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去過影院了?與五年前相比,去影院還是假期的必選項嗎?
今年,國內電影市場接連遭遇多年來的“最冷五一檔”“最冷暑期檔”和“最冷國慶檔”,而放眼全球,電影市場的衰退并非個別現象,在全球很多重要電影市場,影院都在承壓。國外咨詢公司預測,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將遭遇疫情后經濟復蘇以來首次整體下挫。
在一個屏幕無處不在、影視資源唾手可得的年代,看電影早就有了替代場景。人們窩在沙發(fā)里、被窩里,就能打開電視和平板看電影,或者在外出的間隙,隨時端著手機看上一段。專門留出時間去影院,越來越需要更多的理由。
挺過了大蕭條,挺過了世界大戰(zhàn),挺過了全球疫情,當下這個沉默卻凜冽的寒冬,對影院同樣是一場深遠而嚴峻的考驗。這是全球時代的癥候之一。問題是,會持續(xù)多久?這是一個短暫的低谷,還是一個時代轉變的前奏?
每年年初,歐美第一波票房高潮都來自圣誕檔的余波。過去幾年,《蜘蛛俠:英雄無歸》和《阿凡達:水之道》等大片從圣誕火到新年,而2023年圣誕檔只有一部《海王2:失落的王國》有賣相,最終僅獲得4.39億美元票房。與《蜘蛛俠:英雄無歸》的19.21億美元和《阿凡達:水之道》的23.2億美元相比,不在同一個量級。
2024年的全球電影市場,就這樣,從一個令人沮喪的頹勢起步了。
到2月份情人節(jié)檔期,超級英雄電影《蜘蛛夫人:超感覺醒》在北美上映,半個月后登陸中國影院,一上映就立刻被鑒定為爛片。該片在海外影視評分網站“爛番茄”上僅收獲11%的新鮮度,豆瓣評分也僅為4.5,最終全球票房僅突破1億美元,成為近幾年超英電影“撲街榜”上的新成員。
年初,就有行業(yè)觀察者預測,今年電影市場將不敵去年。受好萊塢罷工影響,幾部原定今年上映的大片推遲,包括《阿凡達3》、真人版《白雪公主》、《碟中諜:致命清算(下)》、皮克斯的《地球特派員》,以及漫威宇宙的《刀鋒戰(zhàn)士》《美國隊長4》《神奇四俠》和《雷霆特工隊》,這導致全年都沒有幾部有賣相的爆款大片。
回顧2023年,電影市場卻給了人們不少驚喜。
上半年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掀起了全球觀影狂潮,暑期《芭比》和《奧本海默》被捆綁為“芭比海默”,節(jié)節(jié)攀升的票房和話題熱度,讓電影重新成為夏天的關鍵詞。由此,票房榜格局也發(fā)生了一個不容忽視的變化:全年票房前三的電影,都不是超級英雄電影或系列續(xù)集,而是原創(chuàng)電影。這是2001年以來的首次,預示著觀眾對電影的新訴求。
“如果說2023年證明了什么的話,那就是觀眾渴望新電影和新創(chuàng)意——無論目前的票房收入如何,這都是該行業(yè)的一個健康的起點。”海外媒體評論稱。
2023年落下帷幕時,美國全年電影總票房回升至89億美元,同比大漲21%,穩(wěn)坐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寶座,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比2017年到2019年平均水平低21%。今年更不容樂觀,截至10月下旬,美國今年總票房約為65億美元,全年達到去年數據稍顯吃力。
全球影業(yè)逐步復蘇中,一個亞洲國家強勢崛起,2023年便恢復到比疫情前還高的水平。去年,該國本土電影還頻頻出現爆款,有4部沖進本土影史票房榜前七名。
這個國家是印度。印度是全球電影年產量最高的國家,占全球年產量的四分之一,比第二名的美國高出一倍。
以國別來看,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市場為美國、中國、日本、印度、英國、法國、韓國等。現在,印度電影界有多興奮,韓國電影界就有多苦命。
韓國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塌陷。2023年,100多部本土制作的電影在韓國上映,僅有6部沒賠錢。這一年的韓影市場,比疫情初期的2020年還要冰冷,僅恢復到2019年的六成,影院觀影人次則比2019年大幅縮減45%。
原因來自多方面,最直接的原因是票價急劇上漲,傷害了觀眾走進影院的熱情。雖然多部韓國電影在全球獲得聲譽,但韓國觀眾對韓影整體制作水平失望,認為大量本土電影過時、重復、空洞,質量下降。最近一年,僅有《首爾之春》和《犯罪都市4》令觀眾感到振奮。
同時,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在韓國的高投入也取得了成效,電影公司正在縮短影片從影院到流媒體的窗口期,使得韓國觀眾對流媒體的滿意度越來越高。流媒體對影院的替代效應,在韓國率先顯現出來。而這將導致更長遠的不利后果:電影行業(yè)萎縮,中小成本電影幾乎不可能開拍,2023年下半年沒有新片獲得投資。
2023年是疫情中積壓的電影集中釋放的年份,2024年則是因罷工而片源收縮的年份,在2023年高速回升的對比之下,2024年就顯得格外打不起精神。但這會是未來的常態(tài)嗎?
