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真正理解電影《第一爐香》的意旨,發(fā)掘其價值與意義,需將它放置于許鞍華的電影譜系中來考察,而不是簡單地與原著小說相比較來評判其得失。細讀這部電影并將其與許鞍華的其他作品相聯(lián)系,則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地域風情的呈現(xiàn)上,還是在欲望的表達中,抑或對上海的追憶和香港歷史的追溯里,香港才是這部電影敘事的真正重心所在。在許鞍華之前的作品中,她更多地通過關注草根人群的生活故事來深入香港的內在肌理;在《第一爐香》中,她則通過對戰(zhàn)前香港上流社會的多角度呈現(xiàn),豐富并拓展了其電影中香港的“香港性”及其中國認同。
關鍵詞:許鞍華;第一爐香;香港敘事
2021年10月,由張愛玲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改編的電影《第一爐香》上映。這是許鞍華導演繼《傾城之戀》(1984)《半生緣》(1997)之后,第三次將張愛玲的小說搬上熒幕。在許鞍華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張愛玲的文學作品是一個重要的啟動媒介。張愛玲對女性命運和香港的書寫,與許鞍華的思考和探索有諸多契合之處。然而,將張愛玲的小說改編為電影是有風險的。在諸多風險中,張愛玲對于氣氛的營造和女性微妙心理的描摹很難用影像語言呈現(xiàn),是大多數(shù)導演已知的困難和風險,而“張迷”的眾多以及張愛玲小說影響力的強大卻是一些導演未及重視的重大風險。
小說和電影分屬不同的藝術門類,前者的表意符號是文字,后者的表意符號乃影像。文字符號的抽象性使得小說信息密度較之電影低,更能激發(fā)讀者的共情和想象;而影像符號的具象性,更能給觀眾帶來真實感與代入感。因此,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必然會不同程度地“背叛”原著,也必然會改變受眾的感受與體驗。如果原著小說擁有眾多的擁躉者,改編后的電影對原著不可避免的“背叛”,勢必引起擁躉者的不滿。假如改編者對原作有自己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對之進行改寫,那么,不僅會有不滿,更會有非議和否定。電影《第一爐香》確乎遭遇了這樣的“必然”命運。影片甫一上映,便招來了觀眾和影評人近乎一邊倒的批評。觀眾的批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選角問題,觀眾認為馬思純飾演的葛薇龍和彭于晏飾演的喬琪喬,無論形象還是氣質,均與原著相差太大;二是情節(jié)問題,觀眾痛心電影將原著描刻幽暗人性的“清醒地墮落”改編為了俗套的“青春疼痛”和“愛而不得”。評論者周文萍更是直陳許鞍華的改編是失敗的。她指出:“影片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導演許鞍華。許鞍華電影與張愛玲小說的風格截然相反:一個擅長以寫實手法呈現(xiàn)香港普通民眾的市井生活,一個擅長以繁復意象描繪敗落世家的陰暗世界和幽微心理。兩個藝術世界差別過大,也就難以兼容?!盵1]
不管討論的是人物、情節(jié),還是風格,上述批評聲音的指向均與電影與原著不符有關。這種批評指向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包括部分研究者)評判改編電影的價值及其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在于它是否忠實于原著、是否傳神地“轉譯”了原著。這種評價標準顯然隱含著下述觀念:改編電影并不具有與原著同等的價值與地位,甚或不具有獨立的價值。改編電影的確是原著的衍生文本或者后文本,但這并意味著它不具有作為一個電影文本的獨立自足性?;蛟S,只有拋棄改編電影附屬地位的觀念,將改編電影與原著等同視之,才是我們理性評價前者的開始。張愛玲是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家,許鞍華也是一個成就卓著的電影導演,她們有各自的文學世界和電影譜系。人們對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的理解,并不單單來自于這一部短篇小說,而是攜帶者張愛玲的諸多作品、甚至張愛玲的家世生平等多方面的信息。要深入理解《第一爐香》的內涵與價值,也應將之放置于許鞍華的電影序列和電影敘事中來考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厘清這部電影的意旨及其意義。
