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針對2023年全國甲卷理科第16題,在研究其若干解法的基礎(chǔ)上,溯源人教A版新教材,總結(jié)求解“爪型”三角形的通法,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以及變式題的編制.
關(guān)鍵詞:“爪型”三角形;一題多解;全國甲卷理科第16題
1 真題呈現(xiàn)
(2023年全國甲卷理科第16題)在△ABC中,AB=2,∠BAC=60°,BC=6,D為BC上一點,AD為∠BAC的平分線,則AD=.
2 解法探究
數(shù)學(xué)家波利亞[1]在《怎樣解題》中將解法的思維過程分解為弄清題意、制定計劃、執(zhí)行計劃、檢驗回顧四個步驟,使我們對解題的思維過程看得見,摸得著.針對本題,便可以按照這四個步驟解決問題:
(1)弄清題意: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中一個對角,求已知角的角平分線長.
(2)制定計劃:對于解“爪型”三角形的問題,考慮解兩個三角形或添加輔助線來求解.
(3)執(zhí)行計劃:實行解決方案,核對每個步驟.
(4)檢驗回顧:核驗答案,總結(jié)建模.
上海市特級教師文衛(wèi)星[2]老師主張以思維導(dǎo)圖的形式對解題思路進行形象總結(jié),此題解法思維導(dǎo)圖如圖1所示.
已知兩邊與其中一邊的對角a=6,c=2,A=π3
進一步,解△ABC由正弦定理得:C=45°B=75°
第二步,解△ABD,∠ADB=75°AD=AB=2
第一步,解△ABD,∠ADB=75°AD=AB=2
3 試題解析
思路1:角度關(guān)系.
解法1:正弦定理.
第①步:在△ABC中,因為AB=2,∠BAC=60°,BC=6,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csin C=asin A,
即2sin C=632=22,
則sin C=22.
又AB<BC,所以C為銳角,因此C=45°,B=75°.
第②步:在△ABD中,∠BAD=30°,∠B=75°,所以∠ADB=75°,即△ABD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AD=AB=2.
解法2:余弦定理1.
在△ABC中,AB=2,∠BAC=60°,BC=6,由余弦定理有cos ∠BAC=AB2+AC2-BC22AB·AC,
代入可得AC2-2AC-2=0,解得AC=1+3(舍負(fù)).
第①步:在△ABC中,已知AB=2,BC=6,AC=1+3,
所以cos ∠ABC=AB2+BC2-AC22AB·BC=6-24,解得B=75°.
第②步:在△ABD中同解法1,有AD=AB=2.
解法3:余弦定理2.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在△ABC中,已知AB=2,BC=6,AC=1+3,
由cos ∠ACB=AC2+BC2-AB22AC·BC=22,得C=45°,所以B=75°.
第②步:在△ABD中同解法1,有AD=AB=2.
解法4:張角定理.
同解法2,有AC=1+3.
由張角定理可以得到sin ∠BADAC+sin ∠CADAB=sin ∠BACAD,即12AC+12AB=32AD,
所以AD=2.
附張角定理及其證明:
定理內(nèi)容:如圖2所示,在三角形ABC中,D是邊BC上一點,∠CAD=α,∠BAD=β,則sin (α+β)AD=sin αAB+sin βAC.
簡證:由S△ABC=S△ACD+S△ABD=
12AC·AB\5sin (α+β)=12AB·ADsin β+12AC·ADsin α,整理即得sin(α+β)AD=sin αAB+sin βAC.
點評:
(1)解法1~3都是通過計算三角形中的不同角度,再利用內(nèi)角和定理求解三角形.可見,通法之下也有很多變化.解法4的張角定理是初中補充的一個平面幾何知識,若知道這個定理可實現(xiàn)秒殺.
(2)解兩個三角形是“爪形”三角形問題求解的典型方法.
思路2:長度關(guān)系.
解法5:角平分線定理1.
