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末白話報是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它的興起不僅改變了當時文言報刊一枝獨秀的局面,而且在新聞業(yè)務(wù)上別開生面,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fēng)采:在欄目設(shè)計和內(nèi)容安排上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更好地服務(wù)社會大眾;在報章語言上追求言文合一與平易淺近,有力地提高了報紙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在評論寫作上講究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增強了思想啟蒙的傳播效果。相對于文言報刊,清末白話報以通俗化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贏得了受眾普遍的認同和喜愛。
[關(guān)鍵詞] 白話報;清末;欄目設(shè)計;言文合一;論證方法
[中圖分類號] G219.29;K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4)06-0158-08
Business Innovation of Vernacular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XU Xinping,HUANG Jingr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vernacular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new for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ts rise not only changed the outstanding situ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t that time, but also showed a different style in news business: highlighting pertinence and praeQzOzJfocLg7bxiQN7RkGBUus8dEll4kAZykSnqC+C8=cticality in column design and content arrangement, and better serving the public; the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and common people in the newspaper language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newspaper. In commentary writing, one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sy to understand and profound,which enhanc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Compared with classical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vernacular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on widespread recognition and love from the readers with its popular form,rich and colorful content.
Key words: vernacular newspapers;the late Qing Dynasty;column design;integration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argument methods
在中國近代報刊史上,白話報是繼文言報之后在清末迅速崛起并與之平分秋色的新種類。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喜愛,在宣傳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維新變法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反清革命思想、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和官智等方面,都發(fā)揮了文言報紙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清末白話報并沒有引起學(xué)界應(yīng)有的重視,尤其是白話報在新聞業(yè)務(wù)方面的革新與貢獻在中國新聞史研究論著中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將從欄目設(shè)計、內(nèi)容安排、語言改革和論證方法等方面探討清末白話報的業(yè)務(wù)進步與革新。
