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萊特的《流浪女伶》出版于1910年,在這部小說中,柯萊特對兩性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對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二元性提出挑戰(zhàn)??氯R特利用一個現(xiàn)代的、不循規(guī)蹈矩的女主人公來描繪不受約束的女藝術家的生活境況,這在20世紀上半葉的小說中是具有前衛(wèi)性的。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作者通過描寫一些在父權制背景下脫離了與其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形象的人物,顛覆了以往對于女性和男性的表述。本文將從性別研究的角度探討柯萊特在《流浪女伶》中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精神及其對性別關系問題的介入。
【關鍵詞】柯萊特;《流浪女伶》;性別研究
【中圖分類號】I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7-001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7.004
1906年至1912年,柯萊特與第一任丈夫亨利·加爾-維拉爾(Henry Gauthier-Willars)(人稱Willy)離婚分居后,她學會了獨立,在音樂廳表演謀生,同時繼續(xù)從事文藝工作。通過演員、舞者和啞劇藝術家的工作,她開闊了眼界,了解到在演藝界這個流行世界,其中女性元素扮演著重要角色。
她的經(jīng)歷和觀察促使她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于女性表演者的作品:Music-hall(收錄于作品集Les Vrilles de la vigne,1908年)、La Vagabonde(1910年)、L'Entrave(1913年)、L'Envers du music-hall (1913年)、 Mitsou ou comment l'esprit vient aux filles (1919年)和Gribiche(收錄于作品集Bella Vista,1937年)。
《流浪女伶》最初以連載形式刊登在1910年5月21日至10月10日的《巴黎人的生活》(La Vie parisienne)上。該書由奧蘭多夫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評論界的好評,同年在龔古爾獎第一輪評選中獲得三票。
當時37歲的柯萊特寫了一部以放棄婚姻生活為主題的小說。從性別研究的角度對《流浪女伶》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我們探索這部發(fā)表于20世紀初的作品所具有的顛覆性。在這部作品中,作家挑戰(zhàn)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二元對立,提出了一種新穎的男女小說觀。
本文將首先強調這部小說的前衛(wèi)性,研究柯萊特如何通過勒內(nèi)這一現(xiàn)代、不循規(guī)蹈矩的女主人公形象來描繪“不受約束”的女藝術家的狀況——她拒絕屈服于平常女性的命運。
然后,將探討作者如何通過描寫那些在父權制背景下擺脫傳統(tǒng)、刻板的性別形象的人物,來重新詮釋女性和男性。在分析開始之前,我們將簡要回顧性別研究的歷史,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個背景。
最后,我們將闡述這部小說的特別之處,以及柯萊特的作品為何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何為性別研究
為了研究《流浪女伶》中女性和男性的文學表述,我們將參考性別研究的概念。這是一個在過去二十幾年中發(fā)展起來的研究領域。將性別作為一個分析范疇的理論關注是在20世紀末才出現(xiàn)的。婦女研究先于性別關系分析。婦女研究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開辟了一個專門研究婦女并由婦女推動的研究領域,其目的是“改變傳統(tǒng)的表述,提供反思工具,為女性主義者的集體行動奠定基礎” ①。