同解法2,有AC=1+3.由角平分線定理可得BDCD=ABAC=23+1,
所以BD+CDCD=3+33+1=3.整理得6CD=3,所以CD=2.
在△CAD中,根據(jù)余弦定理可得cos ∠CAD=AC2+AD2-CD22×AC×AD=32,解得AD=2.
解法6:角平分線定理2.
第①步:同解法5,有CD=2,則BD=6-2.
第②步: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AD=AB2+AD2-BD22×AB×AD=32,解得
AD=2.
解法7:角平分線定理3.
第①步:同解法5,有CD=2.
第②步:在△ACD和△ABC中,由余弦定理有cos C=AC2+CD2-AD22×AC×CD=AC2+BC2-AB22×AC×BC.
解得AD=2.
解法8:斯庫頓定理.
第①步:同解法6,有CD=2,BD=6-2.
第②步:由斯庫頓定理,得AD2=AB·AC-BD·CD=2(3+1)-2(6-2)=4.
所以AD=2.
附斯庫頓定理及其證明:
定理內(nèi)容: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線,則AD2=AB·AC-BD·CD.
證明:如圖3所示,作△ABC的外接圓,延長AD交圓于點E,連接CE,
則∠ABD=∠AEC.由角平分線,得∠BAD=∠EAC.
所以△ABD∽△AEC,有ABAD=AEAC.
所以AB·AC=AD·AE=AD·(AD+DE)=AD2+AD·DE.
由相交弦定理有AD·DE=BD·CD,所以AB·AC=AD2+AD·DE=AD2+BD·CD,
所以AD2=AB·AC-BD·CD.得證.
點評:解法5~8都是通過角平分線定理得到兩條線段的長度,再使用余弦定理或斯庫頓定理,從三角形中的長度關(guān)系尋找到目標(biāo)邊長.解題過程中由于選擇的三角形不同,運算難度也有所不同,解題時要學(xué)會篩選出運算量更小的幾何圖形.
思路3:面積關(guān)系.
解法9:面積法1.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S△ABC=12AB·ACsin 60°=3+32.
第②步:S△ABC=S△ABD+S△ACD=12AB·AD\5sin 30°+12AC·ADsin 30°=3+34AD.
所以AD=2.
解法10:面積法2.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如圖4,過點D作DE⊥AB于點E,過D點作DF⊥AC于點F,設(shè)DE=DF=h.
第②步:S△ABC=12AB·AC\5sin 60°=3+32.
又S△ABC=12(AB+AC)h=3+32h,
所以h=1,則AD=2h=2.
解法11:面積法3.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由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有S△ACDS△ABD=ACAB=3+12,所以S△ACD=3+12S△ABD.
因此S△ABC=S△ABD+S△ACD=3+32S△ABD.
第②步:又因為S△ABC=12AB·ACsin 60°=3+32,所以S△ABD=1.
所以S△ABD=12AB·ADsin 30°=12AD=1.
所以AD=2.
點評:解法9~11都是從面積來入手,由于三角形角平分線模型中蘊含“同高”“等高”的特點,巧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以直觀、快速地建立起邊角關(guān)系,突破難點.面積法的核心原理是“算兩次”,即通過兩個不同切入點,依據(jù)等面積或面積之比來建立方程求解,這與立體幾何中的等體積法的原理相同.計算△ABC面積的不同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解法.
思路4:平面幾何法.
解法12:作垂線.
如圖5所示,過點B作AC的垂線交AC于點E.
第①步:在△ABE中,因為∠BAE=60°,∠AEB=90°,所以∠ABE=30°.
又AB=2,所以在直角三角形△ABE中,可得AE=1,BE=3.
第②步:在直角三角形BEC中,BC=6,BE=3,所以EC=3,則
∠CBE=∠ECB=45°.
因此∠ABD=∠ABE+∠EBC=75°,
∠ADB=∠DAC+∠ACD=75°.
所以AD=AB=2.
解法13:作平行線.