一 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的欄目設(shè)計
和內(nèi)容安排
清末文人積極創(chuàng)辦白話報,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誠如1897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份白話報《演義白話報》所說:“中國人要想發(fā)憤立志,不吃人虧,必須講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勢。要想講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勢,必須看報。要想看報,必須從白話起頭,方才明明白白?!?/p>
章伯初、張伯和《白話報小引》,《演義白話報》,1897年11月7日。轉(zhuǎn)引自楊光輝等《中國近代報刊發(fā)展概況》,新華出版社,1986年,第125頁。這份最早的白話報在清末報壇一亮相,就顯示出要為廣大平民服務(wù)的意圖與姿態(tài)。
白話報的創(chuàng)辦者們既然把辦報的宗旨確定為開啟民智,把白話報的讀者對象定位為普通民眾——主要指粗通文字的“下等人”
《本館特白》,《大公報》,1905年8月20日。,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預(yù)期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呢?首先,他們在欄目設(shè)計上就煞費苦心,講究針對性與實用性。
《演義白話報》圍繞“講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勢”的辦報目標,設(shè)計了如下內(nèi)容:“本報起頭一篇,先出一種通商原委小說,從美國打進來的時候一直說到往年日本打仗的情形。一天出一回,大有可觀,后來陸續(xù)再出各種中外小說?!?/p>
章伯初,張伯和《本報章程》,《演義白話報》,1897年11月9日。轉(zhuǎn)引自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xué)》,巴蜀書社,2005年,第84頁。這份報紙的欄目設(shè)計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主要是“小說”“新聞”和“行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說”,如1897年12月22日刊登的《通商原委演義》用講故事的敘事方式,通過對比既揭露了英國侵略者的貪婪與兇殘,又反映了清朝官員的腐朽無能,激發(fā)了讀者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朝廷的失望,喚醒了讀者對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憂患意識和自勵自強的奮發(fā)精神。
1898年5月創(chuàng)刊的《無錫白話報》在內(nèi)容上設(shè)定為三個方面:“一演古,曰經(jīng)、曰子、曰史,取其足以扶翼孔教者,取其與西事相發(fā)明者;二演今,取中外名人撰述之已譯已刻者,取泰西小說之有雋理者;三演報,取中外近事,取西政西藝,取外人論說之足以藥石我者。談新述故,務(wù)擷其精,間涉詼諧,以博其趣?!?/p>
裘廷梁《無錫白話報序》,《時務(wù)報》,1898年4月1日,第61期。由此可見,《無錫白話報》的重點是介紹西事、西政、西藝,以利于國民眼界的擴大和智慧的提高。《無錫白話報》從第5期開始改名為《中國官音白話報》,同樣堅守著這一辦報宗旨,如先后刊載的《富國策》《養(yǎng)民新法》《農(nóng)學(xué)新法》《泰西新史攬要》《俄皇彼得變法記》《日本變法記》《洋報藥言》等文章,都突出了學(xué)習(xí)西方和維新變法的主題。從第13期到第24期,該報登載了近20條“上諭”,有意識地選擇光緒皇帝關(guān)于推行新政的指令進行發(fā)布,如開辦學(xué)堂、振興農(nóng)業(yè)、廢除科舉等。從宣傳立場上看,《無錫白話報》和改名后的《中國官音白話報》都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輿論陣地和喉舌。
《中國白話報》是林白水于1903年12月獨立創(chuàng)辦并主編的報紙,開始是半月刊,后改為旬刊。其主要內(nèi)容有論說、歷史、傳記、地理、學(xué)說、新聞、教育、科學(xué)、實業(yè)、小說、戲曲、戰(zhàn)時警報等。林白水說:“我們辦這個報的意思,原為廣開民智起見?!?sup>[1]5其主要內(nèi)容正是這一辦報思想的體現(xiàn)。
1904年3月,《安徽俗話報》在安徽蕪湖創(chuàng)刊,主編陳獨秀在《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中說他的辦報宗旨,一是通過介紹各處的事實讓讀者“明白時事”,二是通過介紹各種學(xué)問使讀者“長點見識”
