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是個大問題,不少人因此被困住。
得益于國內共享交通狂飆式發(fā)展,“最后一公里”的通勤困境在土地城市化、城市宜居化過程中得以解決,在巨型城市借助公共交通實現長距離通勤后,連接出行方式與目的地之間的最后一絲空隙被技術與平臺經濟填補。
而在非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有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大部分道路是碎石路,基本上沒有常規(guī)且可靠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未開發(fā)耕地距離主要市場步行距離超過6小時,農村地區(qū)的可及性在發(fā)展中國家處于最低水平,貨運成本是世界其他較發(fā)達地區(qū)的2至3倍。
交通建設的落后,給非洲地區(qū)的增加產能帶來了巨大障礙。
當地婦女們要承擔60%的農活,但因為交通不便,每年她們花費在取水這項勞動上的時間,就高達400億小時,去最近的診所給家人看病得花好幾個小時,她們的孩子們去上學也需要長途跋涉。
中國電動三輪車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
由中國制造的電動三輪車,在送往非洲后,成為農戶們的得力助手。三輪車寬敞的車架能夠承載更多的農作物,而電力驅動則讓騎行變得十分輕松。農戶們將牛奶或是農作物運到集市,更高效率出售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好的收入。
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是社會企業(yè)“美力非洲”(MobilityForAfrica)的推進與改變。
作為項目的推動者、傳播者與中方溝通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的“95后”女生吳雨濃向記者分享這一項目是如何結合中國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非洲的實際需求,為當地農戶提供低碳、高效、穩(wěn)定的電動出行解決方案。
中國電動三輪車的出現,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也為非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將中國電動三輪車送到非洲,源于“美力非洲”創(chuàng)始人ShanthaBloemen(中文名:白杉)在中國河北農村的一次調研。
白杉曾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非洲和亞洲區(qū)域工作二十年。派駐中國期間,白杉注意到,許多村民都有一輛多用途的電動三輪車,既實用又環(huán)保。她立刻意識到,這樣的工具如果能推廣到非洲去,將會極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作為一名曾在非洲生活、工作多年的女性,白杉對出行不便深有體會。以她自己在贊比亞北部生活過的村莊為例,若想打水做飯和洗澡,需要去附近3公里外提水,不然根本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用水。
非洲農村地區(qū)道路狀況差、交通不便利、汽油費昂貴等情況,為小農家庭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即使收獲大量西紅柿,小農戶卻很難把農作物運到市場,造成巨大的損失和食物浪費。每天婦女要花至少三個小時步行取水,而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種植更多西紅柿。
很多孩子因路途遙遠而輟學。更嚴重的是,孩子們無法按時接種疫苗,孕婦無法去衛(wèi)生所分娩。
2019年,“美力非洲”通過眾籌,將第一批裝有50輛車配件的集裝箱,從中國送到津巴布韋。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們也來到津巴布韋,作為假期社會實踐項目,為“美力非洲”的第一個試點落地出謀劃策。兩國年輕人還在三輪車廠家工程師的指導下,在當地完成了三輪車組裝,并成功交付給第一批女性用戶。
而在同一階段,復旦大學新聞系學子吳雨濃也正從事著致力于非洲發(fā)展的研究、報道和社會實踐。也由此,吳雨濃結識了創(chuàng)始人白杉,被她嘗試顛覆非洲婦女“頭頂重物”的困境,用清潔能源技術賦能非洲發(fā)展的愿景深深吸引。
在看到非洲所面臨的復雜的發(fā)展困境后,吳雨濃覺得自己“除了寫稿子,更想做實事”,而這與“美力非洲”的行動不謀而合——給當地人提供工具和發(fā)展機會,實現可持續(xù)的自力更生。
在“美力非洲”的團隊里,吳雨濃扮演著連接中非之間的橋梁,要幫助中國企業(yè)和非洲團隊更順暢地溝通技術和產品落地,也深入非洲的農村,與當地婦女交流,了解她們的需求和反饋。
但從零到一的階段往往是最難的。中國電動三輪車剛到非洲的時候,很快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
非洲農村地區(qū)的電網供電嚴重不足,在家給車充電的方式,不適用于非洲小農。車上原裝的鉛酸電池充電時間長、續(xù)航短,對于農戶更分散、路況更差的非洲農村來說,不夠實用;從中國采購的鋰電池,由于并非為電動車提供動力而設計,也無法支撐在非洲駕駛中可能出現的急剎車、加速等情況。
看來,特定的場景只能需要特定的技術服務。
