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傣族女子三人舞《葉影》為例,闡述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意境之美這一藝術追求?!度~影》通過細膩的舞蹈動作、精妙的編排和獨特的藝術表達,展現(xiàn)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在舞蹈中,舞者以傣族舞蹈特有的姿態(tài)和韻律,仿佛化身為自然中的葉影,靈動而富有詩意;其動作設計既體現(xiàn)了傣族舞蹈的傳統(tǒng)魅力,又融入了創(chuàng)新元素,增強了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xiàn)力;舞臺布景、燈光等元素的配合,進一步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度~影》讓觀眾感受到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在追求意境之美方面的巨大潛力,為民族民間舞蹈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注重意境營造,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關 鍵 詞] 民族民間舞;舞蹈創(chuàng)作;傣族舞蹈;三人舞;《葉影》
一、意境之美在民族民間舞中的體現(xiàn)
(一)意境的概念與內涵
“意境”作為一個美學范疇,大約形成于唐代。近代以來,很多人將“情”與“景”相互交融,從而感受到一種“意象”。在中國的美學中,強調“虛實結合”“天人合一”,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愉悅、享受的精神境界。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它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描繪,更包含了藝術家或觀者的主觀感受和聯(lián)想。意境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意境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其二,意境具有超越現(xiàn)實的特質;其三,意境還強調內在與外在的和諧與統(tǒng)一;其四,意境具有個性化和主觀性。
總的來說,意境能使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感受到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同時,意境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才華的體現(xiàn),他們巧妙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法,營造出獨特而美妙的意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二)民族民間舞中意境的特點
民族民間舞蹈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俗和審美觀念,其通過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在當下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中,所營造出的意境主要有以下特點。
1.濃郁的民族特色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和審美觀念,這些因素會體現(xiàn)在民族民間舞的意境中,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楊麗萍創(chuàng)作的大型原生態(tài)歌舞集《云南映象》,舞臺上的演員身著鮮艷的民族服飾,翩翩起舞,營造出既神秘古老又多姿多彩的舞臺意境,仿佛將觀眾帶入了云南的神秘世界,進而感受到濃濃的云南特色。
2.樸實的生活氣息
民族民間舞往往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民族的生產(chǎn)、勞動、社交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意境中常常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例如,云南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主要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裨匝怼⑹崭?、織布等勞動場面,它用純樸的肢體語言,形象生動地把一年四季的生產(chǎn)生活表現(xiàn)出來,營造出了濃濃的生活意境。
3.豐富的情感表達
民族民間舞通過舞蹈動作、音樂、服裝等元素,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如喜悅、悲傷、熱愛等,能使觀眾感受到舞蹈所表達的情感內涵與情感意境。例如,舞劇《天路》中的雙人舞《情愫》營造出的情感境界,讓觀眾感受到了愛的美好與脆弱,也讓觀眾領略到了舞蹈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意境之美對舞蹈作品的影響
意境之美為民族民間舞蹈作品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它如同畫卷中的詩意,使舞蹈不僅僅是肢體的動作,更成為情感與精神的表達。