三愛《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安徽俗話報》,1904年7月10日,第1期。。圍繞這兩個宗旨,該報設(shè)置了13個專題:論說、要緊的新聞、本省的新聞、歷史、地理、教育、實業(yè)、小說、詩詞、閑談、行情、要件、來文。
此外,彭翼仲于1904年創(chuàng)辦《京話日報》,設(shè)計的欄目有演說、要緊新聞、本京新聞、各省新聞、小說、唱歌、宮門抄、上諭、兒童解字等;吳樾于1905年創(chuàng)辦《直隸白話報》,設(shè)計的欄目有社說、歷史、地理、傳記、教育、軍事、學(xué)術(shù)、算數(shù)、實業(yè)、紀事、政法、衛(wèi)生、格致、小說、叢談、歌謠、譯叢、調(diào)查、專件、選錄、來稿,內(nèi)容多達21個方面。
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白話報的發(fā)展,在欄目設(shè)計上,比起初創(chuàng)時期的《演義白話報》和《無錫白話報》,《中國白話報》《安徽俗話報》《京話日報》和《直隸白話報》等有了重大的改革與進步。欄目的增多,不僅標志著報紙內(nèi)容更加全面與豐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白話報人啟蒙意識的增強和對啟蒙內(nèi)容的擴展。
晚清白話報設(shè)計的欄目各有不同,數(shù)量不一,但大部分內(nèi)容是共有的,如論說、時評、歷史、地理、教育、軍事、小說、實業(yè)、歌謠、文苑等。這些欄目彰顯出白話報人的辦報意圖,其重點并不在于傳播新聞信息,而是向讀者傳播新的思想、普及新的文化知識?!栋不账自拡蟆贰毒┰捜請蟆返葓蠹堧m然標有“新聞”專欄,但其內(nèi)容比較單薄,刊載新聞的版面數(shù)遠不及論說所占的版面數(shù)。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晚清白話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報紙,而是報人面向民眾普及知識和宣傳政治主張的平臺,其發(fā)揮的主要功能不是傳播新聞,而是宣傳教育。
我們可以從兩個例子中看到這一點?!栋不账自拡蟆返?期的內(nèi)容包括:(1)《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2)論說——瓜分中國;(3)要緊的新聞5條;(4)本省的新聞7條;(5)教育——整頓蒙學(xué)館的法子;(6)實業(yè)——養(yǎng)蠶發(fā)大財;(7)小說——癡人說夢;(8)詩詞——嘆五更,醉東江,送郎君;(9)來文——??婆e辦學(xué)堂的諭折。這些內(nèi)容中,90%以上并非新聞,新聞只是其中的配角。陳獨秀說:“這報的主義,是要用頂淺俗的話說,告訴我們安徽人,教大家好通達學(xué)問,明白時事?!?sup>[2]7他把“通達學(xué)問”放在首要的位置,報中的內(nèi)容主要也是學(xué)問方面的?!吨袊自拡蟆返?期的內(nèi)容包括:(1)發(fā)刊詞;(2)論說——做百姓的身份;(3)傳記——黃帝傳;(4)實業(yè)——養(yǎng)蠶發(fā)大財;(5)時事問答;(6)小說——玫瑰花;(7)選錄——盤古以來種族競爭的大勢;(8)戲曲——木蘭從軍;(9)談苑——貓子不做官;一班都是畜生;好幫侶不怕人欺負;(10)歷史——人種。其內(nèi)容設(shè)計與《安徽俗話報》一樣,也以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為主。其中的“時事問答”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聞,而類似于今天簡短的新聞述評。民國初年,邵飄萍之所以把晚清新聞業(yè)稱作“政論時代”[3]136,就是因為政論在當時的文言報和白話報上都是主角。
晚清純白話報的內(nèi)容設(shè)計是這樣,那些在文言日報中附設(shè)的白話文專欄更是如此。例如,《大公報》在1902年創(chuàng)刊時就開設(shè)白話“附件”專欄,后來,英斂之將報中的白話文結(jié)集出版,名為《敝帚千金》,到1908年已出版30冊?!侗种闱Ы稹钒寻自捨膬?nèi)容分為5個方面:開智、辟邪、合群、勸戒纏足、寓言,無不與開民智有關(guān)。革命黨于1900年創(chuàng)刊的第一份機關(guān)報《中國日報》,于1910年創(chuàng)刊的另一份機關(guān)報《民立報》,也都辟有白話專欄。這些白話專欄與晚清白話報一道,匯入了開通民智的潮流。
文言報和白話報都以開智啟蒙為宗旨,但因啟蒙的對象不同,它們在開智的內(nèi)容上也有一定的區(qū)別。文言報刊面向的讀者群體是文化人,在欄目設(shè)置上以政論、時評、近聞、譯述等時政內(nèi)容為主,對普通民眾生活、實業(yè)、衛(wèi)生、風(fēng)俗等方面內(nèi)容涉及較少。如1896年8月9日創(chuàng)刊的《時務(wù)報》,主要欄目有論說、諭旨恭錄、奏折錄要、京外近事、域外報譯等5個方面;1898年譚嗣同創(chuàng)辦的《湘報》,除論說外,還設(shè)有本省新聞、各省新聞、各國新聞、電旨恭錄、咨文照錄等5個方面的內(nèi)容;而以“維新吾民”為辦報目的的《新民叢報》開設(shè)的欄目更是多達25個,包括圖畫、論說、學(xué)說、政治、史傳、地理、教育、宗教、學(xué)術(shù)、農(nóng)工商、兵事、財政、法律、國聞短評、小說、問答、紹介新著等,但主要內(nèi)容還是論說、學(xué)說、時局、政治、歷史、地理、教育這幾個方面,所刊載的文章也只有知識分子才能讀懂,與普通民眾關(guān)聯(lián)不大。