20世紀80年代末,性別研究在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領域日益普及,強調性別差異的基本社會維度以及婦女在過去和現(xiàn)在社會中的地位 ②。
在法國,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概念仍然保持沉默,對男性/女性和性別關系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文學作品中,而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中,這一概念的應用則更為廣泛 ③。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德國,社會性別作為一種分析類別尤其被用于解讀兒童文學和女性創(chuàng)作的小說。
在文學領域,這項研究之所以受到關注,是為了分析法國女作家的作品,這是一個在法國文學研究領域并不常用的概念,盡管法國文學很早就是作家們質疑兩性二元和等級秩序的地方。
事實上,法國哲學家詹妮薇芙·弗賴斯(Geneviève Fraisse)認為,“關于兩性及其差異、關于它們不斷維持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論述的文本空間就是文學” ④。她認為,直到現(xiàn)代,只有文學作品才坦率地討論男女關系問題,這也是柯萊特作品的核心。有了當代的性別研究,我們現(xiàn)在才有可能質疑文學領域對女性和男性的表述,畢竟,文學領域就是“表達兩性之間愛與戰(zhàn)爭的永恒和雙重形象的特殊場所;這種表達可以從多種寫作形式中讀出” ⑤。
正如社會學家Mika?l Quilliou-Rioual所指出的,性別研究“關注的是男性和女性,而不是男人或女人?!齻儭呀?jīng)從簡單的生物互補性轉向在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時尋找文化因素” ⑥。
因此,研究柯萊特如何在她的作品中表現(xiàn)兩性的行為、選擇和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所生活的社會制度。在分析中,我們將特別關注人物的身份建構,并強調《流浪女伶》與無數(shù)文學作品一樣,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言,是“記錄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中性別關系和社會變遷的工具” ⑦。
柯萊特不斷從她的生活和愛情中汲取靈感,為她的小說增色不少。一些傳記作者和文學評論家將她作為劇院表演者的經(jīng)歷與勒內(nèi)的經(jīng)歷進行對比。
盡管這部作品已經(jīng)成為文學研究的主題,但像Stéphanie Michineau等研究者還是將重點放在了作家對自撰的運用上。從性別研究的角度來分析柯萊特的作品,有助于突出這位女作家通過描繪20世紀初與性別相關的社會變遷而揭示出的現(xiàn)代主義思想及她對性別關系問題的介入。
二、不循規(guī)蹈矩的現(xiàn)代女主人公
在《流浪女伶》一書中,柯萊特敘述了勒內(nèi)(Renée)所經(jīng)歷的情感危機,她是一位不拘小節(jié)的女性人物,在那個時代顯得格外自由。故事以第一人稱單數(shù)寫成,以女主角的獨白開始,她在鏡子前反思自己作為一個孤獨的年輕離異女性的日常生活和人生選擇。她的職業(yè)是她從前一無所知的啞劇演員,經(jīng)過三年的劇院生涯,她的表演得到了認可,但這位三十三歲的女藝術家依舊擔憂自己未來將孤獨終老。很多男人都被勒內(nèi)吸引,并追到后臺試圖贏得她的青睞,但都徒勞無功。
事實上,勒內(nèi)走出家庭來到劇場,這一切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勒內(nèi)被出軌的丈夫欺騙和毆打,在結婚八年后與他離婚。“我想要什么?與其再這樣延續(xù)所謂‘享不盡榮華富貴’的屈辱的生命,我寧可一死;我寧可死,是的,寧可在自尋短見之前甘冒窮困潦倒之險,也絕不愿再見到阿道夫·塔楊迪” ⑧。她的這個決定促使她在沒有男人的幫助下設法生存下來。