首先,意境之美賦予舞蹈作品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通過舞蹈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和情境,觀眾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舞蹈所傳遞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內容,并與之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振,這種情感的傳遞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意境之美展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與底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而意境之美正是體現(xiàn)這些特色的重要方式。舞蹈作品中所營造的民族風情不僅能讓觀眾領略到不同民族的風情與魅力,更能增進人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再次,意境之美為舞蹈作品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它能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讓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同時,能夠自行在腦海中構造出更豐富的畫面和情節(jié),從而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意境之美還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一個具有意境之美的舞蹈作品,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作。它融合了舞者的情感、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卓越的藝術品質。
總而言之,意境之美使民族民間舞蹈作品更加生動、富有內涵,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和藝術表達的重要載體。“意境之美”的構造讓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觀看,更是沉浸在一種美妙的藝術體驗之中。
三、作品《葉影》中的意境分析
(一)創(chuàng)作背景與主題
傣族女子三人舞《葉影》是基于優(yōu)秀傳統(tǒng)傣族文化,挖掘傣族舞蹈蘊含的時代價值。編導以傣族芭蕉葉舞蹈為根基進行創(chuàng)新編排,表現(xiàn)了三位傣家少女在芭蕉葉下閑坐乘涼、游玩嬉戲等主題,并營造出傣族雨林蟬鳴鳥叫、雨打芭蕉的意境之美,讓觀眾仿佛身臨雨林之中。
(二)《葉影》的意境創(chuàng)作手法
傣族女子三人舞《葉影》不同于傳統(tǒng)的傣族舞蹈作品,該作品以傣族獨特的“芭蕉葉”為中心,從舞臺布景、舞蹈動作、道具靈活多用等方面營造出獨特的傣族雨林之景,從而讓觀眾感受到傣族舞蹈所呈現(xiàn)的意境之美。
1.生動的雨林場景
作品《葉影》在舞臺布景上,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棵傣族芭蕉樹,三位演員化身為三片芭蕉葉“長”在樹上,她們享受地吸吮露水、陽光。音樂淡淡響起,清脆的蟬鳴鳥叫、大自然的流水聲漸漸縈繞耳環(huán),三片芭蕉葉慢慢延展而出,又害羞地藏起來,時而上下晃動,時而被雨水拍得滴答響。作品開頭將傣族雨林的景象呈現(xiàn)于舞臺上,讓觀眾感受到傣族雨林的意境之美。隨著音樂旋律的轉換,三片芭蕉葉又變回三位水一般的傣家少女,她們羞怯地探出頭,向雨林深處望去,她們歡快地嬉戲,舞步柔美輕盈,典型的三道彎將她們婀娜多姿的舞姿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手上的芭蕉葉跟隨少女的舞姿晃動,營造出一幅少女與芭蕉葉翩翩起舞的意境之美。
2.豐富的舞蹈語匯
在《葉影》中,編導將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傣族舞蹈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動作更具創(chuàng)新性。在動作編排中,三人動作相互交流,時而兩兩對視,時而三人一起擺動,將三位少女在雨林中悠然散步、欣賞雨景、擺弄芭蕉葉等動作藝術化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編導將演員在“少女”與“芭蕉葉”之間靈活變換,可以是一位少女與兩片芭蕉葉的嬉戲:少女踩著悠然的步伐從芭蕉樹下走出,腳底下“快起慢落”的步伐、輕微擺動的胯與手持芭蕉葉下弧線的扭動,將少女端莊優(yōu)雅、美麗動人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鮮明;還可以是兩位少女在芭蕉葉下的玩耍。編導在兩位少女的動作處理上加入了現(xiàn)代元素。例如,兩位少女悠然地在雨林里漫步時,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傣族舞蹈“下沉擺胯”的韻律,而是加快了步伐,將動作的表演重點放在演員的情感傳達上,著重刻畫出少女激情澎湃地在雨林中漫步之景,使觀眾感受到具有時代感的肢體語言之美。
3.層層遞進的舞蹈結構
《葉影》的舞蹈結構主要分為四個段落,層層遞進。
在作品的開頭呈現(xiàn)出雨打芭蕉、蟬鳴鳥叫的傣族雨林意境。在這里宛如一座生機盎然的綠色城堡,庇護著無數(shù)珍稀的生命,走進去仿佛置身于一個神秘而又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
在作品的第二個結構中,編導著重于表現(xiàn)三位少女在雨林中游玩嬉戲的景象。在茂密的傣族雨林中,透過翠綠的芭蕉葉,三位少女宛如林中的精靈,在芭蕉樹下盡情地玩耍。她們的笑聲如銀鈴般清脆,回蕩在雨林的每一個角落,構成了一幅充滿活力和歡樂的畫面,她們的純真與快樂,讓觀眾感受到了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意境之美。
在作品的第三個結構中,編導著重靈活運用道具芭蕉葉,呈現(xiàn)不一樣的意境之美:三位少女左手持芭蕉葉,一片片轉動飄落,形成芭蕉扇形狀,右手則上舉慢慢打開成傣族手型,隨著音樂的響起,仿佛看到雨林中的萬物開始生長。隨后,一位少女靈活運用三片芭蕉葉,與其他兩位少女嬉戲。她時而用三片芭蕉葉去揮灑“地面上的水”,時而將芭蕉葉當成頭飾圍裹在自己的頭頂,時而將芭蕉葉幻變成秋千……隨之,三位少女開始一起擺弄芭蕉葉,她們將其當成雨傘來遮雨,又將其擺弄成綿延不斷的柳條,還將其當作美麗的裹裙……編導通過對三位少女不同角色和芭蕉葉的多變,將少女“古靈精怪”“頑皮灑脫”的性格展現(xiàn)出來,營造出一幅極富生機與活力的景象。
