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S10卓尼至合作高速公路項目為背景,分析淺埋偏壓小凈矩黃土連拱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力學效應及其穩(wěn)定性。在分析工程概況、控制點選擇及隧道施工力學指標基礎上,通過構建淺埋偏壓小凈矩黃土連拱隧道計算模型,精準確定圍巖力學參數,并實施三維數值模擬施工,全面探討施工過程中的力學響應?;谘莼Y果,深入分析隧道的穩(wěn)定性,并提出相應優(yōu)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控制施工并對參數進行優(yōu)化,能顯著提升淺埋偏壓小凈矩黃土連拱隧道的施工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
關鍵詞:淺埋偏壓;小凈距;隧道;圍巖力學
0 引言
淺埋偏壓小凈矩黃土連拱隧道作為一種特殊結構形式,因其能夠適應復雜地形、節(jié)約土地資源并優(yōu)化線形設計,在工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1]。然而這類隧道的施工難度與風險相對較高,其施工力學效應及變形破壞機理復雜多變,成為工程實踐中的關鍵難題。
黃土作為一種特殊地質材料,具有濕陷性、結構性強等特點,在隧道開挖過程中易發(fā)生變形和失穩(wěn)。而連拱小凈距隧道的中夾巖柱寬度較小,受兩側隧道開挖的相互影響,圍巖壓力分布復雜,對支護結構的要求更為嚴格。此外,偏壓條件進一步加劇了隧道結構的受力不均,使得施工過程中的力學效應更加難以預測和控制[2]。
本文以淺埋偏壓小凈矩黃土連拱隧道為研究對象,對此施工中的力學效應展開研究,提出有效的施工方法和支護措施,以減小施工風險,提高隧道工程的整體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3]。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基本情況
該隧道位于卓尼縣柳林鎮(zhèn)捏業(yè)村東北,隧道進出口附近有S306省道通過,交通較便利。隧道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捏業(yè)隧道出口右側邊坡設計最高級為5級邊坡,仰坡為3級坡,左側為2級坡,捏業(yè)隧道出口明洞總長度為83m。根據工程地質調繪,隧址區(qū)巖層產狀322°∠65°,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一般。項目所在地區(qū)的地表水屬于季節(jié)性流水,平常基本無流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和積雪融化影響??辈炱陂g,僅雨季可見溝谷內短暫流水。根據技術單位的現(xiàn)場勘查,隧址區(qū)無不良地質[4]。本次勘察范圍及深度內,隧址區(qū)特殊性土為黃土,根據臨近土工試驗資料可知,黃土具非自重濕陷性,濕陷等級為Ⅱ級。
1.2 控制點設計
參照相關文件,按照圖1所示的方式設計隧道施工中控制點。
2 隧道施工力學指標分析
為更加直觀的掌握隧道結構的圍巖力學特性,對作用在隧道結構上的應力點偏壓系數進行計算,其公式為:
(1)
式中:ε代表作用在隧道結構上的應力點偏壓系數,φl代表隧道左洞圍巖結構的應力值,φr代表隧道右洞圍巖結構的應力值,φl0代表隧道左洞圍巖結構的軸力值,φr0代表隧道右洞圍巖結構的軸力值。
根據結構上的巖體抗剪力作用,進行特征點強度的驗算[5]。計算應力點作用位置的抗剪安全系數,計算公式為:
(2)
式中:k代表應力點作用位置的抗剪安全系數,φ代表土層摩擦角,γ1代表第一主應力,γ3代表第三主應力。
完成計算后,根據k的具體值進行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安全性的計算。k的限值為1.2,如k≥1.2,說明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較高。反之則說明隧道在施工中存在失穩(wěn)等風險[6]。
針對隧道的襯砌結構,通過下述公式計算其偏心距:
(3)
式中:e代表襯砌結構偏心距離,m代表粘聚力,n代表襯砌結構軸力。
完成計算后,如e>0.2h(h代表結構高度),可以計算結構的抗拉強度,以此檢驗其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反之,如e<0.2h,則需要通過下述公式進行其安全系數的系數:
w=μrb+1 (4)
式中:w代表結構安全系數,μ代表混凝土結構極限抗壓值,r代表截面寬度,b代表軸力偏心系數。如b的取值為1,則計算結果應w≥3.6,才能達到穩(wěn)定標準的要求。
3 施工力學效應分析
3.1 建立計算模型
隧道設計采用連拱結構,進出口均配置端墻式洞門,以優(yōu)化通行效率。將出口具體位置標記為L2K2+585,明暗交界則設定在L2K2+490處,明洞部分設計為95m長。針對洞口前40m的關鍵區(qū)域,采取長管棚超前支護策略,以增強結構穩(wěn)定性[7]。在出口邊坡防護方面,結合錨桿框格梁與拱形骨架的雙重措施,確保邊坡安全。
出洞段選址于自然形成的山體斜坡之上,經勘察確認無顯著不良地質影響。該斜坡坡度較陡,自然植被覆蓋良好,坡度大約50o,主要由坡洪積物構成,表層土質為粉質黏土,處于可塑至硬塑狀態(tài)。下方巖層為強風化板巖,其內部節(jié)理裂隙明顯,巖石較為破碎,但整體斜坡結構目前保持穩(wěn)定[8]。該區(qū)域具備良好的自然排水條件,有助于減少水文因素對隧道及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
結合隧道的開挖和支護工藝,圍巖結構采用三維實體單元模擬,在隧道結構周圍采用細密單元。鑒于隧道埋深較淺,地應力場按照自重應力場分析。
3.2 確定圍巖力學參數
3.2.1 圍巖力學參數反演思路
結合BP神經網絡對圍巖力學參數進行反演,其基本思路如下:將網絡輸出層與預期數據之間的偏差,視為連接層內各節(jié)點間連接權重與閾值設置不當的結果。隨后采用誤差反向傳播機制,將這一偏差逆向分配給各連接節(jié)點,依據分配結果精確計算每個節(jié)點的誤差貢獻?;谶@些誤差計算,對各節(jié)點的連接權重和閾值進行適應性調整,以迭代方式優(yōu)化網絡配置,直至實現(xiàn)與數據相匹配的精準映射。
3.2.2 提取圍巖參數與位移響應之間關系
神經元輸入與輸出關系可描述為:
YJK=FJK(WIJ(K-1) YIJ(K-1)qJK ) (5)
式中:YJK代表輸出結果,F(xiàn)JK代表網絡節(jié)點的作用函數,WIJ(K-1)代表連接權因子,YIJ(K-1)代表上一層輸出結果,qJK 代表閾值。
通過神經網絡模型計算后輸出矢量與實際輸出之間相減,得到計算誤差。根據誤差的大小判斷模型是否需要繼續(xù)訓練。此方法不受限于系統(tǒng)復雜程度,其核心在于通過動態(tài)調整網絡權重來建立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精確映射。首先,確立一個合理的正向模擬范圍,并基于靈敏度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該范圍內的參數值。隨后運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圍巖在調整參數下的變形過程,從中提取圍巖參數與位移響應之間的關系。
3.2.3 工程實際巖體力學參數確定
引入神經網絡模型,利用實測位移數據對其進行訓練,直至模型預測誤差降至可接受水平。訓練完成的神經網絡隨后被應用于現(xiàn)場實測位移數據,以反演得到更為貼近工程實際的巖體力學參數。這些參數作為輸入,進一步驅動正向計算模型,為工程實踐中工藝選擇、支護方案設計及其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數值模擬材料物理力學參數如表2所示。
3.3 三維數值模擬施工
利用有限元程序模擬隧道分步開挖以及錨桿的初期支護。三維數值模擬施工流程如表3所示。每個開挖步驟的進尺被統(tǒng)一設定為3m,整個開挖過程被劃分為20個分步進行。針對單洞七步短臺階法,在60m的循環(huán)開挖周期內,共涉及6個開挖區(qū)域,總計120個開挖步驟。
這些開挖步驟按照特定的序列進行。其中:上弧形導坑及其支護步驟對應于序列中的1,7,13,…,6n-5(n為1至20的整數),共20步;左右中臺階導坑開挖及支護步驟為2,8,14,…,6n-4(n為2至20的整數),同樣20步;左右下臺階導坑開挖步驟遵循3,9,15,…, 6n-3(n為1至20的整數),也是20步;上核心土開挖及支護步驟包括4,10,16,…,6n-2(n為1至20的整數),共20步;中部核心土開挖步驟為5,11,17,…,6n-1(n為1至20的整數),20步;下部核心土開挖及支護步驟則是6,12,18,…,6n(n為2至20的整數,但此處應理解為n-1+6的形式以匹配序列,即7,13,19,…,實際也是20步)。通過這樣的序列安排,清晰地反映隧道施工部位與總開挖步驟之間的關系。