或許也不必悲觀。根據當前發(fā)布的制作計劃,數據咨詢公司Omdia預測,2025年至2026年,全球幾乎所有電影市場都將迎來復蘇,有望成為21世紀20年代后5年積極趨勢的開始。
但觀眾確實不太愛去影院了。
一方面,人們的注意力被短視頻、劇集、游戲等更多視聽產品掌控;而另一邊,電影票價卻在不斷上漲。在很多國家,電影票與網飛的包月費用近乎持平,省下一張電影票,就可以在網飛看一個月的電影和劇集。2017年,就有媒體統(tǒng)計稱,影院觀影人群比十年前減少很多,票房的持續(xù)增長,實際上受益于票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2023年,原創(chuàng)性電影出了幾個爆款,一些評論就此認為,觀眾并未拋棄影院,只是口味在轉變。所以影院蕭條,也有可能是因為電影沒那么好看了。
一個佐證是,超英電影正在被冷落。去年一年,《閃電俠》《蟻人和黃蜂女:量子狂潮》和《驚奇隊長2》等超英片都在低谷徘徊,《驚奇隊長2》甚至擊穿漫威宇宙票房歷史最低紀錄。擁有漫威的迪士尼首席執(zhí)行官鮑勃·艾格承認,他們錯誤地只重數量忽略質量,致使損失慘重。
而在最近十余年中,以漫威宇宙為代表的超級英雄電影,是全球最吸金、最具話題性的電影。超過200億美元的總票房,使其成為影史最具商業(yè)價值的電影系列。但這個時代正在翻頁。
漫威宇宙的式微,本身與其面臨階段轉換和角色迭代有關,當前可謂是青黃不接的尷尬期。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zhàn)》上映之后,最具有明星魅力和粉絲基礎的初代“復聯”核心幾乎全體退役?!芭f王”已去,“新王”未立,新一代“復聯”尚未成形,目前出現的角色,其魅力也遠遜上一代。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對記者說,漫威宇宙是一個大雜燴,融合了西式神話、美式愛國主義以及科技崇拜等元素,并以大片級視聽效果包裝,因而成為全球爆款,但并非美國電影中最好的部分。從IP運營來看,漫威其實是一個跨媒體的宇宙,包含漫畫、電影、劇集等形式,互相支撐,當一種媒介不賺錢,另一種媒介或許會彌補回來。
看了十幾年打來打去的漫威英雄,現在,人們似乎更期待一些有新意的原創(chuàng)故事。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鄭煬對記者說,其實并沒有多大變化,去年最火的幾個所謂原創(chuàng)性故事,本身也是基于IP,甚至是超級IP?!冻夞R力歐兄弟大電影》是全球頂級游戲的IP,《芭比》是全球頂級玩具的IP,《奧本海默》則是全球頂級導演諾蘭自己這個IP,觀眾對于諾蘭作品已有一定的了解和預期。
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票房前三的影片《頭腦特工隊2》《死侍與金剛狼》《神偷奶爸4》,依然是傳統(tǒng)票房大片類型,兩部為動畫續(xù)集電影,另一部是漫威宇宙新作。觀眾的喜好并沒有劇烈轉變。
“所謂IP,翻譯一下,其實就是群眾基礎?!编崯f,“一點也不用不好意思,不論是給游戲做注腳,還是給玩具做注腳,電影本來就是娛樂工業(yè)或者說‘主題公園’的一環(huán)?!?/p>
今年上半年,最具全球話題性的電影,無疑是《沙丘2》。丹尼斯·維倫紐瓦這位頗有藝術風格的導演,為科幻電影注入了新的視聽氣質,令人耳目一新。《沙丘2》獲得了7.14億美元全球總票房,目前位列年度第四。在《沙丘1》4億美元票房的基礎上,第二部票房大漲,為低迷的影院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沙丘》系列電影正顯示了未來能夠將人們拉進電影院的理由:足夠新奇、震撼的視聽體驗。陳旭光說,《沙丘》通過宏大的視聽奇觀想象,營造了一種必須融入、忘我乃至沉浸的體驗效果,再加上磅礴的配樂,使得沉浸式效果更加無與倫比。在影片內涵方面,陳旭光認為:“比之于當下美國許多熱鬧而簡單甚至‘低智’的‘爆米花化’‘主題公園化’‘漫威宇宙’式超級英雄自傳性的主流科幻大片,《沙丘》的獨特意義和貢獻愈顯可貴。某種程度上,《沙丘》可謂美式科幻商業(yè)大片中的‘作者電影’?!?/p>
電影上映時,便有評論稱,《沙丘》是后疫情時代傳統(tǒng)院線電影與流媒體平臺分庭抗禮的典范,撼人心魄的鏡頭與光影聲色對觀眾的吸引力,很難被流媒體取代。
