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聰聰坐在餐桌前,對著兩碗米飯發(fā)呆。原來,他最近看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如果對食物說好話,就能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如果對食物說壞話,就會加快食物變質的速度。聰聰對此半信半疑,他決定親自做個實驗來驗證這一說法。
聰聰給兩碗米飯分別取了名字,一碗叫“快樂米”,另一碗叫“悲傷米”。他微笑著對“快樂米”說:“你的米粒潔白飽滿,看起來真美味!”然后,他換上一副嚴肅的表情,對“悲傷米”說:“你看起來什么味道也沒有,我一點也不喜歡你?!?/p>
接下來的幾天,聰聰一有空就會用這兩種態(tài)度分別與這兩碗米飯“聊天”。
第一天,兩碗米飯看起來沒有什么變化。第二天,兩碗米飯依舊沒有區(qū)別。這讓聰聰有些失望,但他并沒有放棄,繼續(xù)堅持實驗。到了第三天,聰聰發(fā)現(xiàn)兩碗米飯都變得有些干硬,看上去都不太新鮮。
“難道書上說的不是真的?”聰聰滿心疑惑地向媽媽傾訴。
媽媽聽后,微笑著說:“書本上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能盲目相信。你能對書中的觀點產生質疑,并通過實踐去驗證,這非常了不起。不過,科學實驗是非常嚴謹的,你這次的實驗設計還有待改進哦!”
聰聰認真地點了點頭,繼續(xù)分享自己的收獲:“媽媽,在這次實驗中,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現(xiàn)象。每當我稱贊‘快樂米’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 ;每當我批評‘悲傷米’時,自己也會覺得難過。”
媽媽欣慰地說:“聰聰,你的感受很真切。當我們用積極的話語和態(tài)度去面對事物時,內心也會不自覺地涌起一股正能量,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滿足。所以,我們要學會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去鼓勵和贊美別人,用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的不足?!?/p>
聰聰聽完媽媽的話,眼里閃爍著光芒,悄悄在心中種下了一顆關于愛與正能量的種子。
湯教授錦囊
在信息時代,孩子們如同置身于一個巨大的信息海洋,每天都有無數的信息浪潮沖刷著他們的認知邊界。這些信息中,既有真實可靠的科學知識,也有虛假不實的錯誤信息。因此,家長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信息鑒別能力,避免被錯誤信息誤導。
聰聰通過實驗求證書本知識的真假,展現(xiàn)了他可貴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能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底層思維之一,需要家長從小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盡管聰聰的實驗設計并不嚴謹,但這種勇于質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表揚。另外,在這次實驗中,聰聰還體會到了語言的力量,并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善意待人,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