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說,有三棵樹養(yǎng)育了中華文明,它們分別是漆樹、桑樹和茶樹。
先來說說第一棵樹——漆樹。河姆渡漆碗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漆器之一。這個漆碗由整段木頭鏤挖而成,殘存的朱紅漆色是先人的殷殷之心,是至今的吉祥之色。
今天,漆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是,古代的漆,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成我們今天使用的漆,它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就好比今天我們家里的冰箱、汽車。
在古代,漆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保護,一開始是防腐,后來是防銹。第二個功能就是裝飾,漆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五彩斑斕。因此,我們中國人有很多語言文字至今與漆有關(guān),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常說的漆黑一團、如膠似漆、兩眼漆黑等。此外,還有“丹漆不文,白玉不雕”的樸素道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上寫著“君幸食”“君幸酒”,想想有吃有喝真是幸運。
所以,漆樹是養(yǎng)育中華文明的最早的一棵樹。
第二棵樹是桑樹。桑樹養(yǎng)育了蠶,從而誕生了絲綢。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目前有關(guān)絲綢的最早的實物證據(jù)是良渚文化時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綢殘片,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能看清編織時的脈絡(luò)。成團的絲帶傳遞著遠古時代工匠的精巧技藝。錢山漾絲綢殘片表明,中國絲綢在4000多年前的良渚時期就已非常成熟,因而它獲得了“世界絲綢之源”的美譽。
d816e92d99351ecf78fbb99a5f98b5c5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我們中國與絲綢有關(guān)的成語和典故有很多,比如,作繭自縛、抽絲剝繭、一絲不茍、千絲萬縷、衣錦還鄉(xiāng)等。
最后一棵樹是茶樹。西安漢陽陵曾出土了一批模樣清晰的茶葉,這些世界最早的茶葉告訴我們,中國人至少在2000年前就開始飲茶了。早期的茶還不普及,只能由貴族享用,滌煩解渴,祛病消災(zāi)。如今,2000年過去了,飲茶已成為全世界人們的一種普遍習(xí)慣,但它仍保留了消暑祛病的原始功用。300多年前,中國茶通過貿(mào)易向歐洲擴散。在英國,中國茶的傳入不僅改變了英國人的飲食習(xí)慣,成為他們最喜愛的下午茶,還發(fā)展出獨特的茶文化。
唐代上元初年(760年),陸羽來到浙江湖州這塊寶地,隱居寫作,10年而成《茶經(jīng)》。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安枵?,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辈柙陉懹鸬墓P下第一次被總結(jié)成書,“騰波鼓浪”“啜苦咽甘”。
我們再來看看有關(guān)茶的成語。茶余飯后、茶飯不思、粗茶淡飯、人走茶涼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茶建立了情感以后,在文學(xué)意象中的種種呈現(xiàn)。今天,家里來了客人,主人常會沏茶、敬茶。在宴會上,不能喝酒的人以茶代酒,茶可以承擔(dān)起酒的社交職責(zé)。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茶文化,茶既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也是一種交際之禮。
就這樣,漆樹、桑樹、茶樹與中華民族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讀懂這三棵樹,就會了解中華古老文明的漫長,就會懂得文明是一種深厚積淀。這三棵樹養(yǎng)育了中華文明,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絢麗多彩的畫卷和復(fù)雜深奧的華章。
選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