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薊、瓜蔞各20克,槐花15克,大黃10克。上藥入鍋中,加水煎煮,取藥液500毫升,先趁熱熏洗肛門,再坐浴15~30分鐘,每日1~2次,每日1劑,連續(xù)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辛辣之品。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小兒便秘多是因為進食過多,或嗜食辛辣香燥、油煎之品,致使運化失常,食停中焦積久化熱,導致腸道傷津干澀、傳導失常所致。小兒便服中藥雖有效,但其味苦令患兒常難以下咽,使用藥浴、敷臍、按摩等法,更易接受且有效。
小薊性味甘涼,有涼血止血、解毒消癰、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下焦郁熱導致的尿痛、便血、痔瘡出血等。瓜蔞味甘、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槐花(槐米)涼血止血、平肝瀉火,善于清大腸之火,對于腸道實熱造成的痔瘡、便血、肛裂、大便干、小便黃等病癥,都有較好的緩解或治療效果。大黃(生用)苦寒沉降,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是通便導滯、瀉火解毒的良藥。諸味合用,可以達到清熱瀉火、導滯通便的效果。另外,采用熏洗或坐浴之法,能夠借助熱水效應使肛門括約肌放松,令直腸壁受到刺激,從而加快腸蠕動而排便。坐浴還能使臨近肛門的硬結便軟化。據報道,有人使用上方治療60例便秘患兒。結果:治愈36例,好轉22例,無效2例,總有率96.7%。熏洗加坐浴,方法安全、無副作用,便秘患兒可以試用。
制川烏、制草烏、樟腦各90克,上藥混勻共研成細粉,裝瓶備用。治療時取藥粉適量,用食醋適量調和成稀糊狀,外敷痛處,厚約0.5厘米,外裹紗布,用熱水袋敷30分鐘。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本方適用于風寒型肩周炎疼痛較重患者。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肩周炎屬中醫(yī)“肩痹”“肩凝”等范疇,其發(fā)病可因氣血不足引起筋失所養(yǎng),或外感風寒濕邪入侵導致氣血痹阻所致。風寒型肩周炎的特點是:肩部鈍痛,痛牽扯肩胛或上臂,肩頸部呈拘急感,天冷或受涼(濕)加重,得熱則痛減。治療多以祛風除濕、活血化淤、散寒止痛等法為主。
川烏、草烏均為辛熱之品且有毒,二者都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作用,常用于風寒濕痹,跌打損傷之疼痛等癥。川烏既能發(fā)散肌表腠理之風寒,又可溫養(yǎng)臟腑陰寒,故常用于風寒濕痹、心下痞堅、寒疝腹痛等癥。草烏則擅長祛風除濕,除痹止痛,是止痛、麻醉之首選中藥。二者同用,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肌肉諸痛的效果更為顯著。樟腦性味辛熱,具有溫經脈、散淤滯功效,外用能溫通關節(jié)、散寒止痛。食醋活血祛淤、止痛。諸味相伍外用,可以更快更好地達到溫通血脈、除濕止痛的效果。據報道,有人使用上法治療風寒型肩周炎35例。結果:治愈22 例,顯效8例,好轉4 例,患者多在使用5次以下治愈。故本方治風寒型肩周炎的療效值得肯定。
荊芥、大黃各6克。一同研成細粉,加水約200毫升,煎沸,用紗布過濾藥渣,加入少許白酒(約5毫升)為引,溫熱服,一般服藥后3~4小時即通利。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二便不通是指大小便不通,容易在腦梗塞、尿路結石、痢疾、術后腸粘連等疾病發(fā)生時或發(fā)生后出現(xiàn),治療宜攻下泄熱、利尿通淋為主。
上方出自金代醫(yī)家劉完素所著《宣明論方》中的“倒換散”。該書載:“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各等分。上藥各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主治新久癃閉,小腹急痛,肛門腫疼?!薄夺t(yī)方考》云:“方名倒換者,小便不通,倍用荊芥;大便不通,倍用大黃,顛倒而用,故曰倒換?!北痉街?,荊芥(或用荊芥穗)味辛升散,能疏風解表、宣提肺氣;大黃清熱瀉下、活血化淤。二者配伍,具有辛散苦降、開上通下、調暢氣機、清熱通便之妙,故用于淤熱積滯的二便不通,能起到上竅開則下竅通暢的效果。臨床應用表明,荊芥配大黃,可用于多種急性病癥引發(fā)的尿閉、大便不通。上方荊芥、大黃也可水煎或代茶服用。如果研末服用,可取生大黃、荊芥各12克,曬干研末為好,不宜火焙。分兩次服,先用溫開水調服1/2,隔4小時再服另一半。
炒白術12克,益智仁10克。兩味一同研成細粉,平均分成12小包,每次服用1包,用溫開水調服或入烙面餅食之均可。每日2次,1周服完。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小兒流涎,俗稱流口水,是指兒童垂涎無法自控而從口中流出來的一種病癥。中醫(yī)認為,小兒流涎(又稱滯頤)與脾虛、脾胃積熱、腎陰不足有關,其中脾虛流涎居多,治療以健脾攝涎為主。
中醫(yī)有“脾主涎”“腎主唾”之說。小兒如長時間流涎,唾液清稀,又兼有食少、神疲乏力等,多與脾腎氣虛有關。由于二臟失職,腎不能納,脾不能攝,氣逆上浮,涎穢泛濫,故易造成流涎上溢不止。上方中,白術甘溫,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功效,可治食少、神疲乏力以及脾虛水停所致的痰飲、水腫等。由于白術能健脾燥濕,燥濕令濕去而脾健,脾健則能助化濕,故白術有健脾攝涎之效。益智仁性味辛溫,能溫攝收斂、醒脾燥濕,可起到溫脾腎、攝涎唾、除濕濁的效果。兩藥為伍,相得益彰,可取得較好健脾燥濕而攝涎的作用。本方對于小兒先天脾常不足,后天脾腎氣虛引起陽虛不運、濕濁上犯而引起的流涎不止,都有一定的療效。但脾胃積熱或小兒急性口炎(或口瘡)導致的流涎,則不宜服用本方。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所以中醫(yī)專家指導用方非常有必要?!拔襾硭]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大眾獻方,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使用方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