一、異域風情的呈現(xiàn)
源于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許鞍華的電影有著明確、集中和豐富的地理空間指向,如香港地區(qū)、上海、哈爾濱、武漢、南京、倫敦、澳門地區(qū)等,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香港地區(qū)。關于許鞍華的香港敘事,賀桂梅有過這樣的闡釋:“就香港電影自身的歷史脈絡而言,許鞍華的獨特位置在于,她最早將香港地區(qū)的電影從胡金銓、張徹等的家國敘事明確轉移到香港的在地敘事,并將這一點發(fā)展成她個人藝術風格的主要特點。從1979年的《瘋劫》到晚近的《桃姐》《明月幾時有》,許鞍華可以說是最細膩也最集中地表現(xiàn)香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集中于女性書寫)的導演,‘香港性’由此表現(xiàn)為具體而日常的香港草根人群的生活敘事?!盵2]在許鞍華還沒有拍攝完成《第一爐香》之前,賀桂梅的這段闡釋應是全面和確當?shù)?。然而,在電影藝術和思想上不斷進取和探索的許鞍華,并沒有滿足于表現(xiàn)當下和歷史中“香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第一爐香》中,她開始將攝影機轉向了香港的另一個面向——戰(zhàn)前香港上流社會的生活情狀,從而豐富并拓展了她作品中香港的“香港性”。
關于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香港地區(qū),李毆梵有過十分精要的評價,他說:“張愛玲筆下的香港,充滿異國情調,《第一爐香》尤其如此,小說開頭所描寫的那半山里的白色豪宅……”[3]許鞍華之所以選擇改編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部小說不僅是關于香港的,而且是她之前的影片中沒有的香港——舊時充滿異國情調的上流社會的香港。因此,盡管她對原作的情節(jié)有所補充和改動,但關于那個充滿異域情調的、華洋雜處的香港,她不但忠實于原著,還在此基礎上做了充分的調查,力求用影像的方式將其逼真呈現(xiàn)。
在這部影片中,許鞍華用她鮮少使用的華麗的影像風格呈現(xiàn)了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香港上流社會的奢靡浮華與異域風情。影片主要通過姑媽居住的梁府和喬誠爵士家的洋樓等建筑空間,以及梁府的牌局、晚宴、舞會以及模仿英國人舉辦的園會等社交場景,復現(xiàn)了1930年代末期香港上流社會華洋雜處、亦中亦西的具體形態(tài):這里既有穿中式旗袍的姨太太、三宮六嬪的老爺,也有著西式禮服的小姐、披洋裝的公子;既有英國軍官、印度女人、唱詩班的少年、天主教的尼姑,也拖著長長的辮子、穿著短襖的侍女;更有交際舞、雞尾酒、麻將、鋼琴、英國流行歌曲等中西雜糅的各種生活場景……影片著重突出了上述空間、人物與場景中滲透的異域風情。葛薇龍剛進梁府時,被姑媽要求的技能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會用鋼琴彈幾首流行的英國曲子,另一個是會打網(wǎng)球。這些都是在模仿乃至習得英國的生活方式。姑媽還不無驕傲地向葛薇龍炫耀和強調:“我們香港行的是英國規(guī)矩”。此外,姑媽曾經(jīng)的情人喬誠爵士靠巴結英國人弄了個爵士頭銜,并以此作為他上流社會的重要資本,而他的女兒吉婕千方百計為自己攢嫁妝錢,是因為英國的古堡里嫁不出去的都是沒有嫁妝的姑娘。影片中人物的這些表現(xiàn)幾乎完美呼應了張愛玲對戰(zhàn)前香港殖民地色彩的觀察:“香港社會處處模仿英國習慣,然而總喜歡畫蛇添足,弄得全失本來面目?!盵4]