和20世紀初的少數(shù)女性一樣,這位年輕的女性通過艱苦的啞劇工作來實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濟自主,在確保自己生存的同時,也在實現(xiàn)自己獨立的愿望。這位驕傲的女主人公說,“在我幸運的時刻里,我快樂地對自己說了又說,我掙錢養(yǎng)活自己,自食其力了!” ⑨她的信條是“我是自由人” ⑩。由于拒絕與男人結婚,她的孤獨感并不總是那么容易承受,但《流浪女伶》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面對了她所遇到的困難。與柯萊特小說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一樣,勒內(nèi)在婚姻失敗后也表現(xiàn)出了適應環(huán)境和重新振作的意愿,“自從我獨自生活以來,我先要謀生糊口,然后離婚,爾后繼續(xù)生活……這一切需要令人難以置信的奔波操勞和固執(zhí)頑強” ?。
兩性嚴格分離的二元邏輯、明確的角色定位以及男女等級劃分,對20世紀初產(chǎn)生了強烈影響。1910年,當柯萊特向讀者講述這個以自傳為靈感的故事時,離婚女性由于不再生活在男性的監(jiān)護之下而受到貶低。因此,在一個性別關系以男性統(tǒng)治女性為基礎的社會中,她們常常發(fā)現(xiàn)自己被邊緣化了。
《流浪女伶》體現(xiàn)了女性角色所處的這種擺脫傳統(tǒng)秩序的新狀態(tài)的難度,法國社會學家娜塔莉·海尼希(Nathalie Heinich)將這種狀態(tài)稱為沒有丈夫、父親或兄弟監(jiān)護的“單身女性”(la femme non liée),擁有自由處置自己的身體的權利。在她的《女性解放的矛盾》(Les Ambivalences de l’émancipation féminine)一書中,這位社會學家提到了一種古老的“女性狀態(tài)”(état de femme)秩序,這種秩序一直延續(x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它將女性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合法妻子,其經(jīng)濟來源取決于她是否能與一個男人發(fā)生性關系;第二種是非法情婦,其經(jīng)濟來源取決于她是否能與數(shù)目不確定的男人發(fā)生非契約性關系;最后是第三種,其經(jīng)濟獨立的代價是放棄性生活 ?。
勒內(nèi)代表了一種新的狀態(tài),即“單身女性”(la femme non liée),這種狀態(tài)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并不存在,因為父權制社會無法容忍一個女性能夠兼顧經(jīng)濟獨立和性生活,而又不將自己徹底排除在所有社會生活之外。
柯萊特筆下的女主人公是獨立的,她有一份工作,而且她認為自己可以在不放棄社會生活的情況下自由地過性生活。由于離異女性的身份,勒內(nèi)受到了周圍人挑剔的目光,但這對她并沒有什么影響。
她曾多次提到,所有不在男人監(jiān)護下生活的女性都會遭到社會的排斥。這首先表現(xiàn)在找住處的困難上。“當我們是一位‘單身婦女’時,亦即完全是令房東討厭、恐懼和蔑視的人時,我們也就找到住房便要,有地方便睡,擦掉石膏粉墻上的潮氣,湊合著住下……” ?20世紀初,她的工作環(huán)境很不光彩,劇院的女演員把身體當作工具,常常被看作妓女。在舞臺上,這位女藝術家如魚得水,但回到更衣室,勒內(nèi)經(jīng)常不得不拒絕仰慕者的邀請。通過這位女性人物的故事,柯萊特還讓我們看到了劇院的幕后,這些男女在艱苦條件下工作卻無法賺取足夠生活費的艱難日常生活。這些表演者不為人知,被人輕視,很少被人理解。他們?nèi)卞X,生活窘迫。勒內(nèi)既渴望解放,但她又暗自擔心,如果沒有男人在精神和經(jīng)濟上的支持,她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位女主人公的矛盾和焦慮也是20世紀初經(jīng)歷離婚后通過工作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女性的矛盾和焦慮。