可見,無論是清末白話報還是文言報,在內(nèi)容體例的設(shè)計和欄目的規(guī)劃安排上,都是圍繞報紙的宗旨和讀者的定位進行設(shè)計的。兩種報刊的讀者對象各有側(cè)重,文言報面向文化人,白話報則“專為民間所設(shè)”。為了更好地對普通民眾進行思想啟蒙,白話報的創(chuàng)辦者們頗費了一番心思,不僅在欄目設(shè)計上追求通俗化,還力求刊登的文章對開民智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在讀者的廣泛性和內(nèi)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方面,清末白話報具有文言報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二 采用言文合一與平易通俗的報章語言
相對于文言報紙,白話報在語言上使用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盡可能地做到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言文合一”,即口頭怎么講,筆就怎么寫。
1902年,《大公報》創(chuàng)辦伊始,英斂之就開設(shè)了白話“附件”專欄。英斂之說,這個專欄就是要讓“平常讀書不多的人”也能從報紙中獲益,因此,在語言表達上追求“句法淺近明白”[4]8,“本報為開民智起見,多半是對著平等人說法,但求淺、俗、清楚,不敢用冷字眼兒,不敢加上文話、成語”
英斂之《說大公報》,《大公報》,1902年7月20日。。1903年12月,林白水在《中國白話報發(fā)刊詞》中說,該報“內(nèi)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話,一句一句說出,求明明白白,要好玩些,又要叫人容易懂些?!疫@白話是頂通行的,包管你看一句懂一句”
《中國白話報》,1903年12月19日,第1期。。他對白話報語言通俗化的要求和標準就是“一句一句說出,求明明白白”及“包管你看一句懂一句”。1904年8月,《京話日報》在北京創(chuàng)刊,彭翼仲在發(fā)刊詞《作〈京話日報〉的意思》中說:“決計用白話做報,但能識幾個字的人,都看得下去。就是不識字,叫人念一念,也聽得明白。”
《京話日報》,1904年8月16日。
他對白話報語言通俗性的要求比林白水更加嚴格,不僅要看一句懂一句,而且要“叫人念一念,也聽得明白”。顯然,聽得明白比看得明白要求更高。這些主張都反映了清末白話報人在語言通俗化、口語化方面的共同追求。
在當時的新聞實踐中,白話報和文言報刊的白話專欄中所刊發(fā)的文章,基本上也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做的。例如,英斂之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了兩篇同題文章《說報》,由于針對的讀者對象不同,在行文上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文體。第一篇針對報界同行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使用的是文言;主題是勸誡新聞記者在“時局之危如累卵,人心之散如團沙”的情勢之下,要自覺擔負起監(jiān)督政府、向?qū)竦穆氊熀褪姑?,萬不可“以卑鄙齷齪之身,濫廁筆削清議之席,恩怨偏私,糊涂滿紙,恫嚇敲詐,拉雜成篇”,以至于被世人譏諷為“斯文敗類”
《大公報》,1904年1月6日。。第二篇是寫給普通民眾看的,使用的是白話;主題是勸說民眾要向西方人學(xué)習(xí),要重視和利用報紙,從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從而達到“人人明白、上下通情”的目的
《大公報》,1902年9月13日。
。在語言表達上,第一篇是文言文,沒有句讀標點,雖然文法、詞匯在古文中還算比較淺白,但普通民眾很難讀懂和聽懂;第二篇是白話文,使用的是當時的口語(官音白話),文法、詞匯與平常的口語表達非常接近,而且使用空格斷句,識字的人基本上能看懂,不識字的人也基本能聽懂。后者就是白話報人當時要追求的淺近明白的語言表達效果。
清末白話報和文言報刊中的白話專欄,無論是論說、新聞、科普,還是小說、歌謠、戲曲,除了使用口語化的白話文之外,大都使用空格斷句。這與文言報刊不加句讀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充分體現(xiàn)了白話報人對報章文體和語言改革的追求與貢獻。范放評價裘廷梁等人所辦的《無錫白話報》和《中國官音白話報》說:“不僅是灌輸新智,而且極有改革文體的意圖?!?sup>[5]112這里的“文體”一詞并不是指通常所說的文章體裁,而是指文章的內(nèi)容和行文的方式。在晚清白話報人看來,文言報刊使用的是古奧艱深的文言文和舊詞匯,不能表達新的內(nèi)容和新的意識形態(tài),而要準確地向民眾傳播新知識和新思想,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yīng)的新的行文方式。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在白話報人看來,語言通俗并不等同呆板無味、缺乏文采。他們在追求語言通俗化的同時,還刻意講究語言表達的生動優(yōu)美。他們試圖用自己的寫作向世人證明,雅致精美的文辭并不是文言文的專利,白話文同樣可以做到生動優(yōu)美。例如,《杭州白話報》刊載的《兒童教育》一文開頭說:
