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亞里士多德將人體的感官分為五種類型一一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而這五種感官的綜合作用豐富著我們對于世界的感知,無論是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皮膚觸及的和舌頭嘗到的信息,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集合,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感知體驗;當我們走入_個場景,視覺往往能夠帶給我們直觀的空間認知,而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則進一步地道出了情感與細節(jié)。
但事實上,我們似乎正在面對一個以視覺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環(huán)境,從城市規(guī)劃到主題公園、從美容到形象設計、從音樂圖像化到廣告美學,圖像已然成為這個時代最富余的日常生活資源,它成為一種符號情景,甚至一種文化儀式,主導著我們感知世界、與外界相處的體驗。值得警醒的是,盡管我們總認為自己可以從視覺體驗中獲得最寶貴的所謂“第一手信息”,但這種依賴往往也會限制我們對于環(huán)境全面認知的能力,忽略甚至忘記另外幾種感官在其中的協同與作用。而實際上,正是那些看似無形、不可見的元素,才讓感官體驗變得完整,繼而塑造著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視角。
20世紀60年代,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過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來源和途徑的心理實驗,并從實驗結果中證實:人類獲取的XISBBevBaGhNgOIHQ9OsxpdlnOvVOk+KfqmLR+wDgg0=信息83%來自視覺。這顯然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在快速發(fā)展的當下,視覺的作用正在愈演愈烈,現代技術的發(fā)展,使其呈現媒介和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圖像猶如萬花筒一般映照出世間萬千,大眾心照不宣地默許著視覺憑借其在五種感官中的突出優(yōu)勢:直接、快速、一目了然,在這快節(jié)奏的當下,成為再合適不過的生活催化劑,變得必不可少。
有趣的是,近兩年我們看到不少關于弱化“視覺”,甚至于“關閉”更多感官的事情發(fā)生。當身處高壓繁忙的社會節(jié)奏之中時,對于放松的需求總會讓一些群體另辟蹊徑,比如體驗“漂浮倉”,它是一種用于放松和治療的設備,用戶漂浮在含有高濃度鹽水的箱體中,由于水的浮力和箱體的隔音設計,人會體驗到一種無重力和極度安靜的狀態(tài)一一身心幾乎與外界刺激完全隔離,五種感官似乎也暫時“失效”。而在這樣的封閉環(huán)境中,身體與大腦的反應卻很奇妙:因為感官的暫時關閉,大腦會迅速做出調整,主動增強對自身內部感受的敏感度,促使人對身體狀態(tài)產生更深的覺察。當然,與日常生活場景相比,這是一個相對極端的體驗,卻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正如我們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一般,我們的感官體驗其實也是在流動的,或者說,如何調用和觸發(fā)每一種感官,正決定著我們如何感知自我、感知世界。
將攝影視作一門視覺藝術,怕是大部分人都會同意。光影的掌控、人物情緒的拿捏,這些看似都需要眼睛來完成的捕捉,也都是些再常見不過的共識。但是不是一定必須用到眼睛呢?“非視覺攝影”,這個聽起來頗為小眾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攝影方式,便完全拋開了“眼睛”這個媒介,轉而充分調動除卻眼睛外的另外幾種感官的配合?!拔夷芨杏X到光線照射到臉上,能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能聞到空氣中花兒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門?!边@是一段來自視障人士對于自己攝影狀態(tài)的分享,刻板印象中攝影世界由視覺主導,視力障礙者意味著與這個世界無緣,但這種反差與嘗試,卻也讓他們有機會用身體去喚醒那些屬于他們自己的非視覺的獨特系統。