然而,現實頗耐人尋味?!渡城?》的制片方華納影業(yè)決定,電影上映前一天,便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提前上線了《沙丘1》。在影院流失的觀眾,他們希望從流媒體上奪回來。導演維倫紐瓦公開反對這種發(fā)行模式,他認為影片是為大銀幕而拍的,應該鼓勵更多觀眾走進影院。但他的反對絲毫不起作用。
不知不覺中,流媒體已經如此強勢了?
曾以《地心引力》和《羅馬》兩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阿方索·卡隆,今年有一部新作問世:《免責聲明》。這是一部7集的劇集,在流媒體Apple TV+播出。雖然該劇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大銀幕上全球首映,但顯然,它不會為影院帶來任何收入。
轉戰(zhàn)小屏幕的阿方索·卡隆,也不算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影人了。電影導演們正在一個個扎進小熒幕,大衛(wèi)·芬奇的《紙牌屋》已經是一個經典跨界案例,雷德利·斯科特參與執(zhí)導了《異星災變》。今年,韓國導演樸贊郁執(zhí)導的美劇《同情者》在網飛上線。
演員們也不再拒絕劇集。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參與制片和主演的《大小謊言》,已經火了好幾年,獲獎無數。影后凱特·溫斯萊特也憑借劇集《東城夢魘》,加冕了多個最佳女主角桂冠。
越來越多的大牌導演和演員正在投身劇集。這是一個資源流動的信號,也是影視行業(yè)格局調整的信號。
在好萊塢,沒有哪家電影制片公司可以無視劇集這片越來越龐大的市場。最積極的當數迪士尼,在很短時間內將自建的流媒體平臺“迪士尼+”推上頭部位置。借助漫威的粉絲基礎,開發(fā)大量漫威劇集,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當網飛在劇集領域躋身頭部之后,便開始擴展電影版圖。網飛不滿足于作為電影在影院上映后的二次發(fā)行平臺,也嘗試成為首發(fā)乃至獨家發(fā)行平臺,甚至進入上游,出品和制作電影。
網飛標志性的作品是《羅馬》。2018年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的《羅馬》,便是由網飛出品的藝術電影。這是首部獲得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的網飛電影。次年,《羅馬》又摘得三座奧斯卡小金人,卻錯失最重要的最佳影片獎。這被一些評論者解讀為,保守的美國電影學院對流媒體依然持觀望態(tài)度。
那幾年,網飛以藝術電影“救世主”的姿態(tài)躋身電影界,為大量陷入資金困境的電影慷慨解囊,并給予充分的創(chuàng)作自由。最著名的案例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在這部投資巨大的黑幫史詩電影資金緊缺時,網飛豪擲上億美元,從派拉蒙手中接盤,又追加超過1.5億美元制作費,助馬丁·斯科塞斯圓了夢。
當時,幾大制片公司將資源集中在高成本的商業(yè)電影,或是獨立小成本影片,中等成本影片最不受待見,其中就有不少名導的作品。網飛借此策略籠絡了大量電影人和項目。但網飛的慷慨也暗中標注了“價格”:它希望這些影片盡快上線流媒體平臺,以服務好自己的用戶,并獲得更多的流媒體收入和新用戶。
最終,《愛爾蘭人》僅在部分影院上映不到一個月,就匆匆上線網飛。此舉引發(fā)影院強烈不滿,由于留出的放映“窗口期”太短,很多影院直接拒絕放映這部電影,包括全球第二大電影院線運營商Cineworld。Cineworld首席執(zhí)行官公開指責,網飛阻礙了這部影片取得更高的影院票房。
另外一些網飛發(fā)行的影片,在影院上映的“窗口期”更短,甚至零時差在流媒體上線。而美國傳統(tǒng)連鎖院線規(guī)定,在院線上映的影片,需要保證90天的放映“窗口期”。
流媒體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如今電影上映檔期的選擇,甚至需要顧及流媒體上的動態(tài)。一位韓國電影投資發(fā)行人士表示,以前是參考其他發(fā)行公司的上映計劃來調整新片上映檔期,現在還必須盯住流媒體上大片和熱劇的上線檔期。如果流媒體上有大片和熱劇上架,往往也會搶走影院的觀眾。