春光爛漫,風(fēng)日晴和,偶然走到花園,散散心曲,只見那千紅萬紫,香氣撲人。錦繡成堆,胭脂滿地,真是個花花世界呢!這可不是費了花兒匠無數(shù)的心血,才能夠弄得個滿園春色么?兒童就譬如花木。兒童智識初開的時候,就譬如花木萌芽初發(fā)的時候,花兒匠栽培花木,就譬如訓(xùn)蒙師教導(dǎo)兒童。兒童將來能夠成人,或是不能夠成人,要看那訓(xùn)蒙師教導(dǎo)得法不得法。常言道:三歲知老。因為兒童感觸力最強,記憶力最富,自幼兒腦子里印進的感觸,能夠積久不忘……所以兒童教育,是成人的始基,始基一壞,將來的弊病,日久日深,就是有醫(yī)人的高手,也是束手無策的了。
《杭州白話報》,1902年,第2卷第13期。
很明顯,這是一篇議論文。按照議論文的常規(guī)寫法,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應(yīng)以議論為主,但這篇文章卻別出心裁地用描寫開頭,先向讀者呈現(xiàn)一幅“錦繡成堆、胭脂滿地”的春色圖,然后筆鋒一轉(zhuǎn),言歸主題——花兒離不開花匠,兒童離不開蒙訓(xùn),讓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要重視兒童教育的觀點。其語言特點是雅俗結(jié)合,在平易通俗中顯現(xiàn)出生動優(yōu)美。像這樣善于描寫的白話文在《京話日報》《正宗愛國報》等白話報中并不少見。
在主觀動機上,白話報人是要運用通俗、淺近的白話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并不是每家報紙和每個作者都做到了通俗易懂。在白話報中,有些文章明顯帶有文言表達的痕跡,詞匯的使用也存在文白夾雜的現(xiàn)象。例如,林白水在《杭州白話報》上發(fā)表《齊家的法術(shù)》,其中第三章《論兄弟和睦》有這樣一段話:“列位,這一樁事我也不肯十分去罵他,不過其中有好些蹊蹺,好教人鶻鶻突突的疑惑,所以要細細辯論一番,使列位不要輕易受古人的欺誑罷了?!?sup>[1]30-31這里使用的“欺誑”等詞匯,未免艱澀。又第四章《論夫妻親愛》中說:“列位,你看世界上有多少豪杰英雄,他卻是滿腹經(jīng)綸,下筆千言,好一表人物也。偏偏娶了一個蠢如鹿豕、呆如木偶的妻子?!?sup>[1]31這里不僅使用了文言表達“好一表人物也”,而且用“蠢如鹿豕”來比喻妻子愚蠢,當時普通民眾未必都懂得“鹿豕”的意思。又如,《安徽俗話報》“教育”專欄中介紹兒童起居的常識時說:“小兒住室,須受日光,萬不可令房屋黑暗,須通空氣,萬不可把窗戶閉塞,蓋日光所以生長萬物的。花草不受日光,其花色必白,不能茂盛。小兒不見日光,其血色必淡,不能健旺。這是一定的道理。至于空氣,須令時常流通,乃能新潔?!?/p>
飭武《家庭教育》,《安徽俗話報》,1904年8月1日,第12期。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句句在理,也非常實用,但語言表達方式卻是文白夾雜的,其中使用“蓋”“乃”等文言語詞,與口語表達相去甚遠。這些都反映出初期白話報登載的白話文明顯留有文言的影子,同時也說明,習(xí)慣了用文言寫作的文人們想要改變其作文習(xí)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體變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的。
三 追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
評論寫作藝術(shù)
晚清時期,白話報同文言報刊一樣,所刊發(fā)的文章大多是議論文,關(guān)注和論述的大多是時事政治和社會民生問題。眾所周知,政論時評的主要職責是傳播觀點信息。作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目的是為了影響讀者,希望讀者接受并依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思考和行動。為了使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白話報的作者們在評論寫作中,一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了文言報刊中引經(jīng)據(jù)典、托古論今等傳統(tǒng)論證方法,另一方面則大量使用中西對比和比喻說理等論證方法,以便更加深入淺出地闡明和傳播作者的觀點。
引經(jīng)據(jù)典、托古論今是清末文言報刊常用的論證手法,但因文辭古奧、考證繁瑣,文章的傳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例如,1897年,章太炎在《實學(xué)報敘》中首次提出“夫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余裔”的著名觀點,并借由西漢劉歆的言論加以論證:
夫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余裔也。劉子駿有言:“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逼湓谥艹踉皇坟?,其后曰史角,然則墨翟學(xué)于史氏。故其聲、光、熱、重之學(xué),奭然為諸子最。今為《實學(xué)報》,其必念夫墨子而后二千余年,旁魄熔凝以有是篇,必奭然為紀事之書最。[6]30
墨家是從管理宗廟的官員發(fā)展而來,而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翟又是史官的學(xué)徒,章太炎試圖借此說明《實學(xué)報》也能成為最好的記錄歷史的報紙。但他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史實,對于不熟悉中國古代思想史和墨家學(xué)說的人來說,不免晦澀難懂。從閱讀與傳播效果來說,這種“奧衍不馴”[7]12的行文方式與大眾的文化水平和需求都相去甚遠。
清末白話報則語言通俗明快,加之論證手法生動有力,使得評論文章情文并茂、淺俗易懂。英斂之在《大公報》白話專欄中發(fā)表的議論文,就善于綜合運用中西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來闡發(fā)自己的觀點。他在文章中總是情不自禁地將西方的優(yōu)勢和自己心目中的圣賢豪杰介紹給讀者,既為讀者樹立起向往和效法的榜樣,又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如他在白話文《講看報的好處》中說:
要知道外國人富足強盛的根子,并不在乎槍炮利害,在乎通國一心,不論男女,從小兒的時候,個個都入學(xué)堂,不論士農(nóng)工商,沒人不識字的。更因為報館最多,人人都喜歡看報。中國古語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話靠不住。要說常??磮蟮娜耍苤煜率?,那真是不錯的。[4]11
為了論證看報的好處,英斂之采用了中西對比的論證方法。他認為:“我們中國可憂慮的,不在乎貧窮,不在乎軟弱??蓱n慮的單單是糊涂?!?sup>[4]10而造成中國人糊涂的原因之一,就是識字的人太少,不能讀書看報。這樣便把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羨慕和對本國振作復(fù)興的期望與看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把看不看報上升到關(guān)乎國運興衰的高度,以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與重視,可謂用心良苦。
在其他白話報中,我們也常??梢钥吹阶髡邔⑽鞣絿业南冗M與中國的落后進行對比,從而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渲染改革的緊迫感。例如,林白水在《做百姓的責任》中說:“他們外國的百姓,人人也都有小責任的,共我們前頭所說的一樣。但是他除了小責任以外,還肯擔當大責任。譬如英國的百姓,見了法國報上罵他英國人一兩句話,或是看輕了英國,那些英國百姓就大家動起公憤,打個電報到法國去責備他,叫法國人趕緊賠他名譽,或是趕緊下個國書,來共英國人謝罪。”
《中國白話報》,1903年11月15日,第2期。文章的意圖是呼吁中國人也要像英國人一樣,養(yǎng)成愛國的大責任意識。白話報人的這種思想觀念與行文方法是對早期改良派知識分子關(guān)心時局、心憂國事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語言表達和論據(jù)選擇的不同。
引用歷史上的英雄模范事跡作為論據(jù)是白話報人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英斂之在《沒有志氣不能成人》中說:
人要沒有志氣,就同樹沒有根子,水沒有泉眼一樣。不能受苦的人,萬不能成點事。志氣大的人,總不以苦為苦。古來書上記載著,那有志氣的人,一時也數(shù)不盡。如同宋朝的范仲淹,他作秀才的時候,就掛念著天下的事。讀書的時候,窮的狠。一碗冷粥,要分四回吃,把碗里的粥,劃一個十字,每回就吃一角兒。他有兩句最好的話是:凡天下可憂的事情,要擔在身上他先憂,凡天下有可樂的事情,要讓給眾人他后樂。你說這個公心可敬不可敬呢?[5]24
英斂之用“樹沒有根子,水沒有泉眼”來比喻論證志氣的重要性,用范仲淹的事跡說明“志氣”的內(nèi)涵,既通俗易懂,又傳播了他心目中的道德人格理想。英斂之的許多文章使用的都是這種行文方式,既表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取向,也實踐著他的文體革新思想。
但是,清末白話報的政論時評使用最多的方法還是運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闡釋觀念與道理。如《安徽俗話報》“教育”專欄刊發(fā)《蒙學(xué)應(yīng)用各書的說》一文,就是用通俗的比喻來論證國文的重要性:“國文一課,就是學(xué)習(xí)本國文,無論學(xué)什么學(xué)問,都是要通的。國文不通,譬如那做屋的一般,墻腳不打造好了,怎么能夠架屋呢?就是架起屋來,怎么能夠經(jīng)久呢?”