而這也讓人不禁思考:當我們通過攝影來對話,如此依賴視覺化的表達時,卻得到許多并非由視覺主導的答案。視障人士看不到空間中的事物,但能夠用強有力的感情去捕捉他的所聽、所觸、所嗅一一當視覺感受被弱化時,反而使其他感官變得更加敏銳,甚至在特定的時刻,這或許成為一種力量的饋贈,得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去擁抱面前的世界。
在一些城市,存在著這樣一種“黑暗餐廳”,它邀請顧客在完全黑暗的環(huán)境下用餐。人們互相搭肩進入全黑的餐廳空間,靠聽覺判斷店員和他人所處的方向,靠觸覺找到自己和餐具的位置,至于吃了什么,則完全要憑借味覺來辨別,那些平時無比熟悉的食物,如今也只能靠咀嚼和味蕾感知形狀味道來猜是哪種食材,而這樣黑暗的環(huán)境不僅讓人更加專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同時因為視覺的暫時缺失,無法看到周邊環(huán)境以及對面人的外表,一切注意力也就都集中在對話本身。
如果說前面的閉眼摸索僅僅是帶來新鮮感,那這些大概是視覺關閉前從未留意過的細節(jié):嗅到香氣時內心的情緒波動:嘈雜的環(huán)境中專注于只聽一種音源;指尖輕觸與手掌重壓對物體的感知:熟悉的食物入口時意外的層次感……通過這些體驗,我們與外界的互動方式從一種感官流到另外一種感官,而在這個感官間互相遷移的過程中,那些觸手可及的器物也成了我們看待世界不同角度的開關,讓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在感官的流動間發(fā)生著變化。
在人的五種感官中,如果說哪種存在感相對較弱,那便是嗅覺。它似乎一直處于劣勢地位,它的抽象和復雜,使其遠遠落后于我們對聽覺、尤其是視覺的理解。不像視覺,它無法通過錄像、錄音抑或各種社交媒體來傳播與記錄,在早年的一項針對年輕人的調研中,甚至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承認,他們寧愿放棄嗅覺,也不愿意放棄手機。這看似極端,卻也表現了一種趨勢?;叵搿?,當我們嘗試描述一段與友人的對話或者一段旅途時,話題內容和沿路的風景往往最先浮現在腦海。至于嗅覺,可以說我們鮮少關注氣味,甚至有時沒有留意到它的存在。
但未曾留意,是否就意味著它更少被使用呢?科學數據顯示,每人每天要呼吸兩萬多次,而嗅覺可以識別出上萬種氣味,也就是說,嗅覺之靈敏甚至在我們未曾留意的情況下時時刻刻都在參與我們的體驗,只要我們還在呼吸,我們的生活便時刻籠罩在各種氣味之中,嗅覺會不知不覺地用氣味標簽將各色人物和地點刻在我們的記憶里面。
關于氣味與記憶的關系,“普魯斯特效應”可以給出很好的描述,即特定的味道或氣味能夠喚起人們深層回憶和情感。它源自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小《追憶似水年華》中的一個著名場景,當書中的主角品嘗到瑪德琳蛋糕和茉莉花茶時,便回憶起了童年的經歷。翻看社交媒體,不少當代的年輕人都會分享類似的體驗:兒時在長輩家里聞到的一種特殊味道、上學時愛吃的某種食物、旅居某座城市時常噴的一種香水……我們往往不會給第一次嗅到的氣味做出分類和定義,卻會在它第二次出現的時候融入更多的情感去感受它。而當我們稍加利用這些曾經熟悉的氣味,便能猶如坐上時光機一般在時空中任意穿行,回到或者去往某個時刻,此時嗅覺的特別才真正體現出來一一它可以聯結我們的過去和當下,以一種未曾察覺的方式貫穿我們的整段人生經歷,每當我們聞到一種氣味,也是在重溫與這些氣味相關的經歷和故事。
這也注定了嗅覺體驗下我們往往擁有更多情緒化的表達,會因為聞到喜歡的味道而雀躍、厭惡的味道而沮喪。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聞香是調整負面情緒最好的方式之一,只是閉上眼睛,借由香薰、精油的香氣,便能實現“短暫的逃離”,從一種壞情緒中平靜下來。說來神奇,其實神經科學早已對此做出解釋:作為唯一能直接進入大腦情感和記憶而無需通過丘腦處理的感官,嗅覺能夠喚起那些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記憶,同時也意味著,它最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應。與多家國際知名品牌有過合作的營銷大師Martin Lindstrom曾做過一項研究,發(fā)現:人的情緒有75%是由嗅覺產生。換個角度想,這是否也意味著嗅覺有75%的幾率會左右我們的情緒?我們自然無法預測一天之中會發(fā)生的事情,但當了解了自己對于氣味的偏好,便可以策略性地使用氣味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通過改變周邊環(huán)境的氣味來平衡激素分泌,找到讓自己愉悅的氣味,而不被其他情緒裹挾,讓氣味成為自己的療愈師。
