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F(xiàn)居貴州三穗縣。
多年以后我一定還會記得,2024年春天,我穿過延綿不絕的綠意,與大利侗寨不期而遇。侗寨坐落于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鎮(zhèn),村寨歷史悠久,始建于明代,這里文物古跡甚多,現(xiàn)保存有古薩壇、古民居、古糧倉、鼓樓以及花橋等古建筑。侗寨位于深山之中,鮮為人知,村民與外界往來甚少,直到近幾年“村超”火爆后才引起世人關注,并被譽為深山里的一顆明珠。
古樹、翠竹,時光凝滯在花橋之上
走進大利,一種世人罕見的植被隨處可見,那就是古楠木。每棵楠木樹冠茂密,古樸蒼勁的虬枝仿佛在爭相擁抱什么,不禁讓人想起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里的詩句: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
古楠木是歲月饋贈給大利的珍貴禮物。據(jù)村里人說,500年以上的古楠木有40多棵。大利人長年在深山生活,學會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敬天地日月,亦敬楠木古樹。村里至今流傳著“老人護村,古木佑寨”的古訓。在古楠木群,我看見樹上掛著許多紅布帶,寫有一份特殊且有趣的村規(guī)民約:“任何人不得砍伐古樹或風景樹林,違反此規(guī)定者,需請全村村民吃一天飯?!弊掷镄虚g展現(xiàn)出的是侗族村寨村民的和諧團結,也展現(xiàn)出他們的精神信仰。寨中如果有子女生下來身子羸弱,父母就會把子女“過繼”給古樹,拜古樹為“寶爺”,每年“二月二”,都會帶著子女,挑上盛著糯飯、雄公雞、刀頭肉(豬肉)和紅雞蛋的竹籃到古樹下拜祭,感念在古樹的庇佑下孩子們能夠像古樹般茁壯成長。
除了有楠木,還有翠竹。竹子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應用廣泛。竹筍竹筒飯竹編農(nóng)具,這些器具廣泛應用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如此,侗族樂器侗笛也是用竹子制成的,這種樂器的管身多用水竹制作,既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也是侗族青年情侶最喜愛吹奏的樂器之一。每到夜晚,大利的村寨邊、鼓樓上,總會飄來陣陣優(yōu)美動聽的笛聲和情歌,戀人們能從聲樂中辨別出自己的心上人。侗族《祖公河上》記載了侗笛的傳說:“金轉(zhuǎn)造蘆笙,金燒造笛子……姑娘聽了笛聲跟著唱……”虛心竹有低頭葉。侗族人真誠善良、不爭不搶的性格,大抵是延續(xù)了竹子的胸懷吧?
穿過寨頭花橋,琳瑯滿目的蠟染、手工品、民族服飾羅列在花橋上?;蚣仁钦邢畠砂洞迕裣嗷ソ煌谋憷ǖ?,也是閑時寨中集會議事、避雨納涼、休閑娛樂的極佳場所。在大利侗寨,像這樣的花橋共有5座,分別是寨頭花橋、上步花橋、圣母花橋、迎賓花橋、聚寶花橋,它們猶如五條彩虹橫臥在利洞溪之上。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寨中的圣母花橋,又名中部花橋,為亭廊式木質(zhì)結構。圣母花橋曾在1921年被洪水沖毀,目前所見的是1945年寨上群眾集資重建的,橋面由7根長條杉木并排鋪架而成,上建橋廊,橋廊兩側設有欄桿和長廊。我撫摸著這座被無數(shù)人坐過的風雨橋,被磨平的木凳玉一般溫潤,木質(zhì)色彩深沉豐富,自然又純粹。
花橋上有幾個年長的阿婆正在編織手工藝品,她們神情恬淡,眉眼舒展,淡淡的光影鋪灑在她們身上,顯得那樣安寧,仿佛一切喧囂紛擾都與她們無關。一個阿婆比畫著問我是否要買手工編織的花帶,她的笑容淳樸和善,令我瞬間想起已經(jīng)過世的祖母。她和這個阿婆一樣,喜歡編織手帶之類的小玩意。記憶中祖母總是靜靜地坐在屋前,仿佛時光在她面前凝滯了。她把畢生的滄桑經(jīng)歷一件件編進她給我的小玩意里。眼前的阿婆穿著被歲月淘洗得已經(jīng)變色的對襟衣裳,坐在長長的木凳上,一旁的孩童咯咯地笑著撲進她的懷里。老人和小孩本來是生命的兩端,此刻卻悄然重逢,世間因此而溫柔。我多么希望我的出現(xiàn)不會打擾她們。
流水、木樓,四合院的愜意生活