三、對男女兩性的表述的顛覆
誠然,正如許多文學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柯萊特的《流浪女伶》是一部呼應了20世紀初女性訴求的作品,這部可被視為先鋒派的作品揭示了作家身上女性主義的思想痕跡。然而,本文并不是要突出柯萊特的女性主義。事實上,《流浪女伶》不僅講述了女性遭受的歧視,小說還探討了兩性之間的關系。本文將分析的重點放在性別主題上,研究作家如何通過表現(xiàn)在某些方面擺脫了父權制背景下傳統(tǒng)形象的男女人物,來揭露性別的固化本質。通過分析,我們將能夠推斷出,在20世紀初,柯萊特在小說中為兩性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視角。
與20世紀初的少數(shù)女性一樣,年輕的離異婦女勒內(nèi)通過從事啞劇演員艱苦工作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獨立。這里的女主人公與20世紀初關于女性的陳詞濫調——被動、順從、依賴和脆弱——大相徑庭。被善變的丈夫欺騙的順從女性進化為解放、堅韌、清醒和精神上的強者。當父權制嚴格控制女性的性生活時,《流浪女伶》中的女主人公卻允許自己有一個情人??氯R特賦予了這個女性角色傳統(tǒng)上與男性相關的特質——力量、活力和朝氣,以及性格特征——獨立和強勢。當一位富有的仰慕者試圖引誘她時,勒內(nèi)情不自禁地表現(xiàn)出咄咄逼人的霸氣,只是將這個男人視為給她帶來快樂的物品。
柯萊特在小說中詳細敘述了女主人公與她的一位仰慕者馬克西姆之間的關系。在一次演出結束后勒內(nèi)遇到了這位年輕人。勒內(nèi)用“imbécile”(白癡)和“envahisseur”(入侵者)這兩個不雅的詞來形容他。女主人公對這個愛上她的男人的態(tài)度在挑釁和冷漠之間徘徊。當她的仰慕者試圖接近她時,勒內(nèi)的反應令人吃驚,她很想扇他一巴掌,然后“提高嗓門,沖著這張皮包骨頭、留著一撮黑髭須的瘦臉說些在后臺和大街上學來的臟話” ?。她用肉眼可見的兇狠目光注視著他,嚇得他魂飛魄散。馬克西姆“非常溫順”,用“牧羊犬的眼睛” ?看著她,“像一條大狗笨拙得可愛” ?。
勒內(nèi)允許他接近自己,是出于自戀。柯萊特通過對這一男性形象的描述,尤其是通過剔除一些大男子主義的特質,賦予馬克西姆女性化的特征。這表明,在《流浪女伶》中,情人是受勒內(nèi)支配的,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兩人交往之初就處于優(yōu)勢地位。在這對情侶中,男性權威似乎從一開始就被消滅了。
在與馬克西姆交往之前,勒內(nèi)拒絕將自己交給男人。這個情人的出現(xiàn)提醒她的“欲念還存在” ?,她需要體驗感官的幸福。但她并不真正有興趣了解她的仰慕者,而是滿足于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情人。她對馬克西姆的真實身份漠不關心,她甚至記不清馬克西姆的名字??氯R特在《流浪女伶》中自由發(fā)揮女主人公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改變了20世紀初的法國小說。
柯萊特提供給讀者的是女性視角,以主體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已成為客體的男性面前,男性變成他者。她描寫的這種男女關系的特點是女性角色對其追求者的支配,顛覆了性別刻板印象。
同時,柯萊特的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游手好閑、言行不一的男性角色,與當代男性小說家筆下的陽剛男子形象截然相反。這些主人公被描繪成不關心物質和精神問題、沒有職業(yè)、以征服女性為目的的男性。男性人物反過來成為了女性眼中的觀察對象,而女性卻對他不屑一顧。Nicole Ferrier-Caverivière解釋了《流浪女伶》一書作者的獨創(chuàng)性:“因為她不再將男人理想化,柯萊特展示的情人不是他想成為的樣子,而是他的本來面目,為女主人公提供了凝視的特權;是女人在看,男人在被看?!??