意大利詩人托馬斯·阿奎納說,“我們時常談到美的景象和聲音,而不大提及美的滋味和氣味?!钡拇_,盡管我們的鼻子有四百多種嗅覺感應器,但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或者主動去感受它對我們的影響?;蛟S在這里還無法講清關于嗅覺的所有,但可以啟發(fā)我們逐漸去感受其存在,意識到包括嗅覺在內的這五種感官都在各司其職,塑造著我們的感知。
這兩年常見如何提升感知力的探討,在日復一日中,其過程的意義仿佛正在消逝,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人習慣于用效率和結果來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壞,只是單純地去感受變得異常艱難。何為感知?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時,腦對外界整體的看法和理解,為我們對外界的感官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大腦根據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嘗到的,以及這些東西與以前的記憶所做出的解釋。
對大部分人而言,這樣綜合感官作用的處理方式似乎并不陌生,我們自認為熟知每一種感官所帶來的影響,并自信地覺得我們能夠掌握并使其完美支持我們的生活。如果真的是那樣,或許這篇文字應該就此打住,而事實是,關于如何提升感知力的發(fā)問還在繼續(xù),這也意味著我們依然在探索的路上?;蛟S可以換一個思路,通過“提純”來提升敏感度,就如還原成“出廠設定”一樣,繼而也可以這樣發(fā)問:一個人是否能夠宛若新生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不急不躁地去理解和獲???一一盡管我們熟知每個感官的作用,卻又愿意在生活中去重新探索它。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慣性反應”:對某種習慣說不上來由地堅持與依賴,更樂于依據經驗來判斷一件事情的走向……這些當然并非壞事,卻會讓人在一次次熟悉的應對中消磨掉對生活的新鮮感,對事物本身的感知力也會逐漸減弱?!叭藗兯伎嫉倪^程太拘泥于慣例或對過去經驗的類比,所以很少有人會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問題”一一不少人知道“第一性原理”大抵是因伊隆·馬斯克頻繁提及,從他的分享看來,第一性原理就是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情的本質上來,而這點其實同樣適用于應對“慣性反應”。一個常用的策略是制造某種儀式一一想象—下將你的生活具體化:不是一味地追求總和,而是把每一個細節(jié)放大,不只能看到,也能聽到、嗅到、觸到,利用感官把生活過得更具體。正如我們在此展開講述嗅覺的作用一樣,其他感官同樣有它們的特別之處,比如味蕾刺激所獲得的豐富愉悅的體驗,使味覺成為最具“享受”特質的感官之一,又比如觸覺感受往往能帶來比語言描述更接近“真實”的反饋。
回到上面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我們正面對著一個以視覺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環(huán)境,感官看似以一種強勢、猝不及防的方式主導著我們的世界,但反過來想,我們又何曾失去過對它們的掌控呢?當我們留意那些生活里的細節(jié):一草一木的生長衰敗、太陽的東升西落、人們情緒的微妙變化,這些看似“無用”的觀察都是我們調動感官所獲得的,它們是幫助我們感知世界的工具,在這中間發(fā)揮的具體作用便是一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