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鬼斧神工”實(shí)人力
(1)格非的長篇小說《望春風(fēng)》(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里有這樣一句話:“同彬?qū)⑦@一切歸因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修復(fù)力,可在我看來,真正的魔術(shù)師,正是雨后湛藍(lán)如洗的天空?!?/p>
(2)《語文學(xué)習(xí)》2023年第4期“讀書欄目”刊載了顧靜靜老師的《于富春江畔遇臺風(fēng)》,文中也用到了“鬼斧神工”:
到哪兒去找這么多的綠:/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綠得發(fā)黑、綠得出奇。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艾青關(guān)于“綠”的形容有多么鬼斧神工。
這兩處的成語“鬼斧神工”運(yùn)用有誤?!稘h語大詞典》【鬼斧神工】形容技能精巧,非人工所能。清屈大均《端州訪硯歌和諸公》:“年來巖底采無余,鬼斧神工多得髓?!鼻啬痢端嚭J柏悺た嵝ぁ罚骸斑@個小故事我想不是無稽的,因?yàn)槭篱g的確有許多‘功參造化’‘鬼斧神工’的巧匠?!币嘧鳌肮砀ぁ薄G迩鸱昙住额}蘭史泛槎圖》詩之六:“駭目新傳鬼斧工,飛輪何事走艨艟?!?/p>
從例句及解釋看,“鬼斧神工”用來形容人工技藝的精巧,像是鬼神制作雕刻出來的。形容建筑、雕塑等神奇巧妙,不像人力所能達(dá)到的。
也有人認(rèn)為“鬼斧神工”源于《莊子·外篇·達(dá)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大意是: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后,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還有人認(rèn)為,鬼斧神工,即(如)鬼斧(如)神工。如此理解,似乎更為直觀:“建筑、雕刻等人造藝術(shù)(像鬼斧像神工一樣)神奇精妙?!?/p>
因此,第一處的“鬼斧神工”最好改為“變幻莫測”,第二處的“鬼斧神工”最好改為“精彩紛呈”。
與“鬼斧神工”相似的成語是“巧奪天工”,但“巧奪天工”比較容易理解。巧奪天工: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制成,形容技藝十分高超。它只能用于形容人工事物,指人工造就的。譬如:
趙孟頫《贈放煙火者》:“人間巧藝奪天工,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p>
張岱《陶庵夢憶·濮仲謙雕刻》:“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
郭小川《在社會主義高潮中》:“六萬雙巧奪天工的手,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幸福?!?/p>
二、此“自卑”非自卑也
2023年24期的《讀者》,刊發(fā)了葉傾城的《自卑是個好詞兒》一文。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作者開篇由岳麓山腳下的小屋子“自卑亭”的“自卑”,想到了“自信”,并論證了兩者的關(guān)系。
自卑亭,“自卑”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引用后理解有誤:要去遠(yuǎn)方,先得知道自己的狹隘;要登高,先得明白自己的卑微,從腳下開始。
此處的“自邇”“自卑”作者理解有誤:這里的“自”,不是“自己”,而是介詞,“從”;“自邇”是“從近處”,“自卑”是“從低處”。整句話是說:“君子實(shí)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yuǎn)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焙髞怼靶羞h(yuǎn)自邇”“登高自卑”成為兩個成語,意思是做事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要由淺入深、逐步前進(jìn)。用以表達(dá)一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境,而非表示自卑、狹隘。
“自卑亭”中的“自卑”的確是個好詞兒,但“自卑亭”中的“自卑”與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自卑”不可混為一談,兩者的意義截然不同。
三、“不以為然”有他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西游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里,有一處用了“不以為然”:
開始閱讀這段文字,以為“不以為然”運(yùn)用錯誤,可能是排版問題。查閱其他版本,如中華書局2005年版、岳麓書社2012年版等,雖版本不同,個別詞語存在差異,但皆用“不以為然”:
權(quán)威的《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解釋為:
【不以為然】不認(rèn)為是正確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dāng)招募,不當(dāng)定差,執(zhí)政不以為然?!闭呀荨秶[亭雜錄·傅閣峰尚書》:“先是,公在上前嘗論準(zhǔn)噶爾情形,上不以為然?!?/p>
【不以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薄抖膛陌阁@奇》:“唐太守一時取笑之言,只道他不以為意?!?/p>
“不以為然”,通常用來表示不贊成某種觀點(diǎn)?!安灰詾橐狻保硎緦θ?、事抱有輕視態(tài)度。如此看來,此處的“不以為然”,似乎作者運(yùn)用有誤,應(yīng)該為“不以為意”。
后來仔細(xì)閱讀《西游記》,又聯(lián)系《西游記》第一回,才知道此處的“不以為然”并非“不認(rèn)為是正確的”。
其實(shí),這種用法并非孤例,如汪曾祺小說《唐門三杰》里有:“唐杰秀‘不以為然’(劇團(tuán)的話很多不通,‘不以為然’的意思不是說對事物持不同看法,而是指不當(dāng)一回事;這種不通的話在京劇界全國通行),只是說‘你管得著嗎!’”
汪曾祺先生為防止讀者誤解,在小說里專門對“不以為然”做了詳細(xì)注解:“不當(dāng)一回事?!逼鋵?shí),這個意思正是《西游記》中的“不介意”“不足為異”,正好印證了《西游記》中的“不以為然”。
因此,閱讀古文,我們不能先入為主、以今律古,這樣會導(dǎo)致望文生義,更不能顧名思義、斷章取義,而要注意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這樣才能正確解釋語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yáng)州市弘揚(yáng)中等專業(yè)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