“美力非洲”聯(lián)系到中國江蘇新能源儲能技術公司——簡諧能源。簡諧能源的創(chuàng)始人趙睿忱看到了自己鉆研的電池技術,有望在非洲鄉(xiāng)村的用戶場景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于是親自帶領公司的核心研發(fā)團隊,為“美力非洲”定制開發(fā)了一款5kWh磷酸鐵鋰電池,使得三輪車在300千克至400千克的負載下(可載四五個人)仍可續(xù)航超過100多公里。
于是,在更強大的鋰電池加持下,這場非洲鄉(xiāng)村出行綠色革命迅速“成長”。
從一個站點到三個站點;從農場到近郊城鄉(xiāng)接合部,再到首都600公里外奇平加的大型牧場;三輪車的數量從50輛增加到200多輛,鋰電池及其內置的電池管理系統(tǒng)(BMS),也在不斷根據用戶反饋更新迭代,如今已經走到了第三代產品。
電池的革新大大降低了換電的成本,司機和農戶們只需要花4美金就可以換一次電,使用者們攢下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收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三輪車和電池都需要常規(guī)的維護和維修,但來自中國的技術人員不可能時刻都待在非洲。
因此,傳授本地人相關技能則成為“美力非洲”的下一個挑戰(zhàn)。
胡赟星作為第一批來到津巴布韋現場維護和指導本地團隊的中國工程師之一,曾在中國、法國工作多年。他對當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印象深刻,還在技術轉移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敖虬筒柬f人很聰明,學東西很快,能為他們提供知識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p>
當地工程師盧比,是從津巴布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從最開始基本原理和操作都不熟悉,到現在,他已經可以獨當一面。
盧比不僅能診斷排查異常電池,進行基本的維護和維修,還經常去不同的鄉(xiāng)村站點指導團隊工作,確保技術問題在末端得到及時解決,很快就成為“美力非洲”的“技術骨干”。
定制化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能力建設的“黃金搭配”,讓電動三輪車有了持續(xù)的生命力,即使在惡劣的路況和氣候環(huán)境之下,仍然可靠。
如今,“美力非洲”的電動三輪車已經成為許多非洲婦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車輛不僅讓她們能夠更高效地完成農活,還能夠方便地將農產品運送到市場,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在津巴布韋的一個偏遠村莊,一位名叫莉蓮·穆亞姆博的婦女就是這一變革的受益者。作為奇平加梅菲爾德牛奶收集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她每天需要將收集的牛奶運送到收集站。通過使用電動三輪車,她不僅能夠更快地將牛奶運送到收集中心,甚至還可以開展自己的小生意,極大地豐富了生活。
類似的變化還有很多,這也正是作為女性和母親的創(chuàng)始人白杉,所想要看到的改變。
男人可以上月球,為什么不能把女性送上駕駛座?
非洲農村地區(qū)長期以來,面臨交通不便和基礎設施缺乏的問題。
這些地區(qū)往往遠離城市中心,道路狀況惡劣,公共交通不發(fā)達,導致農村居民尤其是女性在獲取基本服務、參與市場活動和提升生活質量方面面臨重重障礙。
uhJpRiHy2s1wH+gH18EecnDsvPRUakI4cCGGsVQlvD8=“美力非洲”選擇在非洲農村開展項目,正是看中了這一領域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潛力。
農村女性在非洲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她們是家庭的照顧者、食物的生產者和社區(qū)的支柱。然而,受限于傳統(tǒng)性別角色和社會結構,她們往往缺乏獲取資源和參與決策的機會。
通過電動三輪車,“美力非洲”賦予了非洲農村女性前所未有的自主權和經濟機會。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場景,一位非洲的媽媽背著孩子,頭頂竹筐,到集市上販賣作物。我們驚訝于非洲女性的偉大,又對她們的艱苦感到無力?!眳怯隄庠?月7日《南風窗》舉辦的公益創(chuàng)新大會的演講中分享道,“美力非洲”創(chuàng)始人白杉,要改變這些被視為代表非洲的女性辛苦勞作圖景?!百x能女性是白杉的‘執(zhí)念’?!?/p>
阿德菲·姆塔姆博是一位來自津巴布韋韋扎地區(qū)的53歲女性。在她所在的社區(qū),“美力非洲”的電動三輪車不僅幫助她更高效地完成日常的農活,還為她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通過使用三輪車為鄰居提供運輸服務,阿德菲得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條件。
通過便捷且清潔的交通方式,“美力非洲”正在幫助農村女性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開啟新的生活篇章。正如白杉所言:“如果我們能把男人送上月球,為什么不能把女性送上駕駛座?”