當勒內(nèi)希望與愛人建立純粹的肉體關系時,后者卻向她求婚,試圖用大男子主義的方式說服她嫁給自己。他在劇院里愛上勒內(nèi),卻想讓勒內(nèi)辭職,獨占她,讓她成為他未來孩子的母親。
柯萊特小說中的男性角色仍然受制于社會規(guī)范——建立婚姻關系的愿望。馬克西姆無法想象如果遵循傳統(tǒng),就無法建立長期的愛情關系。通過求婚,他試圖將勒內(nèi)置于自己的監(jiān)護之下,但事實上,他自己仍然是傳統(tǒng)父權社會的囚徒。與他不同,勒內(nèi)是一個自由自主的個體。馬克西姆無法成為勒內(nèi)人生道路上真正的伴侶,這使得勒內(nèi)的自由呈現(xiàn)出孤獨的面貌。勒內(nèi)在經(jīng)歷了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后,她不再希望受男人的管教。在這部小說中,柯萊特以女性的身份大聲疾呼,譴責妻子在婚姻制度中的卑微地位。雖然周圍的人都在促使勒內(nèi)順從,但她并不想屈服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因為它要求她服從父權制的規(guī)范。因此,她最終決定通過確保自己的生存來捍衛(wèi)重新獲得的和平。在這個努力維護自身自主權的女性角色身上,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對依賴男性的恐懼。
《流浪女伶》以女主人公的失望離去而告終,她試圖結束與馬克西姆的戀情。她與她的同伴們在外省進行的巡演,將是她與這個已成為討厭鬼的情人徹底分手的機會。擺脫一切枷鎖,拒絕再次陷入婚姻的惡性循環(huán),勒內(nèi)打破了這部作品出版時盛行的傳統(tǒng)女性模式。她放棄了經(jīng)濟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選擇了緊張忙碌的流浪生活。當這部小說于1910年出版時,婦女的行動受到諸多障礙,她們的自由和機會都受到了限制。柯萊特通過勒內(nèi)的故事,強調了個人自由與社會命運之間的沖突。她暗示女性有可能擺脫家庭束縛獲得獨立。這種爭取自主的斗爭激勵了整個20世紀的無數(shù)女性。
四、結語
從性別研究的角度來看,柯萊特的《流浪女伶》在對男性和女性的表述中存在著一種顛覆,超越了傳統(tǒng)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同化。勒內(nèi)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上屬于男性的品質,她試圖支配馬克西姆,而馬克西姆是一個類似于男性對象的情人。
通過這個小說文本,柯萊特提出了一個隱含的社會問題,即什么是男性,什么是女性??氯R特力圖表明性別身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男性和女性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刻板的表象。這部小說通過其顛覆性的一面,反映了20世紀初在性別認同、人際關系和性的構建方面發(fā)生的重大社會變革。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其關于柯萊特的著作中總結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方法,稱她是一位女性天才:“無論是物種繁衍還是社會穩(wěn)定(兩者都由夫妻關系來保證),都不是柯萊特思考的出發(fā)點。她始終關注主體的解放,尤其是女性主體的解放,她希望獲得感官自由,以便在多元關系中保持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
注釋:
①Guionnet,C.et Neveu,E.:《Féminins/masculins: sociologie du genre》,Armand Colin2005年版,第12頁。
②Guionnet,C.et Neveu,E.:《Féminins/masculins: sociologie du genre》,Armand Colin2005年版,第20頁。
③Gardey,D.et L?wy,I.:《Les sciences et la fabrication
du féminin et du masculin》, Archives contemporaines2002年版,第23頁。
④Fraisse,G.:《La Controverse des sexes》,PUF2001年版,第14頁。
⑤Fraisse,G.:《La Controverse des sexes》,PUF2001年版,第15頁。
⑥Quilliou-Rioual,M.:《Identités de genre et intervention sociale》,Dunod2014年版,第24頁。
⑦Kristeva,J.:《La Révolution du langage poétique》,éditions du Seuil1974年版,第433頁。
⑧(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頁。
⑨(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頁。
⑩(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頁。
?Heinich,Nathalie:《Les Ambivalences de l’émancipation féminine》, Albin Michel2003年版,第8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頁。
?(法)茜多妮·柯萊特著,鄭雅翚譯:《流浪女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頁。
?Ferrier-Caverivière,N.:《Colette l’authentique》,PUF1997年版,第187頁。
?KRISTEVA,Julia:《Le Ge?nie fe?minin 3 Colette》,Gallimard2002年版,第423頁。
參考文獻:
[1]黃琰.從柯萊特的作品看20世紀法國女作家的女性意識[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06):67-69+91.
[2]陳凌娟.論《流浪女伶》中的女性敘事[J].外國文學,2012,(03).
[3]陳凌娟.柯萊特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