩(wěn)固。
q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如德行不好,奸邪無道,九鼎雖大,亦會輕易被遷走。奸回,奸惡邪僻?;鑱y,昏庸無道、糊涂妄為。
r祚:福佑。明德:光明之德,美德。
s底止:終止。
t天命:古以君權(quán)為神授,統(tǒng)治者自稱受命于天,謂之天命。
【譯文】
魯宣公三年
楚莊王征伐陸渾戎,于是進兵洛水,在周王室邊境陳兵顯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王孫滿,是周大夫。楚莊王問周室所藏九鼎的大小、輕重。暗示要逼迫周奪取天下。王孫滿回答說:“稱王取天下在于德,不在于鼎。從前夏朝有德之時,夏禹的世代。遠方的國家部族畫出山川物產(chǎn)的圖像進獻,畫出山川物產(chǎn)來進獻。讓九州的州牧進貢青銅,讓九州的州牧進貢吉金。用其鑄鼎,在鼎上面紋飾圖畫的事物,象征所畫出的事物。讓民眾知道鬼神怪物的樣子,畫出鬼神怪物的形狀,使民眾預(yù)先防備。所以民眾進入山林沼澤,魑魅魍魎各種害人的鬼怪,魑是山神。魅是怪物。罔兩是水神。都不能遇到。逢,遇到。因此能上下和諧,承受上天的福佑,民眾沒有災(zāi)害,那么就會上下和諧受到上天的福佑。但是夏桀昏亂沒有仁德,九鼎就遷移到了商。商紂王暴虐,九鼎又遷移到了周。君王德行美好光明,鼎即使小,也很重;不可搬遷。君王奸惡邪僻,鼎即使大,也很輕。這是說可以移動。上天福佑美德,是有期限的。底,是使達到。周朝的德行雖說衰微,但是天命沒有改易,鼎的輕重,還是不可以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