“取之于樹,還之于樹”是編導在最后一個段落的主題,三位傣族少女將芭蕉葉高舉,搭成一把長傘,她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回芭蕉樹下,將芭蕉葉插到芭蕉樹上,深情地抬頭仰望整片雨林,心中充滿濃濃的熱愛之情。編導在最后的意境構造中,向觀眾展現(xiàn)了參天大樹聳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其中芭蕉葉的影子搖搖晃晃,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給觀眾呈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傣族雨林意境。
4.多元的舞蹈調度
舞蹈調度是構成舞蹈藝術表現(xiàn)手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為了展現(xiàn)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造型手段?!度~影》的編導通過對調度的使用,使舞臺更加豐富,營造出一種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的意境之美。作品開頭,芭蕉樹位于舞臺右斜后方,三位演員的活動位置圍繞著芭蕉樹進行,隨著旋律和節(jié)奏的轉換,演員從斜后方向舞臺中間舞動,正好進入“少女們擺弄芭蕉葉”的主題。這種調度的轉換讓觀眾意會到該舞蹈正在漸漸進入高潮。
同時,調度的設計對作品營造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葉影》中,舞蹈調度多次采用“1+2”的形式,即一位傣家少女在舞臺右方,另外兩位少女在舞臺左方。右邊是一位傣家少女獨自在雨里游玩,她邁著悠哉的步伐,用芭蕉葉裝飾著自己,不時又將芭蕉葉取下來與左邊幻化成兩只“雨林中的小鳥”逗樂。兩只鳥兒在少女的芭蕉葉上輕盈晃動、悠揚歌唱。作品通過對調度的靈活運用,從而營造出真實、可感的雨林意境。
5.靈動的舞蹈道具
舞蹈道具是舞蹈舞臺美術的造型手段之一,在舞蹈造型和意境傳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葉影》中,最為重要的是“芭蕉葉”。芭蕉葉在作品中的多元變化使作品更具審美性、可觀性,營造出不同的意境之美。芭蕉葉隨風微微晃動,“陽光”透過雨林灑在芭蕉葉上,它的影子被照射在地上隨之晃動,恰似一幅生動的水墨畫,也貼近了作品的名字——葉影。此外,芭蕉葉也在三位少女手中舞動,它是少女們熱愛的芭蕉葉;是為少女們擋雨的“傘”;是少女們的“頭飾”;是少女們的“裙子”;是少女們的秋千……通過賦予芭蕉葉千變萬化的含義,使道具在作品中更具有表達力,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也營造出了多種別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6.音樂、服裝對意境的烘托
音樂和服裝都是舞蹈中重要的元素,它們可以對舞蹈意境起到烘托作用。在《葉影》中,作品開頭是雨林蟬鳴鳥叫、大自然的流水聲,讓觀眾在聽覺上感受傣族雨林的意境。隨后傣族葫蘆絲伴奏緩緩地響起,舞者舞動著傣族舞蹈,她們婀娜多姿的舞姿與音樂恰恰融合,讓人沉浸其中。當音樂旋律由大自然中萬物唏噓的聲音逐漸轉向高潮時,音樂不再是傳統(tǒng)的傣族音樂,而是運用了具有現(xiàn)代元素的音樂,令人耳目一新。
在《葉影》服裝的選用上,編導大膽創(chuàng)新,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傣族服裝,而是選擇純肉色的裙子和上衣,以服裝的“素”突出芭蕉葉的“鮮”,在整個舞動過程中都呈現(xiàn)出了獨特的意境。
四、《葉影》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
從傳承的角度來看,《葉影》通過展現(xiàn)獨特的意境之美,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傣族文化的內涵。這種美的呈現(xiàn)可以吸引更多人對傣族文化和傣族舞蹈產(chǎn)生興趣,促使他們去學習、研究和傳承傣族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創(chuàng)新方面,《葉影》的意境之美為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靈感和啟示。它可以激發(fā)舞蹈編導的創(chuàng)造力,使舞蹈編導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推陳出新,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同時,這種創(chuàng)新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中,進而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葉影》所營造的意境之美還有助于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美的體驗中時,會對自己所屬的民族文化產(chǎn)生更強烈的認同,從而為其傳承和創(chuàng)新貢獻力量。
總之,傣族舞蹈《葉影》的意境之美不僅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還為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和空間,使民族文化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4-276.
[2]王晶.關于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創(chuàng)作的思考與分析[J].藝術品鑒,2024(8):131-134.
[3]江東.帶給民族民間舞一份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升華:田露舞蹈創(chuàng)作隨想[J].舞蹈,2015(3):28-29.
[4]李東澤.“動作表象”下舞蹈編創(chuàng)的意境之美[J].藝術評鑒,2021(13):52-56.
[5]楊婷.舞蹈中意境美的探究與思考[J].明日風尚,2017(11):124.
[6]宋媛.傣族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中的“意”、“境”、“美”[J].藝海,2016(1):82-83.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