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的東風鎮(zhèn)古日乃嘎查,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在蒙古語中,“古日乃”是“水草之地”,“嘎查”是“村”。在這里,有一位名叫圖布巴圖的蒙古族老人,被稱為“治沙愚公”。如今,72歲的他多了一個新身份——編號0001的公益守護人。
近日,《方圓》記者跟隨額濟納旗檢察院檢察官前往古日乃嘎查走訪。從旗里出發(fā),在荒漠里行駛了兩個小時,終于到達230公里外的圖布巴圖家中。這里天氣變幻莫測,前一刻還晴空萬里,下一刻就可能是沙塵暴,狂風席卷著沙石,瞬間吞沒村莊和道路。
與風沙纏斗,就是圖布巴圖傾注一生心血的事。2002年,目睹了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他在退休后,決定與妻子陶生查干留在老家,并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長的圍欄,開始種起了灌木——梭梭。
啥是梭梭?如果在支付寶螞蟻森林積攢過能量種樹,你對它一定不會陌生。梭梭的根扎得很深,能夠防風固沙,被稱為“沙漠衛(wèi)士”。20多年來,圖布巴圖堅持用一把鍬、一擔水,種下4000余畝梭梭,在無垠荒漠里立起一道綠色的屏障。
在古日乃,春天是最適合梭梭栽種的日子。太早氣溫太低,幼苗無法成活。太遲幼苗則會發(fā)芽,不再適合栽種。入春后,圖布巴圖夫妻倆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梭梭林,種下盡可能多的梭梭苗。到了夏天,沙漠高溫缺水,時常風沙肆虐,梭梭迎來最艱難的時候。因此,澆水是它成活的關鍵。
《方圓》記者跟著圖布巴圖給梭梭澆水,盡管已是下午5點,但烈日依然當空;只在高溫夕陽下站了幾十分鐘,便覺頭暈眼花——這只是澆水的“一小步”。首先,圖布巴圖需要把井水灌滿十幾個5升的塑料桶,然后將它們挨個搬上平板車,再開車進入荒漠深處。每拎一桶水,相當于手提10斤重物走上數(shù)百米,而澆灌十株梭梭,無異于一次數(shù)公里的負重耐力競走。
“一棵苗一定要澆足4桶水,這樣成活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圖布巴圖告訴《方圓》記者,從開始的毛驢拉運塑料水桶,到后來改用摩托車拉運,他已經(jīng)騎壞了近20輛摩托車。
陶生查干身體不好,就在一旁歪歪斜斜地幫忙遞工具。兩位老人就這么在無垠的荒漠里互相攙扶著,向更遠的梭梭走去。在梭梭林里,有兩棵胡楊一高一矮,并肩而立,圖布巴圖給它們取名為“夫妻樹”,“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種樹”就是夫妻倆的真實寫照。圖布巴圖的幾個子女幾次想要把他接回旗里,他卻說:“再難也要留下來,因為人退沙進,只要人不退,退的就是沙子!”
圖布巴圖的故事深深打動了額濟納旗檢察院的干警們。“夏天正是梭梭需要澆第二道水的時候,我們決定給圖叔幫忙?!鳖~濟納旗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華說,今年7月,他和18名檢察院志愿者凌晨就出發(fā)去古日乃嘎查,然后按照“一棵苗、4桶水”的標準認真澆灌。
“這次澆水,讓我們重新學習了‘愚公精神’,并借此機會將圖布巴圖聘為‘胡楊公益’品牌0001號公益守護人,成立‘胡楊公益守護站’?!睆堒娙A說。近年來,額濟納旗檢察院傳承學習“愚公精神”,并圍繞“一院一品牌”的工作要求,以“發(fā)揮檢察職能,守護綠水青山”為創(chuàng)建思路,圍繞“政治主線,為民情懷、精品意識、工匠精神”四個硬核來打造公益訴訟檢察新品牌——“胡楊公益”。
“每多活一棵梭梭,荒灘就多一分希望?!眻D布巴圖告訴《方圓》記者,他很榮幸能成為0001號公益守護人,希望能和檢察院一起守護好每一株梭梭樹,為額濟納荒漠化防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們也將認真履行‘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的檢察職責,為筑牢北疆生態(tài)屏障貢獻檢察智慧和力量?!睆堒娙A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