在當地,一支女性車隊很快建立:在“美力非洲”為期五天的“駕駛課”培訓完成后,一批又一批婦女“駕駛員”上路了。
這些婦女有的成為活躍于農貿集市、社區(qū)診所、學校和田野之間的“出租車司機”,為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不錯的收入。有的則以“組團租賃”的方式,幾個家庭共享一輛三輪車,大大減輕了生產生活的負擔。
還有婦女借此建立了自己的小生意。在奇平加牧場,從電動車上換下來的電池,還可以作為補充能源,支持冷卻系統(tǒng)的運行。
克莉奧佩拉(Cleopatra)是眾多司機之一,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最初加入車隊的時候,丈夫的心里并不舒服,介意妻子在外“拋頭露面”,還因為她搭載男乘客而生氣。
可隨著克莉奧佩拉為家庭帶來穩(wěn)定可觀的收入后,丈夫的心態(tài)變化了,“現在他很羨慕我有這么好的工作,賺錢多,也不辛苦,還方便接送孩子上學。他也開始更多聽我的意見了。”
這或許就是“女性友好”解決方案的價值所在。
通過改變婦女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幫助每個家庭實現整體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可持續(xù)性的公益
長期以來,非洲在國際社會中常被貼上“貧困”和“需要援助”的標簽。然而,白杉和她的團隊深知,真正的幫助不是簡單的施舍,而是賦予當地人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美力非洲”通過電動三輪車項目,不僅為非洲農村婦女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它也在證明“非洲人懶惰”只是刻板印象,當地人有了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
而“美力非洲”的成功,也在于其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運營模式,追求“自給自足”確保項目的長期運營和持續(xù)發(fā)展,避免過度依賴慈善資金的風險。
一方面,與當地社區(qū)合作,建立太陽能充電站,提供換電服務,解決了非洲農村地區(qū)充電不便的問題。以微利方式定價,用戶按次付費換電,并提供“貸款買三輪”的金融服務,以此降低用戶的付費門檻,幫助“美力非洲”維持運營。
另一方面,與中國的技術合作伙伴緊密合作,不斷優(yōu)化產品,適應當地的使用環(huán)境和需求,幫助用戶提高生產效率和可支配收入,讓用戶可以“付得起錢”,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種模式在津巴布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團隊今年也開始嘗試把它復制到更多的非洲國家。
除了用戶付費,“美力非洲”也在積極尋求政府、基金會和企業(yè)的支持和投資?!懊懒Ψ侵蕖辈簧傩略O鄉(xiāng)村站點,都曾在初期試點得到公益贈款支持,幫助“美力非洲”嘗試了電動三輪車和奶農、養(yǎng)殖戶和種植戶等不同需求場景下的使用反饋,為后來的推廣奠定了基礎。而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降低了對單一資金渠道的依賴,增強了項目的抗風險能力。
為了在非洲當地把產品、服務都實現“閉環(huán)”,“美力非洲”也不得不“做了所有的事”。吳雨濃開玩笑道:“本來是搞三輪車,慢慢地什么都開始做了。從推動政策,到適應當地電池的能源技術革新,甚至還開始跟當地學校進行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p>
項目的可持續(xù)性當然離不開本地人才的后備力量。除了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美力非洲”與當地社區(qū)緊密合作,讓社區(qū)居民參與到項目的運營和服務中。例如,他們在每個站點都配備了本地工程師和協(xié)調員,負責車輛的維護和服務,也為當地提供了就業(yè)機會。
白杉曾說:“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獨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遠,就一起前行。”
這場女性主導的、在非洲田間地頭落地的革新,正啟示著我們,公益和商業(yè)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