李毆梵先生雖然對許鞍華的《第一爐香》并不十分滿意,但關于該片對香港的異國情調的表現(xiàn),卻不乏肯定:“其實張愛玲早就把香港定了位,它不僅是一個遭受過殖民統(tǒng)治的地方,而且更是一個exotic風味十足的島嶼(hybird island)。因此我覺得許鞍華最近導演的《第一爐香》的最大貢獻,就是(正如心村在第七章所說)把這種exotic美學,隨著女主角葛薇龍入場也帶了進來……”[5]事實上,許鞍華對戰(zhàn)前香港的表現(xiàn)并沒有止于“遭受過殖民統(tǒng)治”和“exotic”風味。一方面,她對上流社會對英國殖民者的迎合、追隨和模仿并沒有張愛玲那樣的辛辣嘲諷,而是秉承她一貫的不做簡單評判的寫實原則給予客觀呈現(xiàn),另一方面,她還通過上述呈現(xiàn)探究和揭示了殖民統(tǒng)治對于香港及部分香港人的深層影響——“喪母”與“無根”。后者主要體現(xiàn)在喬琪喬這一人物的塑造上。張愛玲小說中的喬琪喬只作為一個情欲的對象而存在,作者并沒有將他的具體生活、心理動機、家庭環(huán)境落至實處,他雖然是個性鮮明的具體人物,卻又仿佛一個無法固化的幻影。而在影片中,他的家庭居住空間、居住空間中母親留下的圣母像、梳子,他養(yǎng)了三年的藏在箱子中的蛇等場景和物件,以及父親對他的鄙夷不滿,他在母親墓前的徘徊等情節(jié),都使這個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的行為有了可感可知的內在邏輯。影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作為一個富家子弟在家庭中的尷尬處境——失去了母親,又得不到父親的關注和認可,不僅沒有地位、沒有金錢、沒有愛,更沒有存在感和未來。喬琪喬這種“失母”“失父”又“失寵”的處境,無疑是彼時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后處境的某種隱喻。
二、物欲和情欲的表達
綜觀許鞍華的作品,其人物面對的往往是一些具體的人生困境,比如《客途秋恨》中女兒曉恩與母親之間關系的緊張,《女人四十》中公司會計阿娥一家如何照料和對待患了阿茲海默癥的公公,《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單身老人梁歡如何面對失去女兒后的獨居生活,等等。這些人生困境的解決,有時需要的是空間的轉換,有時需要的是選擇與放棄,有時則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雖然許鞍華的悲憫與溫情,使得這些具體的現(xiàn)實困境最終總能得到妥善解決,但這些影片中人物的困境與欲望并無密切的關聯(lián),換言之,許鞍華在她的大多數(shù)影片中并不直接表現(xiàn)欲望這一主題。不過,在《第一爐香》中,當許鞍華將鏡頭投向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的香港,選取一個在姑母的影響和操控下為了愛情開始賣身的女孩的故事,她就不但實踐了 “不要老是很安全。沒有什么不能拍,什么故事都可以”[6]292的開放心態(tài),也開始向著她一向不敢處理的“欲望”主題挺進。
《第一爐香》中的欲望首先表現(xiàn)為物質欲望。影片中的姑媽是一個徹底的物質主義者。她為了走出已經(jīng)敗落的家庭、實現(xiàn)階級的躍升,不惜背負罵名與家人鬧翻,嫁給了香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富商梁季騰做姨太太。來到梁府的中學生葛薇龍和大學生盧兆麟,或者因為所謂愛情,或者因為虛榮和前途,同樣深陷物欲的泥沼之中。葛薇龍到梁府求助姑媽本是為了把書念完,然而面對一柜子的華麗衣服、面對洋房中的歌舞升平和紙醉金迷,她也很難保持初心去過一種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的生活。