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4時27分,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點火發(fā)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乘神舟赴太空。從2000多年前屈原寫下《天問》叩問蒼穹,到如今神舟再次飛天,中國航天人一次次探索太空,將屈原寫在竹簡上的“宇宙級浪漫”帶到我們眼前。今年10月20日是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立66周年。近日,記者走進東風航天城,探尋“宇宙級浪漫”背后的故事。
東風航天城組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我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fā)射中心,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中國航天夢從這里開啟。記者在荒漠中行駛數小時,終于抵達東風航天城。從刻有“東風航天城”五個字的巨大巖石一路往前,便到達了載人飛船的發(fā)射場上,一座天藍色發(fā)射塔架傲然挺立于此。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這里點火發(fā)射。采訪當天,雖然場上沒有發(fā)射任務,記者仍能從地面被火箭升空時火焰灼燒的痕跡中感受到神舟一飛沖天時的激蕩和振奮。離發(fā)射塔架僅50米遠處,一棵小榆樹吸引了記者目光。工作人員介紹說,每次火箭發(fā)射,這棵小樹都被燒得焦黃,但第二年春天總能重新長出嫩芽,所以被親切地稱為“樹堅強”。2020年,“樹堅強”身邊,距離塔架更近的地方又奇跡般長出一棵小榆樹,大家把它稱為“樹小強”。風沙四起的荒漠里,就這樣硬生生長出了向下扎根、向天而生的樹與人。這兩棵樹經過數次神舟發(fā)射的淬煉,仍然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不僅一路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象征著扎根這里的航天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東風航天城,還有一座已經退役的功勛塔架,這是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的地方。如今,這座塔架依舊傲然挺立在茫茫戈壁,塔架前的大理石碑上,一行金色大字格外醒目——“東方紅衛(wèi)星升起的地方”。距離塔架500米、深埋在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是當年“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任務的指揮所。當年參試的儀表設備雖然已經陳舊,但依然保存完好,刷寫在墻面的標語映入眼簾:“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透過斑駁的字跡,記者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干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距離發(fā)射塔架幾公里外的東風烈士陵園,長眠著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獻身的700余名先烈。陵園中矗立著一座直指藍天的紀念碑,象征著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情懷。航天員每次出征前,都會來到這里祭拜先烈,這里蘊藏著中國航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航天城各個地方都是以編號來定名的,烈士陵園因為地處九號和十號之間,被稱為“九號半”。請把我埋在“九號半”,成了航天人樸素而真摯的愿望。2023年7月初,“東風英名墻”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正式落成。一批已故東風人的姓名,以金色楷體字樣鐫刻在英名墻上,記錄個人生平、工作簡歷的二維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東風航天城這片熱土上。問天閣、宇航路、東風路……這里,與航天相關的元素數不勝數,與航天相關的人和故事綿延不絕。即便是一個個路牌,也講述著中國航天獨有的浪漫——這份“宇宙級浪漫”,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拼搏奉獻,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時也離不開法治的守護。
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有一座已經退役的功勛塔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從這里升起。
(攝影:方圓記者 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