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量子計算、全息影像技術、神經網絡接口和超感知仿生技術等前沿技術的推動下,元宇宙為數字閱讀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維互動的虛擬空間,打破了物理世界的限制,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每個讀者都可以通過數字分身在元宇宙中的數字閱讀空間內參與個性化閱讀、情感交互和社群互動。而同時,元宇宙閱讀空間在隱私性、真實性和開放性等方面面臨挑戰(zhàn)。
關鍵詞:元宇宙 數字閱讀 虛擬化身 數字分身 沉浸式閱讀
自2021年起,元宇宙的概念迅速擴展,并成為各行業(yè)關注的焦點。作為這個全新虛擬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閱讀在元宇宙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與傳統(tǒng)的數字閱讀不同,元宇宙中的閱讀不僅限于文字的展示與傳遞,而是通過多維度的空間、時間和交互機制,塑造了一種全新的閱讀形態(tài)。[1]元宇宙中的數字閱讀空間突破了物理限制,融合了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多感官體驗,重新定義了用戶與文本之間的關系。
在元宇宙的框架下,數字閱讀不再僅僅是靜態(tài)的文本瀏覽,而是成為一種高度沉浸和互動的體驗。通過虛擬化身數字分身的引入,讀者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比以往更加個性化的閱讀場景。這些場景不僅僅是信息獲取的途徑,更是一種“社交共鳴”的載體。[2]
元宇宙中的多維閱讀空間
物理空間的數字化延伸。元宇宙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將現實中的物理空間轉化為虛擬閱讀場景,讓讀者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體驗真實的物理空間。例如,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歷史遺跡、圖書館或城市街道可以被再現,讀者能夠在這些虛擬空間中與文本內容互動。這種數字化的物理延伸賦予了傳統(tǒng)場所新的意義。讀者不僅可以在這些場景中獲取知識,還能體驗與書中情節(jié)相吻合的空間氛圍,進一步增強了沉浸感。
認知空間的深度擴展。在傳統(tǒng)閱讀中,讀者主要依靠文本的線性結構來理解和解讀內容,而虛擬現實技術使得讀者能夠同時進入多個場景,跨越不同的文本層次。通過這樣的認知空間的延展,元宇宙讓讀者對文本的解讀不再單純地依賴傳統(tǒng)的文本線性結構。讀者不僅僅是接受文字內容,還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的協(xié)同參與,感知故事的空間、角色的情感變化,甚至體驗情節(jié)中的沖突和張力。
虛擬空間的時間性與互動延展。元宇宙中的閱讀不再被線性時間與有限空間局限在一個框架之內,讀者可以根據情節(jié)的發(fā)展自由穿梭于不同時間段,深入參與到歷史事件、未來情景或虛擬構建的復雜時空中。這種互動模式不僅允許讀者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體驗不同的時間軸,還能在多層敘事中參與其中,打破線性敘述的單一性。虛擬空間中的時間性延展使得文本的每個時間點都成為互動的契機,讀者可以探索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背景,甚至預測未來發(fā)展,讓時間在閱讀中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參與方式。在元宇宙中,閱讀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融合了多感官、跨時空、沉浸式的多維體驗。[3]
元宇宙中的具身閱讀體驗
具身體驗與沉浸式數字閱讀的融合。在元宇宙中,具身體驗是實現沉浸式閱讀的核心。這種體驗不僅限于視覺信息的獲取,而是通過身體的全面參與,將讀者帶入虛擬世界中。通過虛擬化身,讀者不僅可以視覺上看到文本中的世界,還能夠通過觸覺、聽覺等多感官反饋進入文本場景,體驗故事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角色情感。元宇宙中的具身體驗將人類的感知、情感與虛擬世界融為一體,實現了身體在虛擬世界中的在場感,大大提升了閱讀的沉浸感與參與度。
數字分身:元宇宙中數字閱讀的交互主體。數字分身是元宇宙中的新型主體。隨著技術的不斷加成,數字分身在元宇宙中獲得的種種體驗越來越為成為現實主體的具身性體驗的重要補充,甚至與具身體驗產生交融。數字分身不僅僅是讀者在虛擬世界中的代表,更是與虛擬環(huán)境和其他用戶進行互動的載體。通過對自然真身的外形、穿著和行為的模仿,數字分身實現了初級的擬人化;同時,通過對讀者記憶、感知和行為的捕捉,數字分身具備了性格與情感的維度,使得讀者能夠獲得更具個性化的虛擬閱讀體驗。這一技術結合了讀者的真實生活特征與虛擬場景的沉浸式交互,極大豐富了閱讀過程。數字分身并非單純的虛擬形象,它可以主動與虛擬世界中的角色互動,影響情節(jié)的走向,甚至決定故事的結局。
元宇宙中的社群化閱讀生態(tài)
元宇宙閱讀驅動關系平等化。元宇宙中的數字閱讀進一步推動了平等化參與。根據《2023年中國數字閱讀報告》,中國的數字閱讀用戶已達5.7億。[4]這一用戶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表明,數字閱讀已成為主流文化消費方式之一。清華大學發(fā)布的《元宇宙發(fā)展研究報告 2.0》認為,“元宇宙通過人工智能添加的完美濾鏡和自定義濾鏡能夠實現性別平權、容貌平權、交流平權、種族平權、感官平權”[5]。這種虛擬空間中的平等性,使得全球范圍內的讀者得以跨越身份和地域限制,參與到數字閱讀的互動儀式中,塑造更緊密的社群關系。
