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在這個有著“竹海糧倉”之稱的富饒小城,隱藏著一個民間絕活——挑幡。挑幡這項古老傳統(tǒng)民俗,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火炬小分隊(5)
朋友們,我前幾日去建甌玩,看到一種叫作挑幡的表演,真讓人嘆為觀止!
挑幡?聽起來好有趣的樣子,快給我們講講。想象一下,幾十米長的大竹竿,在藝人的手里就像活了一樣,上下翻飛,左右旋轉。看得人眼花繚亂……
幾十米長?這藝人得有多大力氣???
藝人挑起幾十斤重的幡桿后,居然還能做出各種動作!
我難以置信,并且大為震撼,必須要眼見為實!
什么是挑幡呢?挑幡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表演。表演者會用身體許多部位高高地挑起一根粗長的幡,讓這個幡始終不倒。建甌挑幡被稱為“中華一絕”,在200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甌挑幡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有兩大特色。
“幡”——高昂雄偉
建甌挑幡最關鍵的就是這個幡。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大家知道,建甌被稱為“中國竹子之鄉(xiāng)”,所以挑幡的幡桿就是用這里的大毛竹做成的。幡桿上有一個用竹片和彩綢做成的六角寶塔,塔上還依次套著兩個四方形的小塔和一面三角旗。幡桿上掛著一條4米長的紅色條幅,上面可以寫吉祥話或者廣告標語。整個幡有10多米長,重量在10千克~20千克之間,立在地上效果十分震撼。
“挑”——眼花繚亂
獨特、高超的“挑”法也是建甌挑幡的一絕。想象一下,這么長、這么重的幡,藝人要使用轉、頂、踢、咬、扛、托等技巧,同時還要自然抬頭目視幡頂……光聽著就覺得很不可思議吧?這些技巧還有很酷的名字,比如“手舞東風轉”“肘擎中軍令”“牙咬北海塔”“頭頂一片天”等。
表演開始時,藝人先將幡豎在腳尖上,輕輕一挑,幡便落在肩膀或手臂上。鑼鼓聲響起,藝人隨即舞動幡,一會兒從右肘拋到左肘,一會兒從胸前拋過頭頂,手腳并用,動作快得讓人目不暇接。
表演進入高潮時,幾個人一起上場,肩扛、頭頂、牙咬、鼻托……你爭我奪,你進我退,你拋我接,長幡在空中翻飛,始終不倒。藝人不僅需要強大的臂力和腰腿力量,還要具備極高的協(xié)調性和節(jié)奏感,將輕盈與穩(wěn)重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建甌挑幡的動作和招式不斷創(chuàng)新,難度也在提升。
挑幡這項活動,既需要技巧,也需要體力和耐力,所以它還是一項很好的健身方式呢!如今,挑幡深入城鄉(xiāng)和學校,成為建甌的一道獨特風景,男女老少都能參與其中。
非遺加油站
其實,有趣的挑幡表演背后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明末清初,鄭成功在建甌組織抗清,許多村民自愿參軍。他們把軍旗豎在村口表示決心。清軍攻村后砍倒旗桿、撕毀戰(zhàn)旗。村民非常憤怒,決心重新豎起旗桿。但怎樣在戰(zhàn)斗中保持旗桿不倒呢?他們嘗試用肩挑、頭頂、背拱,甚至嘴咬、鼻托……只為讓軍旗繼續(xù)飄揚。這感人的護旗舉動逐漸演變?yōu)楣?jié)慶或廟會時的挑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