對于制片公司來說,盡快上線流媒體倒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2021年,漫威電影《黑寡婦》在影院和“迪士尼+”同日上映,首周末,北美市場收入8040萬美元,國際市場收入7880萬美元,而“迪士尼+”平臺收入為6000萬美元。對出品方迪士尼來說,院線票房還要減去一大筆影院分成和稅費,流媒體收入就更顯得可觀。一位院線負責人稱,迪士尼已經和院線撕破臉了。更早之前,環(huán)球影業(yè)讓《魔發(fā)精靈2》直接在網飛上線,標價19.99美元,三周入賬1億美元,震驚業(yè)界。
受沖擊的似乎只是影院端,流媒體的入局,反而讓電影制作端有了更多選擇。然而,流媒體的沖擊,真的不會對電影業(yè)本身帶來改變嗎?
并非如此。影院的蕭條最終會影響到電影制作和電影產業(yè)。一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是,劇集正在占據人們更多的時間,攫取更多的注意力,甚至正在變得比電影更具吸引力。在越發(fā)豐富的投資、越發(fā)豪華的班底、越發(fā)精良的制作加持下,劇集不斷突破著藝術高度和廣度。一百多年來,電影始終是視聽娛樂的天花板,現在劇集正迎頭趕上。電影擁有影院級視聽體驗的優(yōu)勢,而劇集擁有更加自由靈活的觀影條件,對于當代人來說,這已經是一種“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平等選擇。
今年前三個月,美國8家優(yōu)質SVOD(訂閱視頻點播)服務商中,有6家的劇集所占份額大于電影。這意味著,劇集比電影在吸引新用戶和留住老客戶方面發(fā)揮了更大作用。因此,劇集或許已經成為比電影更有效的投資。網飛今年有望實現100億美元的利潤,但正在收縮原創(chuàng)電影板塊,其每年原創(chuàng)英語電影數量將從80多部減少到二三十部。
“電影永遠比電視更重要、更負盛名,但如今,它不被視為必要的?!泵绹鴬蕵樊a業(yè)分析師布蘭登·卡茨說,“我熱愛電影,并且認為大型院線電影比電視劇更能引領流行文化,但如果從流媒體商業(yè)模式角度來看,劇集的性價比更高?!?/p>
稍微拉長眼光來看,這不一定意味著電影正在衰落,或許只是電影史中的另一個轉彎。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鄭煬說,大片級視聽效果并非電影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歐美電影業(yè)在20世紀50年代面臨電視業(yè)沖擊時為自己找到的出路,必須以這種電視沒有的震撼效果,才能吸引大家走進影院。“電影不一定是大片,電視劇也不一定就是小制作,很多觀念需要破除。”鄭煬說。
如果流媒體將成為與影院同等重要的電影發(fā)行渠道,很多不以視聽效果見長的中小成本電影,也許將更容易觸達觀眾。這或許會激發(fā)更多人投入電影創(chuàng)作,并降低電影制作門檻。而電影院,則成為一種更為小眾的選擇。
布蘭登·卡茨認為,今天的銀幕數量已經夠多了,美國有大約4萬塊銀幕,但沒有足夠且穩(wěn)定的產品來吸引人們填滿座位。AMC是世界上最大的院線集團,股價一蹶不振,全球第二大院線Cineworld 正在從破產中恢復。“關門和縮減規(guī)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辈继m登·卡茨說。
網飛首席內容執(zhí)行官泰德·薩蘭多斯預言,未來,電影院會以一種電影節(jié)展映模式存在,只專注于放映精品原創(chuàng)電影,以及重映經典電影。
影院還是客廳?這場爭論,或許將比數碼與膠片之爭更為持久,也更事關電影的未來形態(tài)。
當流媒體電影《玉子》和《邁耶羅維茨的故事》在2017年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時,當屆評委會主席阿莫多瓦就表示了疑義。他說,電影這門統(tǒng)領20世紀的藝術,應當在大銀幕上被集體觀看。昆汀·塔倫蒂諾、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名導都發(fā)聲捍衛(wèi)過影院,諾蘭和維倫紐瓦也以實際作品證明了影院的不可替代。
他們是堅定的“影院派”。