沿溪而下,流水潺潺,迎接我的是一幢幢干欄式木樓。每家木屋韻味不一,即便破舊,也不失靈氣。木樓為杉木結構,兩層或三層,兩至四開間不等,每間寬約丈余。走廊和窗戶上雕刻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工藝精湛。間或有橫桿上掛滿糯谷的晾禾谷倉點綴其中。木樓多建于筑臺之上,或是一半以木柱支撐懸于水面,另一半用石頭砌基,再用木板搭樓。建筑分為三層,底層是圈,二層是生活區(qū),三層是閣樓,用來存放糧食等物品,主要是為了適應南方潮濕炎熱、多蟲蛇的自然環(huán)境。眼前的景象令我想起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鳳凰古鎮(zhèn):吊腳樓建于筑臺之上,一眼望去,撐柱懸空的建筑騰空而起,瓦片如鱗,連綿不斷,水面因為吊腳樓而有了綿延溫婉之氣。
大利侗寨與鳳凰古鎮(zhèn)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木樓下面多有一水池,這是大利建筑的一大特點。侗族民居喜歡圍繞水池布置住宅,組合成團、成片、成村。水池不僅可以排積污水,還可設置公共廁所。過去侗族民居宅內(nèi)沒有廁所,廁所都是公用的,設在水池中間,架獨木橋入廁。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改建了廁所,水池被保留下來,兼具消防功能。
時光易逝,木屋不老。我對木屋向來有著特殊的情感。它先于我出生,必會后于我消亡。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里講述了一草一木的命運,木屋何嘗不是如此,在它們誕生的過程中,曾經(jīng)改變了一棵樹、一叢花、一粒黍的命運,像極了昔日某位侗族子女的命運。而樓下靈動的流水,似乎在滔滔不絕訴說著平常人家的愜意生活。恰如沈從文先生所說,“但沿河因為有了這些樓房,長年與流水斗爭的水手,寄身船中枯悶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過路人,卻有了落腳處了。這些人的疲勞與寂寞是從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
迎面而來的是楊氏四合院。朋友說這幢四合院曾經(jīng)有14個家族、祖孫三代90余人共同住過,它為大利侗寨贏得了“侗族建筑博物館”的榮譽。細細打量這座經(jīng)歷百年的侗鄉(xiāng)干欄式木質(zhì)四合院,它屹立于穿寨而過的利洞溪畔,由前堂、兩廂、正屋組成,中有天井,青瓦屋面,全為杉木榫卯連接。佇立樓前,我看見幾個年長的阿婆在木屋門前穿針走線,不禁感慨:原來我們的詩意是別人的生活。
鼓樓、薩壇,物質(zhì)的糧倉帶來精神的豐收
鼓樓原來的功能是傳遞村中急要事,后來演變成侗家人集會、議事、休閑、娛樂的場所。據(jù)說侗族工匠建造鼓樓時不用圖紙,也不參考任何“手冊”“標準”等,他們有著秘不外傳的施工口訣。鼓樓塔尖多為葫蘆形,檐角翹起,玲瓏雅致,呈現(xiàn)如飛似躍的韻律和美感。層數(shù)也很講究,必為奇數(shù)。侗族先祖認為奇數(shù)為陽,寓意吉祥,象征子孫興旺。樓內(nèi)掛著多面錦旗和牌子,這些不僅僅是整個村莊的榮譽,更是古老與文明的碰撞。
眼前的這棟鼓樓,由榕江縣政府和村民共同集資于2003年重建。新建鼓樓為六角九重檐木構塔式建筑,室內(nèi)施六柱,直通樓頂,屋檐施青瓦覆蓋,翼角起翹較高,著白色涂料。柱子有象征意味,多少根柱子代表多少個家族。樓內(nèi)雕刻著栩栩如生的蟲鳥獸等圖案。
關于侗寨鼓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侗族先祖為了躲避野獸侵襲,只好居住在樹上。其中有個叫古頭的青年負責將野獸趕跑,深受大家崇拜和尊敬,古頭也因此成為族里的首領。古頭不僅力氣大,還會法術,每當野獸向人群進攻,他就叫大家躲到樹上,而他獨自一人與野獸搏斗,如果野獸太多打不過,他就變成一只畫眉鳥飛到樹上歌唱:“林中野獸太猖狂,我的鐵手硬梆梆,要和它們斗到底,明天叫它見閻王,不見閻王不甘心,我有千萬的神兵,誓把野獸消滅盡,人群狂舞享太平……”有一次大批野獸入侵,古頭叫大家躲到樹上去,他獨自與野獸群戰(zhàn)斗,最后體力耗盡不得已變成一條蛇,想爬回樹上暫避,不料被一只兇惡的老虎咬斷尾巴。他爬回樹上后,因沒有尾巴,無法變回人,最終隕落。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生前居住的杉樹搭了一座茅棚,每天早晚在此祭拜,用歌聲傳頌古頭的英勇事跡,這座茅棚就叫“古頭棚”。后來人們學會了用獸皮制鼓,就把鼓放在古頭棚里,當野獸再次入侵時人們就擊鼓來嚇退野獸。再后來人們把茅棚換成高大的木樓,把鼓至于樓頂,稱為鼓樓。自古至今鼓樓是侗寨人們的精神燈塔,哪里有侗寨哪里就有鼓樓。