如圖6所示,過點D作AB的平行線交AC于點E,則∠ADE=∠BAD=∠DAE=30°.
設(shè)AE=DE=x.
同解法2,有AC=1+3,則EC=3+1-x.
又△ABC∽△EDC,所以ECED=ACAB,即3+1-xx=3+12,解得x=233.
在△ADE中,DE=233,∠DAE=30°,∠AED=120°,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ADsin 120°=233sin 30°.
所以AD=2.
點評:在平面幾何中,作垂線或平行線是常用的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解法12是作垂線,對于已知兩邊與其中一邊對角的解三角形問題,都可以從已知的兩邊交點出發(fā)作高,構(gòu)造兩個直角三角形,再從已知角的直角三角形開始求解,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邊角均可解出.解法13則是添加平行線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
思路5:向量工具.
解法14:坐標(biāo)法.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如圖7所示,以A為坐標(biāo)原點,AD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
由|AB|=2,|AC|=3+1,∠BAD=∠CAD=30°,且點C,B分別在第一、四象限,可得B(3,-1),C3+32,3+12.
第②步:設(shè)D(x,0),由BC,BD共線可得1x-3=3+13-1,
解得x=2.
所以AD=2.
解法15:基底法1.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因為AD平分∠BAC交BC于點D,所以
由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定理有BDCD=ABAC=21+3,
所以BD=23+3BC.
所以AD=AB+BD=AB+23+3BC=AB+23+3(AC-AB)=
23+3AC+1+33+3AB.
第②步:上式兩邊平方得|AD|2=1(3+3)2\5[4(1+3)2+4(1+3)2+4(1+3)2]=4.
所以AD=2.
解法16:基底法2.
第①步:同解法15,有BD=23+3BC,所以AD=AB+BD=23+3AC+1+33+3AB.
第②步:又AB·AD=2|AD|cos 30°=3|AD|,
所以AB·AD=AB·23+3AC+1+33+3AB=63=3|AD|,解得|AD|=2.
所以AD=2.
點評:解法14~16通過將幾何問題代數(shù)化的思路,利用向量作為工具將形和數(shù)結(jié)合在一起.利用平面向量解決幾何問題的兩種常用解法為坐標(biāo)法和基底法.用坐標(biāo)法解決,關(guān)鍵在于建立恰當(dāng)?shù)淖鴺?biāo)系.用基底法解決,關(guān)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基底向量.
本題的解題思路如圖8所示.
4 題目溯源
解“爪型”三角形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曾多次出現(xiàn),在教材中也存在以中線和角平分線為背景的“爪型”三角形.
溯源1(人教A版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必修5第20頁,習(xí)題1.2A組第13題)
△ABC的三邊分別為a,b,c,邊BC,CA,AB上的中線分別記為ma,mb,mc,應(yīng)用余弦定理證明:
ma=122(b2+c2)-a2,
mb=122(a2+c2)-b2,
mc=122(a2+b2)-c2.
溯源2(人教A版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必修5第19頁,習(xí)題1.2A組第3題)
如圖9,已知一艘船以30 n mile/h的速度往北偏東10°的A島行駛,計劃到達A島后停留10 min后繼續(xù)駛往B島,B島在A島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船到達C處時是上午10時整,此時測得B島在北偏西30°的方向,經(jīng)過20 min到達D處,測得B島在北偏西45°的方向,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此船何時能到達B島?
5 變式練習(xí)
(1)△ABC中,∠BAC=60°,∠BCA=45°,AB=2,∠BAC的角平分線交BC于點D,則BA·BD=.
(2)在△ABC中,∠BAC=120°,AB=2,BC=27,∠BAC的角平分線交BC于點D,則AD=.
參考答案:(1)4-23;(2)43.
參考文獻:
[1]波利亞.怎樣解題[M].徐泓,馮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文衛(wèi)星.用思維導(dǎo)圖解答壓軸題——從通法到“秒殺”——以解析幾何為例[J].中學(xué)數(shù)學(xué),2021(9):54-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