飭武《蒙學(xué)應(yīng)用各書的說》,《安徽俗話報》,1904年4月15日,第4期。這里用建房子要先打牢基礎(chǔ)作比,十分恰切地論證了學(xué)好國文的重要性。又如《說國家》一文也這樣行文:
我生長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yīng)當盡力于這大家的大義。我從前只知道,一身快樂,一家榮耀,國家大事,與我無干。那曉得全樹將枯,豈可一枝獨活?全巢將覆,焉能一卵獨完?自古道國亡家破,四字相連。若是大家壞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樂了,一家也就不能榮耀了。
三愛《說國家》,《安徽俗話報》,1904年5月1日,第5期。
這里使用“全樹將枯,豈可一枝獨活?全巢將覆,焉能一卵獨完”作類比,雖然并不是地道的白話文,卻將國家與個人的關(guān)系闡釋得明明白白、淺顯易懂。同樣是闡釋國家與個人的關(guān)系,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則使用了別的比喻:“一國好比一個人的全身,一家好比全身上的一塊肉。譬如一塊肉有了病,只要全身不死,這一塊肉的病總可以治得好。若全身都死了,就是你拼命單保這一塊肉,也是保不住的了?!?/p>
三愛《亡國篇》(一),《安徽俗話報》,1904年11月1日,第17期。兩篇文章論述的是同一個道理,即整體與個體的關(guān)系、國家與個人的關(guān)系,但使用不同的比喻手法,有力地提高了文章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可讀性。
使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是白話報論說文的一大特色,其最大的好處是深入淺出,明白易懂。英斂之在《苦口良藥》中說:“在中國眼下的光景,先用不著講深奧的道理,萬丈高樓從地起,根基不堅固,上邊無論怎么好的工程,必是立不穩(wěn)站不久的。什么是根基呢?就是先有真正的教化,人人先有信義的心。”[4]224這里使用“萬丈高樓從地起”作比,論證“教化”和“信義”的重要性,讓讀者自然明白道德教化于人于國的重要性。此外,論述“愛德”的重要性,就說“人沒有愛德,就如同花草沒有水一樣,自然就枯干了”[4]152;勸人增加智慧,就說“你看那牛馬,比人氣力大,倒叫人隨便使用,就是因為他空有力沒有智的緣故”[4]15,比喻的運用使得道理都很淺顯易懂。試想,這些論說文如果沒有使用這些通俗的比喻,而只顧抽象地議論,其說理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值得關(guān)注的是,白話報刊載的文章中,不僅政論時評善用比喻說理,許多科普文章也常常使用比喻來解釋抽象的科學(xué)知識,便于讀者容易理解與接受。例如,《杭州白話報》在“地學(xué)問答”專欄中解釋“地球引力”:“問:既說地是動的,為什么地上的各樣物件,不會掉下來么?答:現(xiàn)在考究地學(xué)的,說道地的中心,有一種力氣叫做攝力(攝字作牽字解)。這種力氣,能夠把地上的各樣物件暗暗牽住,如同牽牛牽馬一般。問:為什么不覺得呢?答:這種攝力,我們看不見的。你看那一塊吸鐵石,正在吸針時候,何嘗看見這一塊鐵發(fā)出一股氣來,去引那尖尖的針么?”
《杭州白話報》,1901年5月15日,第2期。文中用“牽牛牽馬”作比,解釋地球引力的內(nèi)涵和特點,不僅生動貼切,而且通俗易懂。接著又類比吸鐵石吸針的現(xiàn)象,說明地球引力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客7YymLhbooY6xwKYDvyrlb5JDnyKMUS8Jyl4gRqXVb/Q=觀存在。這對于普通讀者無疑具有釋疑解惑的傳播效果。
當然,清末文言報也常使用比喻手法來進行論證,最典型的莫過于報人對報紙性質(zhì)的比喻,如耳目、喉舌、利器等。汪康年將報紙喻為“兵器”,他對此做過精辟論述:
天下無獨利之事。報者,若兵器,仁者用之,則可為至仁之事;不仁者用之,亦可為至不仁之事。夫使以此利器,而挈而付之不仁者之手,使得恣其攫搏啖噬之威,而仁者反退處于無權(quán)力之地,則事之可希望者幾何矣![8]126
在此之前,陳熾和鄭觀應(yīng)就曾將報紙視為“國之利器”,汪康年繼承了這一思想,明確提出“報者,若兵器”的觀點。他認為,報紙作為傳播事實信息與意見信息的工具,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之所以有好壞的區(qū)別,原因在于掌握和使用報紙的人的不同。這一見解可謂獨到,比喻也很貼切。但是,其文辭晦澀古奧,造成了閱讀的困難。可見,運用比喻說理是文言報和白話報的共同特點,但從總體上看,比喻在白話報中運用得更加通俗與廣泛。
評論文章要靠新穎深刻的思想觀點取勝,觀點離不開論證,論證離不開材料,說空話往往難有說服力。評論文中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的運用不只是論證觀點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了作者的讀者意識和價值觀念?;蛘哒f,評論者在寫作時心中產(chǎn)生的“材料聯(lián)想”與“材料選擇”蘊含了一定的思想傾向和寫作意圖。
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必須考慮閱讀對象的文化水平,只有根據(jù)閱讀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行文,文章才會具有影響力。白話報既然是寫給識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看的,那么,最能讓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莫過于生活中通俗的比喻。因此,說家庭教育重要,道理很多,作者只簡明扼要地運用兩個比喻就把道理說得通透明白:“譬如造屋,墻腳必打造穩(wěn)穩(wěn)的,那屋方能夠堅固;譬如種樹,根柢必培植深深的,那樹才能夠發(fā)生?!?/p>
飭武《家庭教育》,《安徽俗話報》,1904年8月15日,第6期。這樣的論證手法和行文方式是大眾化、通俗化的,唯其通俗易懂,才會受大眾歡迎。