穿過鼓樓,便是“祭薩娏”的薩壇。薩壇由許多石塊堆疊而成。薩娏又稱“薩瑪”。“薩娏”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娏可漢譯為 “大祖母”。大利人認為薩娏是侗族祖先神靈的化身,神威巨大,至高無上,能賦予人們力量戰(zhàn)勝敵人、戰(zhàn)勝災害,他們對“薩娏”虔誠崇拜,將之奉為侗族的社稷神。每年正月或者二月,寨上的人們會聚集到這里舉行盛大的“祭薩娏”活動。
我曾經(jīng)在2008年的“薩瑪節(jié)”見證過萬人空巷的祭典場面,至今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祭薩時,現(xiàn)場氛圍莊重肅穆,大家恭敬地站在祭壇外,聆聽村寨年紀最大、輩分最高的老人主持祭祀活動。而后,管薩人燒好茶水,給薩敬香獻茶。各家身著盛裝的女主人排著隊前往祭祀,她們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樹枝插于發(fā)髻上。放三聲鐵炮,由“登薩”(掌管祭祀薩瑪?shù)睦蠇D人,此時為薩的化身)手持半開黑傘開路,眾人迎薩出門,隨薩踩路,繞寨一周。最后來到鼓樓前。大家圍成圓圈,手拉手跳舞,齊聲高唱贊頌薩瑪?shù)囊?,氣氛古樸熱烈。琵琶歌彈唱、抬棺人、舞稻草龍等,熱鬧且神圣。2006年,侗族薩瑪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行走在大利侗寨,除了古楠木,隨處可見的還有糧倉。大利的古糧倉多為穿斗木構歇山青瓦頂三層建筑,底層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正方形謂之“四方來財”,長方形謂之“長有久有”。眼前這座糧倉樓厚壁堅,外圍樓面坦平寬敞,既可以存糧,也可以曬谷??粗@些糧倉,我似乎看見了一幅豐收的油畫:金秋時節(jié)谷滿糧滿,禾晾上掛滿金黃的糯禾、苞谷和紅辣椒,人們笑容燦爛,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那種特別的氛圍,是幸福一詞的具象化。徜徉其中,有坐在屋前閑聊的、蹲在自家門前做家務的、在明暗的光影里洗衣服的,時光仿佛是停滯的,他們安然又自在。他們?nèi)粘龆魅章涠ⅲ惶焯?,一月月,一年年,把糧倉裝滿,把禾晾掛滿……“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跨越了物質(zhì)貧乏的艱難歲月,如今的大利人越來越文明好客了。
粗糙的石碓是村莊里最原始的生活用具。大利數(shù)百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每逢侗家節(jié)日“三月三”,他們便用甜藤和黃草做成又香又甜,令人口齒生津的三月粑。每逢“四月八”,他們便用石碓舂烏米葉做烏米飯;農(nóng)歷八月糯谷尚未完全成熟時,他們摘下禾苞煮熟,用石碓脫掉外殼做成“扁米”,小伙舂,姑娘簸,一同食用,一同唱歌,情意綿綿。因此,石碓不僅承載著大利人生活的甜美,也成為姑娘小伙的媒妁。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石碓逐漸為現(xiàn)代化的農(nóng)業(yè)設備所取cc0832dadf5a32bbe1e9d8500db42a584cad677c227a2f6a8b6f2c6cb32fe8ba代。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大利人仍覺得,在石碓旁度過的時光,依然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那鐫刻在舊歲月里的愛情、友誼和互助精神,不僅成為一代代大利人傳承不息的寶貴財富,也成為他們永恒的鄉(xiāng)愁。
石板路、水井,對酒當歌的侗家人
大利侗寨的巷道四通八達,每條街面都由一塊塊青石板拼嵌而成,整潔美觀,古樸莊重,窄窄的,卻很悠長。據(jù)說這種長長的巷道是侗家新媳婦的必經(jīng)之路,她們來到婆家后,天不亮便去挑水,取得賢名。
