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曾經(jīng)每隔一二年都有新作問世,但自從20世紀90年代后,他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寫過一部大作。那么,他是江郎才盡,還是另有隱情呢?
馮驥才是天津人,20世紀90年代,天津開始了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但隨著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很多文化遺產(chǎn)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甚至永久性的消失。
馮驥才對此憂心如焚,因為天津城內(nèi)很多地方都有歷史故事,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所以他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能夠保護城市內(nèi)相關文化遺產(chǎn)。但當時政府只注重經(jīng)濟建設,甚至有人笑他:“放著小說不寫,凈整這些沒用的?!?/p>
在無可奈何之下,馮驥才只能通過拍攝、撿拾相關標志、繪圖和記錄等方式,給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chǎn)“存檔”。
可是,天津太大,這些文化遺產(chǎn)又涉及各類專業(yè)知識,馮驥才只好自費請一些建筑師、歷史學家、人類學家來幫忙。有人勸他說:“現(xiàn)在全國各個城鄉(xiāng)都在搞建設,即使你能把天津的‘檔案’保留下來,也只是一隅之地,其他地方還不是被毀掉了?!?/p>
這句話倒提醒了馮驥才,他在把天津的每一個角落進行拉網(wǎng)式的考察、拍攝和記錄之后,又組建了一支考察隊,去了各大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對正在或即將拆建的古跡進行繪圖、拍攝、文字記錄,做最大程度的“存檔”。當然,他j+S9tTKd+3G8nZ0KtcnylhFzP2OnI4VV6Wb7fla+8go=們也會向有關部門提出各種規(guī)避有損古跡的意見或建議。
在馮驥才的影響下,幾乎每到一座城市都有一些有識之士志愿參加文物保護工作。這些志愿者沒有工資,沒有補貼,還時常餓著肚子,但他們都以自己能挽救文化遺產(chǎn)為榮,從不叫苦叫累,甘愿付出。
馮驥才被深深感動了,為了改善這些志愿者的生活,他幾乎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最后又拍賣了30余幅畫作,獲得了百萬余元人民幣。這些錢不僅解決了考察隊員的生活問題,還使他成立了一個民間文化基金會,以喚起公眾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
在這種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下,馮驥才用了20多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地,寫了無數(shù)的文化檔案和普查提綱,搶救及重點保護了5 000多個古村落和文化遺產(chǎn),讓越來越多的人熱愛和保護我們的文化。
如今,這一大批被搶救出來的圖文、音像資料已經(jīng)被整理和出版,這無疑對國家而言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2018年,馮驥才獲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24年,經(jīng)教育部批準,天津大學立項建設馮驥才博物館。
有記者問馮驥才:“您暫別自己摯愛的文學,而走了二十多年的‘偏道’,值得嗎?”他笑著回答說:“放下手中的筆,對我個人來說確實犧牲大了一點,但我想回饋給社會的,應該是比小說意義更重大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