評論中引用的材料,一方面是用來證明觀點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需要,標志著特定時期人們的目標追求和價值取向。我們從評論中可以探知當時的報人對社會和人生目標的追求與期盼。例如,當時的白話報人習(xí)慣于將西方人的優(yōu)點與中國人的缺點進行比較,用西方國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優(yōu)勢比較中國的劣勢,這本質(zhì)上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向往和對中國落后的焦慮,表達了他們效法西方、改良內(nèi)政的主張和希望中國由弱變強的美好愿景。在清末白話報中,無論是說合群、談冒險、講愛國、論實業(yè),抑或是勸戒賭、禁纏足、反迷信、倡女學(xué)等等,大部分評論都采用中西對比的論證方法。這樣行文固然是中西方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但從報人的寫作意圖上看,也是為了激起讀者欽羨、自責、焦慮、奮發(fā)等種種復(fù)雜的思想情感。
四 結(jié) 語
總之,清末白話報作為推廣新知識、傳播新思想的重要工具,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因此從誕生之日起就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與好評。
著名記者薩空了曾經(jīng)回憶說:“(彭翼仲)辦的啟蒙畫報合訂本,在我七八歲時,曾是我最喜歡的讀物,這個畫報灌輸了許多科學(xué)常識給我,象瓦特因為水沸發(fā)明蒸汽機,世界人種的分類,五大洲的形狀,我都是由該畫報而知道的。這畫報是十六開,上面三分之二是畫,下面三分之一是文字。文字往往是白話有韻的歌?!?sup>[9]95郭沫若在自傳《我的童年》中回憶說:“《啟蒙畫報》一種對于我尤有莫大的影響?!拈_的書型,封面是紅色中露出白色的梅花。文字異常淺顯,每句之下空一字,絕對沒有念不斷句讀的憂慮。每段記事都有插畫,是一種簡單的線畫。我用紙摹著它畫了許多下來,貼在我睡的床頭墻壁上,有時候涂以各種顏色?!?sup>[10]31
《安徽俗話報》創(chuàng)辦之后,不僅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而且得到當?shù)毓賳T的肯定和推廣。從第7期發(fā)表的《績溪縣官勸人看俗話報啟》可知,績溪縣用公款訂購《安徽俗話報》,“隨同官報發(fā)行,聽人采取”,還提出要求,“望大家傳閱,勿得置之高閣”。縣官李第青用白話撰寫了一首宣傳詩:
安徽有俗話報,主筆為本省人。專講近來事故,言語極淺而真。任是何人都懂,煞費一片苦心。當今時局多變,無非指點迷津。此間風(fēng)氣閉塞,大家無見無聞。本縣捐廉購買,隨同官報發(fā)行。分交城鄉(xiāng)董事,看者須各照輪。開通民智為急,代辦一切方殷。
李第青《績溪縣官勸人看俗話報啟》,《安徽俗話報》,1904年6月1日,第7期。
詩中不僅交代了《安徽俗話報》“開通民智”的辦報動機和績溪縣公費購報的緣由,而且對該報進行了精到的評價:這份白話報在內(nèi)容上專講近來發(fā)生的事情,語言極為淺白真實;其作用是在“時局多變”的形勢下,為讀者“指點迷津”;白話報人為了服務(wù)大眾“煞費一片苦心”。由此可見,當時的民眾和部分進步官員對白話報和白話報人給予了充分的認可與肯定。這份贊揚與肯定正說明了晚清白話報在清末思想文化建設(shè)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也說明它為促進中國報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國語言由文言過渡到白話,并最終為白話所取代,晚清白話報起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清末白話報的創(chuàng)辦者對白話不僅在理論探索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而且在文體革新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與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近代的新聞理論,為民國時期白話報的盛行與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和有力的理論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林偉功.林白水文集[M].福州:福州市新聞出版局,2006.
[2] 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邵飄萍.邵飄萍新聞學(xué)論集[M].肖東發(fā),鄧紹根,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
[4] 周萍萍.英斂之集:上[M].影印本.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
[5] 中國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近代史資料:第2期[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 章炳麟.章太炎政論選集[M].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
[7]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1868-1918年[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 汪康年.汪康年文集:上冊[M].汪林茂,編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9] 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
[10]郭沫若.郭沫若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
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