盡管她也掙扎過,努力與寄生和放縱的姑媽劃清界限,卻逃不出物質享樂的誘惑,結果不過是成為了另一個姑媽,用寄生和賣身得來的錢維系和喬琪喬的婚姻。盧兆麟則因為葛薇龍的緣故,和梁府有了交集。初次來到梁府,他忍不住對葛薇龍感嘆:“你姑媽真有錢!”坐了姑媽的汽車、參加了梁府的園會、見識了梁府的闊氣和奢華之后,他便自愿上了姑媽的勾,成為了她的“小情夫”。與姑媽發(fā)生關系之后,為了在同學面前擺闊,他便到梁府找姑媽借汽車開。如果說面對物質欲望,葛薇龍還有抵抗和掙扎,盧兆麟則是直接的擁抱和追求,他用可能的清白愛情、年輕的身體和自己的靈魂,換得了物質享受、面子以及到加拿大讀醫(yī)學博士學位的美好前程。在上述情節(jié)的推進中,透過一幀幀華麗的畫面,以及畫面中的洋樓、室內陳設、汽車、人物服飾等奢華物質,戰(zhàn)前香港浮華、奢靡的一面被影片細致呈現(xiàn)。這是舊日香港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一面,是普通民眾日?,嵭己推D難之外的另一面。
上流階層的物欲享樂是影片欲望表達的應有之義,然而,與物質欲望相伴隨的“情欲”才是許鞍華在這部影片中的著力之處。影片主要通過年長色衰的姑媽的獵艷經(jīng)驗和年輕的葛薇龍的愛情經(jīng)歷來表現(xiàn)上流社會中女性的“情欲”。姑媽用給人做姨太太的代價換到了豐厚的遺產(chǎn),卻墮入了情感的匱乏與精神的空虛之中。為了補償曾經(jīng)為物質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也為了排解精神的空虛、填補情感的匱乏,她過著交際花的生活,擁有眾多的情人,甚至會用金錢獵取青年男子。葛薇龍一開始對大學生盧兆麟產(chǎn)生了情愫,在盧兆麟拜倒于姑媽的石榴裙下之際,她遇到了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喬琪喬,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然而,寄生又濫情的喬琪喬不可能給予她正常、穩(wěn)定的家庭。為了得到喬琪喬并獲取他的心,葛薇龍用做情婦賺取錢物供養(yǎng)喬琪喬的代價,換取了婚姻。雖然姑媽和葛薇龍的經(jīng)歷不同、需求不同,面對情欲的態(tài)度也不同,但最終卻殊途同歸——用賣身的錢來換取情欲的滿足。在這部影片中,許鞍華用大量鏡頭來表現(xiàn)女性的欲望:喬琪喬月夜?jié)撊敫疝饼埖姆块g,葛薇龍從一開始對身體欲望的逃避、抗拒、猶疑,到最后的主動;姑媽在臥室中對盧兆麟赤裸裸的挑逗和誘惑等等,許鞍華都用鏡頭做了細致描繪。不過,女性導演的鏡頭里,是男性的身體和女性的欲望,而不是相反。在這一點上,許鞍華顯然比張愛玲更加女性主義。
透過凝視人物的情欲和物欲,許鞍華展現(xiàn)了舊時香港上流社會的腐華、空虛,但她并沒有對此進行簡單的道德批判。在接受采訪時談及《第一爐香》的主題,許鞍華這樣表達:“對我來講肯定不是一個道德領悟。里面有很好的畫面和顏色,本身有點像一幅畫,那個畫是好多好多顏色的觀感,可能它說的是相對真理,那個真理好多人不能接受,就是說這個人會不會為了愛情賣身?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有人說他們傻,或者說他們偉大,附加了好多標簽,張愛玲沒有?!盵7]張愛玲對于人生及自己筆下的人物的態(tài)度則是:“把人生的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惡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我寫到的那些人,他們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原諒,有時候還有喜愛,就因為他們存在,他們是真的?!盵8]可見,在一點上,許鞍華是深刻認同張愛玲的。在《第一爐香》中,許鞍華對姑媽、葛薇龍、喬琪喬,甚至司徒協(xié)、喬誠爵士等,都有哀矜和悲憫。