我于一個濕漉漉的夜晚踏上古老的石板路。石板路面發(fā)出的光亮與幽深的小巷相得益彰。路旁潺潺流水,珍珠墜落般傾吐著心聲。寨中共有四條石板古道,貌似大利的血管,把整個村莊串聯(lián)起來。我走的這條古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是榕江境內(nèi)歷史較為悠久的石板古道,古道起點處立著一塊青石碑,記錄了清乾隆年間大利侗民捐資修建石板古道的史實。
石板路不僅連接著過往和未來,也連接著一口古井。大利最具特色的是“悶墩”古井。侗語“悶墩”意為“寨中之井”,如果把大利比作母親,那么悶墩古井就是母親的乳房。此井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是寨中六眼古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口古井。古井由大青石條砌成,井口前邊有一對石鼓,便于放置水桶和抬水起肩。井口和水池周邊地面均以青石板鋪地,井水漲滿后流入井前的一個小池,便于村民洗菜,經(jīng)一次使用后,水流溢出流入大池,方便群眾洗衣洗物、蓄水防火,最后再排入公共溝渠。層疊的用水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大利侗民綜合利用水資源的智慧。
水井兩旁放著木質(zhì)的舀水瓢,外形沉靜而古樸。我迫不及待取一瓢水喝起來,井水甘冽清涼,沁人心脾,來時的燥熱和疲倦剎那間沒了蹤影,遂想起《紅樓夢》第九十一回寶玉的一句話:“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后來世人普遍引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態(tài)度。我由此想到愛情。如果愛情似井水般甘甜,似河流般綿延不絕,那么河流又以怎樣的方式出嫁?是誰把藏了千年的心里話說給石頭聽?那朵翻起的小浪花是不是愛的結晶?河流用一生守護石頭,石頭是否用身體銘記?
夜色已黑。我突然被一陣琵琶聲吸引。沒有大弦嘈嘈,也沒有小弦切切,有的只是絲絲入耳的悠揚。我循聲步入一個小院,琵琶聲越來越清晰,只見十幾個侗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放著腌魚、雞肉、糯米飯等特色餐食,每個人紅光滿面,洋溢著笑容??礃幼邮呛戎梁ㄌ帲谘莩獎窬聘柚d?!把娇┮娇┖佟娇┮娇┖佟瓪g迎遠方的朋友到來,粗茶淡飯來招待,兄弟姊妹莫要怪……”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讓人如癡如醉。席間的人們情不自禁舉杯相互敬酒。歌不停,酒不斷,好一幅歡聲笑語的場景。我雖聽不懂侗語,卻可推斷他們唱的內(nèi)容,這歌詞有對生活美好的祝愿,也有對親朋好友的真摯祝福。
在大利邂逅歌唱是我的幸運。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唱歌是增進感情、拉近彼此的紐帶。侗族大歌的優(yōu)美旋律和獨特韻味猶如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在歌聲中領略到古老文化的韻味,體味到人間真情。我閉上眼,久久地陶醉于他們獨特的音樂世界,不愿醒來。
為了聆聽侗族大歌,我連忙爬上鼓樓。此時的侗族村民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鼓樓內(nèi)燃起篝火,男女老少齊聚一堂。眼前除了震撼,更有陶醉和共鳴。侗族大歌和聲豐富多樣,復調(diào)式多聲部合唱獨具特色,令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感嘆。聆聽者無須懂得歌詞的具體含義,歌聲里總能傳達出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歌聲中,個體的生命被氣勢磅礴的音域涵蓋,讓聽者的情緒在音樂中起伏,感受到一種融入血液、經(jīng)久不息的力量。
豆染、追夢人,未來可期的春天
我從花橋上走過,被一件蠟染旗袍吸引。旗袍的主人叫楊秀梅。她熱心地把我?guī)У剿覔Q衣服,一路上,我們聊起染布的染料、衣服的款式。走進屋內(nèi),我看見一件色澤沉靜的傳統(tǒng)侗服掛在她的衣柜前。侗族人以黑白為美,最高級的侗布呈現(xiàn)出一種亮黑色,在陽光下又能泛出神秘的藍紫色光澤,那是一種自帶神秘的高級感。我放下手中的旗袍,拿起那件侗服在身上比畫起來。這是一件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云紋、花草紋。下身是短式百褶裙。