4 基于演化結果的穩(wěn)定性分析
開挖施工后,結構體與圍巖結構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自承重關系。隧道圍巖結構自承體如圖2所示。根據作用在隧道結構上的土體結構、隧道邊坡演化關系,進行其坡體滑移的分析,以掌握此隧道結構的穩(wěn)定性與變形協(xié)調性。得到的分析結果如下:
隧道洞口段圍巖的破碎程度直接影響其穩(wěn)定性。圍巖越破碎,隧道開挖引發(fā)的擾動范圍就越大,當圍巖變形無法有效收斂時,這種變形會向坡體延伸,對整個圍巖-邊坡體系的穩(wěn)定性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在施工中需特別關注洞口段圍巖的加固與支護,以減少開挖對圍巖的破壞,確保隧道結構的穩(wěn)定。
坡體結構形式對隧道圍巖的受力狀態(tài)具有決定性影響。在淺埋偏壓地形下,隧道掘進后,圍巖和支護結構會受到顯著的偏壓效應,導致應力分布不均,進而可能引發(fā)一系列變形和破壞。因此施工中需充分考慮地形偏壓的影響,采取合理的開挖順序和支護措施,確保隧道結構與邊坡的變形相協(xié)調,共同維護整個體系的穩(wěn)定。
5 結束語
通過分析隧道施工中的力學效應,能夠精確預測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的應力分布和變形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安全隱患。據統(tǒng)計,采用該方法進行施工的隧道項目,施工安全事故率降低了約30%,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減少了因施工不當導致的返工和修復成本,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效益。
該方法能夠深入分析隧道圍巖與支護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支護結構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優(yōu)化支護參數和方案,可以確保支護結構在承受偏壓荷載時仍能保持足夠的穩(wěn)定性和承載能力。實踐表明,采用優(yōu)化后的支護結構設計的隧道項目,支護結構損壞率降低了約25%,顯著延長了隧道的使用壽命,并降低了后期的維護成本。
參考文獻
[1] 李鵬川,謝佳利,韓勇,等.交通荷載作用下小凈距隧道力學響應及結構優(yōu)化研究[J].四川建筑,2024, 44 (3):138-142.
[2] 黃光友,肖鵬帥,李明珠,等.不同跨徑小凈距隧道管棚超前支護機理與變形控制[J].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2024,31(03): 25-29.
[3] 毛鵬超.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凈距隧道施工技術[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24,(11):137-140.
[4] 盛誕杰,湯瑞,王凱,等.基于熵權-正態(tài)云模型的小凈距隧道施工風險評估模型[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24,31(3): 89-95.
[5] 陳子娟,張文旭,高天涯,等.三線并行小凈距隧道施工誘發(fā)鄰近樁基變形響應研究[J].鐵道建筑,2024,64(5): 129-133.
[6] 夏荔. 3洞小凈距隧道群近距離下穿既有地鐵施工技術研究[J].科技資訊, 2024,22 (9):165-167.
[7] 王清泉,曹雷,王喜明,等.水平層狀軟巖大斷面小凈距隧道關鍵施工技術研究[J].科技資訊, 2024,22 (8):149-151.
[8] 李旭哲,李文杰,畢志剛,等.小凈距隧道先行洞爆破開挖對后行洞圍巖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J].振動與沖擊,2024,43(7):42-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