她既表現(xiàn)了姑媽一直在努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也表現(xiàn)了她午夜夢醒之時對往昔和未來那難以名狀的茫茫然。她還描繪了葛薇龍和喬琪喬新婚蜜月之時,司徒協(xié)、喬誠爵士一眾人等在行進的風雨飄搖的船上失去了往日的從容和掌控感的景況;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就如那只風浪中的小船,飄飄搖搖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張愛玲對筆下人物的同情是因為這些人是現(xiàn)實中的真實存在,許鞍華對姑媽、葛薇龍、司徒協(xié)等人的悲憫則一方面源于她對復雜人性的認知,另一方面與她回望歷史的視野有關。她從當下回溯香港戰(zhàn)前的這段歷史時,洞悉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知曉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和破壞,對這些人物的哀矜和悲憫隨之產(chǎn)生。
三、上海與歷史的鏡像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許鞍華《第一爐香》的主角是葛薇龍、姑媽和喬琪喬,但從整部影片及其意旨來看,香港尤其是1930年代的香港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這一時期的香港不僅是影片表現(xiàn)的重心,而且具有重要的“鏡像”意義。
首先,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是彼時上海的“鏡像”,或者說,它們互為鏡像。影片中有關上海的鏡頭并不多,但它一直作為敘事的背景和香港的參照而存在。故事的主角姑媽和葛薇龍都是上海人,就連司徒協(xié)這個汕頭商人也與上海有各種業(yè)務往來。更為重要的是,在葛薇龍香港經(jīng)歷中的決定性時刻,上海對于她的意義就會被突出顯現(xiàn)。葛薇龍在喬琪喬家里看到其母親的遺物,因為自己的離家境遇,便與失母的喬琪喬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共鳴,這是葛薇龍愛上喬琪喬的重要基礎。此時的葛薇龍想起的是自己上海的家,她對喬琪喬說:“我上海的家,不能跟你們這里比,就是個三層樓的弄堂房子,墻上掛著美女月份牌,娘用原子筆在墻上寫著電話號碼,有薦頭行的,豆?jié){店的,舅媽的,三阿姨的……”在葛薇龍的人生經(jīng)驗中,上海代表的是日常、穩(wěn)定和溫情,那里有相熟物件、血緣親情和有現(xiàn)世安穩(wěn)。而香港之于葛薇龍的意義則完全不同,它既意味著誘惑和危險,更是挫敗和墮落之地。遭遇喬琪喬的濫情和傷害之后,葛薇龍決定回上海,她說:“不管怎么樣,我都不能再見到香港了?!焓窃趹土P我,我根本就不應該來香港?!贝藭r的香港對于她來說,是傷害和挫敗。新婚蜜月之時,喬琪喬在游船上問她:“你喜歡上海還是香港?”葛薇龍回答:“香港風景自然是好,如果我會游泳,我會更喜歡香港?!庇斡九c網(wǎng)球一樣,是彼時香港上流社會的休閑運動項目。葛薇龍的回答一方面顯露出她對這種生活方式的隔膜,同時也意味著她對這種生活的向往??涩F(xiàn)實馬上給了她一個痛擊,喬琪喬非但沒有兌現(xiàn)教他游泳的承諾,反而在清晨的海邊與一名摩登女子在水中偷情。此時的香港對于葛薇龍來說,是無法把握、倍受傷害、不斷淪落的淵藪。陪司徒協(xié)到上海之前,葛薇龍向姑媽表明到了上海也不會回家看父母。姑媽則感嘆:“上海,多少年沒回去了,都不知變成什么樣子了?”回到上海之后,在充滿異域情調和殖民地氣息的高級酒店里,葛薇龍無時無刻不在恍惚,自己走的人生路徑與姑媽并無二致:同樣地無法回到舊日家庭,同樣地出賣青春換取金錢、再用金錢換取情欲的滿足。當葛薇龍恍然間仿佛與姑媽對視或擦肩而過之時,她的人生便與姑媽的人生疊加重合。此時的香港與上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鏡像。