“你喜歡的話,拿去穿?!彼f。接著,她又把她的飾環(huán)簪、銀項圈、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遞給我。我很快被這種陌生的善意打動。不僅如此,她還自告奮勇說要帶我去逛寨子。她告訴我,侗家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裝飾。夏天的侗族服飾注重鮮艷的色彩搭配,彰顯生機勃勃的氣息。這時候她們通常穿色彩鮮艷的短衣、長裙或短裙,以薄款棉布或絲綢制成,輕盈透氣;男性穿對襟短衣、寬松褲子,便于散熱。到了冬天,她們的服飾則會變得厚重,女孩子穿長袖棉衣、棉裙;男性穿厚實的對襟棉衣、寬松棉褲,以抵御寒冷。
我們順著階梯來到楊正仙工作室。這間工作室位于大利鼓樓旁,木質(zhì)的墻面上面掛著幾件白衣。白衣上的八角紋樣引起了我的注意。楊秀梅說,八角紋樣寓意生命力頑強,代表侗族人繁衍生命,生生不息。蜘蛛紋樣用來紀念過世的祖先。村莊只要有人過世,在安葬前的一個晚上,后輩們就要去墳墓里把他的魂魄招回家,這樣一來,逢年過節(jié)逝去的先人才能和他們一起過年節(jié)。
楊秀梅話音剛落,氣質(zhì)優(yōu)雅、一身侗族裝束的楊正仙從屋外走進來。她熱情地與我打招呼。說起成為管理人的淵源,她說原本只是想留在寨子里陪伴孩子,聽說工作室招人,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來當學徒。學到一定程度后,老師給她們設計了一些枕套、毯子的樣子,她們就照著做。漸漸地,她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開始自己設計圖樣。后來訂單多了,她就號召村里會手藝的婦女一起加入。由于受教育水平較高,又是DOUSA 項目的“初代元老”,楊正仙很快被織女們推舉為合作社的管理人。她非常感激在美國獲得設計專業(yè)碩士學位的“80后”建筑師周貞徽和全球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周老師不僅教會她們豆染,還教會她們女性的生存方式,以及如何獲得尊嚴。慢慢地,侗家女子的使命不只有傳宗接代,更有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隨著織女隊伍日漸壯大,兩個基金會與大利村委會達成了合作,在最為神圣的薩壇與鼓樓邊改造建成“大利社區(qū)中心”。這個社區(qū)中心地基采用侗寨傳統(tǒng)的石壘墻技術,減少混凝土的使用;主體建筑融合了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和糧倉的形貌。第一層是儲藏間和染坊;第二層是織女們的工作室,也售賣創(chuàng)作的枕套、嬰兒毯、花袋、紙巾盒等各種生活用品;第三層為展廳,也是當?shù)匦∨笥训膱D書館。
說到豆染的工序,楊正仙娓娓道來:先將黃豆磨成粉,加上石灰后調(diào)成糊,上桐油之后刮在模板上,晾干后放到染缸里,取出再次晾干,最后把豆面糊刮掉,過程相當繁復。我看過蠟染的制作過程。在周貞徽的幫助下,楊正仙工作室用侗布制作出了抱枕、嬰兒被、環(huán)保袋……許多產(chǎn)品走進了北京上海的買手店,登上了國外設計網(wǎng)站,其中最貴的抱枕價值近2000元人民幣。
告別楊正仙,我來到工作室一樓。對面欄桿上掛著許多侗布,一條條沉靜的侗布仿佛村莊的秀發(fā),在不同的天氣泛著不同的光澤。楊秀梅說,侗族婦女制作的侗族亮布,一部分用于為家人做新衣服,另一部分會儲存起來,等到孩子婚嫁時使用。除了侗布,侗繡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楊秀梅從小耳濡目染,七歲時便開始跟奶奶學習,從紡紗、織布、染布到畫圖、剪紙、配線,從繡簡單的鞋墊、頭巾到復雜的背帶到服裝。除此之外,她還需要熟悉做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繡花等十余道工序。如此一針一線,日積月累,待她長大成人時,刺繡技藝已趨于成熟。我稱贊她是“手拿針線的藝術家”。她笑而不語。她最后嫁給了同村的后生,村中的花橋連接著她的娘家和婆家。
