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來,嘉興老家的門前屋后,到處飄散著桑葉的清香。春蠶細吐生命的精華,延續(xù)著嘉興絲綢的發(fā)展。
絲綢雖然輕薄,卻傳承著厚重的文化,一絲一縷總關(guān)情。
兒時,秋分過后,天氣開始轉(zhuǎn)涼,奶奶便會邀請鄰家奶奶們來幫忙,為家人準備蠶絲被。我總是喜歡搬個小椅子坐在旁邊,睜大了眼睛看她們制作。竹架上掛著一串串手工拉好的綿兜,白若凝脂,輕若浮云。奶奶取下綿兜,與鄰家奶奶們一起在長桌上拉起絲綿。白白的絲綿,一層又一層,均勻地疊加起來??粗z綿層層變厚,我總會禁不住誘惑,自以為是地幫著忙兒。盡管有時我會笨拙地將蠶絲扯亂,但奶奶們還一個勁兒地夸贊:“好厲害,這么小就能幫忙啦!”樸素的言語中溢滿了包容。在奶奶們左翻右扯下,拉好的絲綿竟然巧妙地滑入了被套里。祖輩們親手縫制的蠶絲被,溫暖而舒適,有了它,再冷的寒冬都無所畏懼!
如今,絲綢文化的發(fā)展孕育出了新的奇跡。一天,我和家人有幸來到桐鄉(xiāng)市的一家紡織公司,目睹了新科技下的絲綢樣態(tài)。
“哇,有黃色的蠶繭呢!”見慣了白色蠶繭的我,忍不住駐足觀賞,想要琢磨透其中的奧秘。只見一個個胖乎乎的蠶繭在織工們熟練的操作下,“爭先恐后”地涌入了制綿機器??椆ぷ笫忠环?,右手一撈,蠶蛹不斷與絲綿脫離,不一會兒,神奇的機器竟“吐”出一張大絲綿,我忍不住驚嘆:“這速度真沒說的,一定能將溫暖傳送給更多的人!”
蠶絲變化萬千,溫暖的蠶絲被、柔軟的絲綢衣、涼爽的蠶絲席、輕薄的蠶絲面膜……越來越多的絲織品,訴說著嘉興絲綢的悠久故事。
看著展廳里的一件件絲織品,我不禁又想起了奶奶:老一輩人靈巧的雙手翻弄著絲綿,延續(xù)著絲綢的溫情。而今,新科技的有力創(chuàng)造,豐富了絲綢底蘊,更是傳承了中國文化!
(指導(dǎo)教師:蔡妙娟)
絲綢之路
嘉興有著“絲綢之府”“中國綢都”之稱,絲綢資源極為豐富,絲綢歷史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歷史,其中包括栽桑、養(yǎng)蠶、繅絲、剝絲綿以及絲織機具、織物設(shè)計和織造。嘉興是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傳承社區(qū)和保護責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