其次,影片中呈現(xiàn)的香港是真實歷史中20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的鏡像。電影開頭,畫面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的一盤燃著的卷香,然后才是一爐燃著的沉香屑。影片最后,鏡頭從葛薇龍和喬琪喬在茫茫黑夜中開車行駛的香港街頭,緩緩向上搖,定格在店招林立的街道上方,畫面轉為黑白。這些鏡頭和畫面,都在明示這是從當代回望過去的故事,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追溯和復現(xiàn)。2014年,在一次座談會上許鞍華有過這樣的表達:“我想多拍一些關于香港的電影,尤其是關于香港歷史的,由打仗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都有很多如果不拍就沒有了的歷史。現(xiàn)在我比較多思考這類題材,會比較有意識去呈現(xiàn)這些東西?!盵6]278《明月幾時有》(2017年)《第一爐香》(2021年)等即是許鞍華香港歷史敘事的自覺實踐?!睹髟聨讜r有》呈現(xiàn)的是抗戰(zhàn)時期的香港,講述了普通香港民眾令人感佩的抗戰(zhàn)故事;《第一爐香》呈現(xiàn)的是則戰(zhàn)前的香港,表現(xiàn)了上流社會的奢靡、浮華與殖民地色彩。許鞍華在這樣的電影實踐中追溯香港的歷史,不斷拓展并呈現(xiàn)香港的“香港性”,進而將其與內地的大歷史敘事并置,理解其共通之處。在許鞍華的電影世界中,對身份認同和國族認同的探尋和表達一直是其電影敘事或隱或顯的重要動機。這種探尋和表達源于香港的獨特歷史,這部電影即是對香港獨特歷史的段落性追溯與呈現(xiàn)。在此意義上,《第一爐香》中呈現(xiàn)的香港乃1930年代香港的歷史鏡像。
將《第一爐香》放置于許鞍華的電影世界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盡管在對香港地域情調的表現(xiàn)上、在對人物的哀矜與悲憫上,許鞍華與張愛玲并無不同,但是《第一爐香》依然是是許鞍華的《第一爐香》。在這部影片中,許鞍華直面女性的欲望,使其電影表現(xiàn)主題得以拓展;同時影片追溯香港的歷史,復現(xiàn)了1930年代香港上流社會的浮世繪,拓展了許鞍華電影中的“香港性”。此外,在用電影語言體現(xiàn)電影的“文學性”上,許鞍華也做了許多嘗試,如音畫不同步的用心設置、人物視點的巧妙運用,等等。因此,不管是在許鞍華的電影譜系中,還是在香港乃至中國的電影史上,《第一爐香》都將有它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周文萍.寫實的導演拍不好寫意的張愛玲小說[N].中國電影報,2021-11-10.
[2]賀桂梅.許鞍華電影的香港敘事與中國認同[J].南方文壇,2019(4):50-53.
[3]李歐梵.不必然的對等——文學改編電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195.
[4]張愛玲.張愛玲文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68.
[5]李歐梵.小序——黃心村筆下的張愛玲[C]//黃心村.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xiāng)和世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2.
[6]鄺保威.許鞍華說許鞍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7]張愛玲.張愛玲文萃·散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225.
[8]趙麗.專訪第一爐香導演許鞍華:每個人的觀感不一樣,我不想附加標簽[N].中國電影報,2021-10-07.
作者簡介:井延鳳,博士,河南工程學院人文政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