空間深化元宇宙閱讀的儀式象征??臻g不僅是文本的承載體,更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數字空間的定制化顯著提升了文化與情感的交互能力。美國地理學家保羅·亞當斯(Paul C. Adams)指出,空間中的身體能夠成為情感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傳播效果常常超越了文本所能達到的范圍。[6]元宇宙中的數字閱讀空間,通過個性化推送和定制的閱讀場景,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一種高度沉浸的閱讀環(huán)境,構建出具有象征意義的儀式場所。
共情強化元宇宙閱讀中的情感聯(lián)結。共情作為群體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通過互動儀式鏈強化讀者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情感的沉淀,某些閱讀文本逐漸擁有了深厚的儀式象征意義。當讀者在元宇宙的數字閱讀空間中共同體驗這些文本時,身體共在的全感官體驗加強了共情的生成,并進一步鞏固了群體符號的認同。隨著更多讀者的參與,身份認同感的增強促使他們在互動儀式中自覺維護這些符號的正義性,從而提高了其儀式象征效力。
元宇宙閱讀中的隱私挑戰(zhàn)與傳播局限
去身體化的閱讀體驗:虛擬化身與身體缺失。在元宇宙中,虛擬化身成為數字閱讀空間中用戶的主要存在形式,削弱了讀者在傳播過程中的身體在場感。在元宇宙的數字閱讀空間中,雖然化身技術能夠增強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但這種虛擬化的存在形式也帶來了與現實世界溝通的割裂。身體作為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媒介,不僅承載了非語言的符號信息,還承擔著文化和道德意義。當身體不再在場時,讀者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抽象,缺乏傳統(tǒng)面對面溝通中的情感聯(lián)系和社交約束力。
虛擬真實的模糊性:數字閱讀中的真實性困境。元宇宙通過沉浸式技術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高度逼真的閱讀場景,但這一追求“類真實”的閱讀體驗也帶來了“去真實性”的風險。在虛擬空間中,數字化的文本與場景逐漸取代了物理世界中的真實感受,虛擬現實技術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維感官手段,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言:“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盵7]
這種過度追求沉浸感的虛擬真實,可能導致讀者逐漸脫離現實世界的體驗與認知。尤其是當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逐步成熟時,元宇宙中的虛擬閱讀可能不再僅僅依賴外部設備,而是通過直接操控大腦來構建沉浸感。這一虛擬化的真實性可能反過來削弱讀者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思考。
去開放性的風險:元宇宙中的封閉式閱讀平臺。元宇宙被視為一個開放的虛擬世界,但實際上,現有的大型科技公司對元宇宙平臺的主導權正在逐漸削弱其開放性。Meta等公司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壟斷,控制了元宇宙中的數字資產和內容,這導致了元宇宙閱讀空間的封閉性。盡管扎克伯格曾在公開信中承諾元宇宙將由開發(fā)者與創(chuàng)作者共同建立[8],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許多平臺型公司正在通過壟斷用戶數據和內容創(chuàng)作資源,逐漸將元宇宙封閉化。
去隱私性傳播的倫理困境: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隨著元宇宙技術的普及,隱私保護問題成為數字閱讀空間中的核心挑戰(zhàn)。元宇宙中的虛擬化身與數字閱讀不僅需要采集用戶的行為數據,還要獲取生理和心理數據(如心率、眼動追蹤等)。這些數據不僅用于提升個性化體驗,還可能成為平臺商業(yè)化利用的工具。正如馬克·維瑟提出的“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平靜技術”(calm technology)這兩個概念,用來說明未來的技術將具備“消失”“嵌入”“不可見”三大主要內涵[9],用戶對數據的使用難以察覺,隱私風險因此大大增加。
元宇宙數字閱讀空間的發(fā)展策略
強化技術與隱私保護的雙重保障。技術企業(yè)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確保技術創(chuàng)新與隱私保護同步推進。具體而言,技術平臺應加強數據加密技術的研發(fā),完善用戶隱私保護機制,確保用戶生理數據、行為數據等敏感信息不會被濫用或泄露。同時,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強化對元宇宙閱讀平臺的監(jiān)管,防止數據被不當使用,以保障用戶在虛擬閱讀空間中的安全和自由。
推進去中心化的開放式閱讀平臺構建。元宇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去中心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推動專業(yè)生成內容(PGC)、用戶生成內容(UGC)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內容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這一多元創(chuàng)作模式不僅能提升內容的生產質量,還能滿足用戶對個性化、定制化內容的需求。此外,政府、產業(yè)界與文化機構應聯(lián)合制定開放的技術標準,確保元宇宙閱讀平臺的共建共享,避免單一平臺壟斷資源,進而促進數字閱讀生態(tài)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