侗家人喜歡把自己民族的故事繡在衣裳上、穿在身上,從嬰兒出生后戴的帽子、身上掛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帶,到上衣的衣邊、衣叉,還有男人的綁腿及女人的鞋子、肚兜等等,都需要刺繡。楊秀梅告訴我,她奶奶年輕時有一雙鞋尖彎翹像兩艘獨木舟的繡鞋,珍貴異常。后來那雙鞋隨著奶奶的離世消失了。我在想,那彎翹的繡鞋也許就是侗族的遷徙史。我曾在書中看到,侗族先民從中原一帶撐船逆流而上,制作船型鞋子是為了紀念民族遷徙,讓后人謹記祖先千里跋涉的艱辛與苦難。
說起夢想,楊秀梅變得神采奕奕。她最初的夢想是在家鄉(xiāng)做一名旅游講解員。去年六月她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在一個職業(yè)學校做網(wǎng)絡直播旅游。她迫不及待去村委會報名。村里一共有20多人參加。很多人是為了每天50塊錢的補貼去的。楊秀梅不是。她是真正熱愛這份職業(yè)。那次為期五天的培訓,她學會了接待的注意事項,比如端茶遞水、講解細節(jié)。有一次,駐村干部饒文豪讓她去接待中央音樂學院的孫老師。剛開始她有點害羞,怕講不好,見孫老師為人和善,她立刻放松下來,為孫老師講解大利的歷史、文化、古井、楠木以及飲食文化,末了還給他唱侗族大歌。后來孫老師夸她像大利一樣,是山里的明珠。她心里甜滋滋的。
我問她,向往山外的世界嗎?她說她出去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不好受。在外面打工,無比想念家鄉(xiāng),于是決定回到這個自己從小奔跑的地方。
c92192f2b87611c7819847de902bdf0aa883b9c2af4b92427229d780a9aea439如今“村超”帶火了大利。村里的人都學會了擺攤賣燒烤,有的開飯店,有的開民宿。村里人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收入,還組建了擺渡車隊,重大節(jié)假日來臨時,村里就把游客的車全部停放在大門外,坐他們的車進入寨子,一來可以避免擁堵,二來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楊秀梅說,她的堂哥開車,嫂子做民宿,一年有了十多萬元的收入。手工藝品做得也不錯,每年有三四萬元的收入。她說她現(xiàn)在想自學新媒體,把家鄉(xiāng)的故事和侗族的文化說給更多人聽。她說得眉飛色舞,仿佛明天就能實現(xiàn)一般。只要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我真誠地祝福她。
現(xiàn)在的大利不光有侗衣侗繡豆染,還有學者教授和游客,各界人士穿梭其中。來自清華大學的年輕的駐村干部饒文豪就是眾多穿梭者中的一位。23歲的饒文豪是2022年8月選調(diào)到榕江縣投資促進局的。這個高學歷的小伙子選擇回農(nóng)村,令我心生敬佩。
饒文豪說,大利的未來不可估量。他現(xiàn)在做的是一些基礎工作,成立新媒體協(xié)會是基礎工作的第一步,他把30多個有創(chuàng)業(yè)想法的人組織起來,其中有民宿的老板、歌隊成員等等,大家共同探尋嘗試,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尋找鄉(xiāng)村振興出路。他希望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一起商討村寨發(fā)展。他堅信大利走旅游產(chǎn)業(yè)的路子是看得見、有希望的,未來的大利一定會爆發(fā)出磅礴的活力。饒文豪說起此話,聲音變得高亢起來。
令饒文豪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莫過于2023年初接待“法國青年團”。幾十名法國青年來到大利,村里人把自家最好的物品搬出來招待客人。當多聲部合唱的侗族大歌在鼓樓中響起,法國友人被深深震撼,他們情不自禁用法語唱起法國歌。這是跨越半個地球的深度聯(lián)結。大家載歌載舞,縱情歌唱,雖然彼此都聽不懂。我想這就是人類追求的極致浪漫吧?
走在濕漉漉的街道,黑暗中我與突然冒出來的人與狗擦肩而過。一切藏在未知里。好比我與他們不期而遇,與大利侗寨邂逅在這個春天。幾個小孩嬉鬧著穿過橘黃的燈光,泛著亮光的街巷便這樣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腦海。這一幕令我再次憶起我泛著光亮的童年。而大利,已經(jīng)不再是童年,這個春天,她正在接受一場成年的加冠禮。
(編輯 何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