作為一位影迷和電影學者,鄭煬至今依然能體會到在黑暗的影院看完一場電影的幸福感。那是令很多電影從業(yè)者和愛好者沉迷其中的“劇場魔力”:在黑暗中沐浴于一束光的圣潔,在絕對寧靜中沉浸于一場夢的投入,與陌生人一起笑和哭的感動。
但并非所有進影院的人都會喜愛這樣的感受、都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大多數進入影院的觀眾,只是希望松弛、自在地看完一個精彩的故事。
鄭煬發(fā)現,如今的娛樂消費形態(tài)越來越具有強社交性,而影院恰恰反其道而行,相比之下,看電影是一個弱社交性的娛樂活動。在電影院,人們無法暢談、難以交流,更不會結識新朋友。除了牢牢綁定在座椅里,沒有任何其他社交場景。
而作為一個聚集年輕人的消費空間,電影院難道就無法具有更多可能性?當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電影在影院播放,怎能阻止觀眾起身搖擺和忘情合唱;當動畫電影的影廳坐滿小朋友,又怎能要求保持安靜。未來,這些特例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慣例,讓人們在看電影這項活動中收獲更多樂趣?
韓國最大的院線樂天影院,將影院升級為復合文化空間,在一些影廳減少一半座位,把所有座位替換成可調節(jié)靠背的座椅,增設陽臺式獨立包間,提供拖鞋和水,獨家上映演唱會電影和體育轉播。他們還在影院設置沉浸式體驗空間Live Cinema,觀眾扮演電影故事的主角,與NPC合作,完成劇情任務。美國老牌音像店Vidiots去年在新址重新開張,成為一個融合點播影院、音像店和酒吧的社區(qū)空間,人們看完電影還能停留片刻,喝喝酒聊聊天。
“影院如果仍依賴票房作為唯一的收入來源,那么影院的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编崯f,影院應該積極開拓多樣化的消費場景,融入當下全媒體的環(huán)境中去,比如高清戲劇影像、演唱會、體育比賽實況轉播等。他說,影院應該成為一個城市的“神經元”,通過影院將各種線下消費連接起來,比如餐飲與電影等等。
而今天正襟危坐式的“影院儀軌”,或許也可以打破。“看電影這項活動,最初就是一個聚會和戲園子似的場景,今天國外的一些實踐,似乎在引導我們回到電影最初狀態(tài)?!编崯f。
呼喚人們回到影院的另一種方式,是記憶。
鄭煬是《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和影迷,最近《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重映,當他坐在影院時,“每一句臺詞都讓我流淚,我和他們重逢了”。
哈利·波特IP之所以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與其豐富的衍生產業(yè)相關。如果電影行業(yè)將面臨整體性變局,好萊塢的抗風險能力依然會更勝一籌。因為好萊塢電影產業(yè)具有更強的延展性,更全面的全產業(yè)鏈、全場景開發(fā)能力。
電影IP的運營開發(fā)在國外已有數十年經驗,而中國幾乎是空白。類似《流浪地球》《封神》《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具有廣泛觀眾基礎又有極強開發(fā)空間的IP,卻尚未開發(fā)出相關周邊產品,粉絲除了一遍又一遍看電影,幾乎沒有進入這個世界的其他途徑。買不到手辦、海報、畫冊和毛絨玩具,也無法收藏各類衍生文創(chuàng),一些粉絲不得不自發(fā)設計制作周邊,這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
在電影之外,小到周邊產品,大到主題公園,都是擴展IP宇宙的方式。在電影故事之外,人們不斷通過這些途徑擴展電影宇宙,豐富它蘊含的故事,也豐富著自己的人生體驗。如鄭煬所說,當這些產品越來越豐富,電影中的人物以各種方式不斷在生活中出現,“重復就會變成重逢”。
電影塑造了記憶,人們也會愿意回到影院,完成一次重逢。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4年第39期。作者為該刊記者)
新華月報202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