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與數字素養(yǎng)。在元宇宙閱讀空間的發(fā)展過程中,用戶素養(yǎng)的提升至關重要。讀者需要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yǎng)與數字素養(yǎng),才能在數字閱讀中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教育機構應與政府合作,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教育項目,提高讀者對元宇宙閱讀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和老年用戶群體,引導其正確使用元宇宙技術。同時,應注重培養(yǎng)讀者的批判性思維、信息甄別能力以及跨媒介閱讀能力,幫助讀者在元宇宙數字閱讀環(huán)境中找到最合適的閱讀方式。
完善內容審查機制與閱讀倫理規(guī)范。為確保元宇宙閱讀空間的健康發(fā)展,內容監(jiān)管和倫理規(guī)范的建立尤為必要。技術平臺應引入智能化的內容審查機制,結合人工與算法共同監(jiān)管虛假信息與不良內容,維護虛擬閱讀空間的積極性與健康性。此外,政府應參與制訂虛擬閱讀的倫理規(guī)范,規(guī)范用戶的虛擬行為,限制使用時長與頻率,以防止用戶過度依賴虛擬閱讀環(huán)境,從而影響現實生活中的工作與學習。只有在規(guī)范的框架下,元宇宙閱讀空間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促進知識傳播和文化共享的平臺。
結語
元宇宙數字閱讀空間的快速發(fā)展為閱讀體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元宇宙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為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沉浸式、多維度的閱讀體驗。數字分身、具身體驗、虛擬互動等新元素打破了傳統(tǒng)閱讀中的時空限制,使得閱讀不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是成為一種互動性極強的社群活動。然而,元宇宙數字閱讀空間在提供豐富體驗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如隱私保護、平臺開放性和虛擬化帶來的真實性困境。因此,未來的發(fā)展必須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注重隱私安全、內容監(jiān)管與倫理規(guī)范的構建,并提升用戶的數字素養(yǎng)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確保元宇宙數字閱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內生型數字農家書屋的治理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AXW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任孟山,武會園.元宇宙視閾下數字閱讀空間升維與儀式再釋[J].中國出版,2023,(01).
[2]胡泳,劉純懿.元宇宙作為媒介:傳播的“復得”與“復失”[J].新聞界,2022,(01).
[3]張建友,卜彥芳.可供性視角下元宇宙閱讀場景的建構[J].出版廣角,2022,(18).
[4]徐鑫雨,張勇,李苑.數字閱讀市場規(guī)模邁上新臺階[N].光明日報.2024-04-25(09).
[5]新媒沈陽團隊.元宇宙發(fā)展研究報告2.0版[EB/OL].(2022-01-21).[2024-10-01].http://metasinan.com/reporter/detail?news_id=MQzBIDxS
[6]Adams P C.Geograph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M].UK:John Wiley&Sons,Inc,2009.
[7](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8]Ludlow P, Wallace M. The Second Life Herald: The Virtual Tabloid that Witnessed the Dawn of the Metaverse[M].MIT press,2007.
[9]Weiser M.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 265(3).
[10]杜駿飛.數字交往論(2):元宇宙,分身與認識論[J].新聞界,2022,(01).
[11]張洪忠,斗維紅,任吳炯.元宇宙:具身傳播的場景想象[J].新聞界,2022,(01).
[12]張美娟,蘇華雨,王萌.數字閱讀空間中的信息流動、情感凝聚與虛擬互動[J].出版科學,2023,31(02).
[13]喻國明,姜桐桐.元宇宙時代:人的角色升維與版圖擴張[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75(04).
[14]李澤,鄧香蓮,許鑫.因時而變:元宇宙閱讀時代悄然來臨[J].圖書館論壇,2023,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