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6000年,由于地球軌道變化和間冰期高峰過去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北非的茂密草原開始逐漸退縮。面對環(huán)境的改變,人們放棄了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方式,轉而開始尋找穩(wěn)定的水源,以便進行固定式的耕作。早期的定居者逐漸在尼羅河下游河谷一帶聚集,每年春天,尼羅河都會發(fā)洪水,河水會漲到一英里寬,河水退去后,留下肥沃的泥土,非常適合在秋冬的干季進行農業(yè)種植。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這里逐漸開始形成早期國家——古埃及。古埃及的居民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游牧民族塞姆人融合而成。
至公元前343年,古埃及共經(jīng)歷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古埃及后期其九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tǒng)治。
3000多年間,古埃及形成了復雜而完善的體系。
文字系統(tǒng):古埃及有著發(fā)達的文字系統(tǒng),以象形文字(Hieroglypbics)為主,用于神廟和紀念碑上的雕刻。除此之外,還有用于日常書寫的草書體(HieIatic)和后來的世俗書寫體(Demotic)。這些文字記載了古埃及的政治、宗教、文學、法律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內容。
行政體系:古埃及建立了完善的行政體系,以中央集權為核心,法老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絕對權威。地方上設有多個行政區(qū),每個行政區(qū)由總督管理。各級官員通過嚴格的文官考試和推薦選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負責管理國家的土地、稅收、軍隊和法律事務。
宗教系統(tǒng):古埃及的宗教是多神信仰體系,崇拜數(shù)百位神靈,每個城市或地區(qū)都有自己的主神。阿蒙、拉(RA)、奧西里斯、伊西斯、荷魯斯等都是古埃及人主要崇拜的神靈。法老被視為神的化身或代表,作為中介溝通人間和神界。宗教活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建筑、藝術、法律和王權象征。
由于古埃及的統(tǒng)治者被稱為“法老”(Pharaoh),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法老不僅是國家的政治領袖,還被視為宗教領袖和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象征著國家的團結和神圣統(tǒng)治。古埃及的社會、文化、宗教和政冶制度共同塑造了這一偉大的古代文明。
前王朝時期|公元前31世紀之前
前王朝時期又稱史前埃及,是埃及文明的第一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開始,公元前3000年結束。這是古埃及文明的早期形成階段,各地出現(xiàn)了早期的聚落和地方政權,逐漸向國家形態(tài)過渡。約前40世紀,埃及人開始在各地建立城邦,當中包括底比斯、孟斐斯、布陀、希拉康波利斯、厄勒芬廷、阿拜多斯、索伊斯等。直至前31世紀美尼斯統(tǒng)一上下埃及,前王朝時期結束,早王朝時期開始。
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
早王朝時期,也稱為古風時期(Archaic Period)或提尼斯時期(Thinite Period,來自統(tǒng)治者的家鄉(xiāng)提尼斯)。大約在公元前3150年,上下埃及的統(tǒng)一標志著古埃及早王朝時期的開始。早王朝時期包括了第一王朝與第二王朝。
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古埃及歷史文化資料記載,納爾邁(前王朝時期的最后一位君主)是第一位統(tǒng)一埃及的人——他的名字刻于一塊磨板上,而后世稱這塊磨板為納爾邁石板。納爾邁(英文:Nanner,本義為“兇猛的鯰魚”)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被希羅多德稱為“美尼斯”。傳說他以武力統(tǒng)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納爾邁戴著雙冠出現(xiàn)在石板上,雙冠由代表上埃及的蓮花和代表下埃及的紙莎草蘆葦組成,成為古埃及“上下統(tǒng)一”的見證。根據(jù)地質年代推演,這塊石誕生的時間大約是在埃及統(tǒng)一之前20年。也就是說,埃及的第一位統(tǒng)治者,或許就是創(chuàng)造這件工藝品的人物。隨后的所有統(tǒng)治者都遵循了這一統(tǒng)治。在神話中,埃及的統(tǒng)一被描繪成獵鷹神,稱為荷魯斯。
早王朝時期奠定了古埃及政治和文化的基礎,出現(xiàn)了早期的象形文字和大型建筑物。
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
古王國(前2686年-前2181年)時期對應于埃及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的四個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作“金字塔時期”,因為其中的第四王朝以曾修建為數(shù)眾多的金字塔建筑群而聞名于世。最著名的成就是在吉薩建造的三座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這些建筑不僅代表了古埃及工藝技術的高度發(fā)展,也反映了古埃及人對來世信仰的深刻認識。這一時期的古埃及文化經(jīng)過多方面的融合達到第一個歷史上的巔峰,連同后來的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共同標志著尼羅河流域文明的興盛。
一些國王的灰色石像伴隨著他們的妻子或其他神靈,是埃及經(jīng)典表現(xiàn)的完美范例。不僅國王和王后的身體被風格化,展現(xiàn)了當時理想的身體,而且王權標志也十分豐富:被稱為nemes的條紋亞麻頭飾、附在國王下巴上的假胡須以及埃及語中稱為Shendyt的蘇格蘭短裙。雕像光滑閃亮的表面,加上經(jīng)典的埃及比例,使藝術品呈現(xiàn)出時尚、整潔的外觀。
古王國末期,法老的權力日漸衰落,地方行政官,即地方長官,在民眾中的影響力迅速增強。在藝術上,這一歷史進程反映在描繪國王以外人物的藝術作品數(shù)量上。地方長官被描繪成狩獵和捕鳥,而這些活動以前是皇家的特權。他們還被描繪成坐在桌邊接受各種肉、啤酒、水果、油等祭品。這種趨勢甚至延續(xù)到中王國時期統(tǒng)一君主制恢復。
第一中間期|約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
第一中間時期(約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是古埃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介于古王國時期和中王國時期之間,持續(xù)了大約100多年。期間中央集權逐漸瓦解,地方領袖的權力增強,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和混亂。一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一個分裂、動蕩和重組的時期。盡管政治動蕩,這一時期也見證了埃及文化和宗教上的重要變化。地方統(tǒng)治者在藝術和建筑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反映了他們對權力的認知和追求。葬禮實踐也發(fā)生了變化,法老不再是唯一有權進入來世的存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使用《亡靈書》等宗教文本來確保他們在來世的安全。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
公元前2040年左右,法老門圖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成功擊敗了赫拉克勒奧波利斯的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了古埃及的重新統(tǒng)一。他通過強有力的軍事和政治手段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權,開啟了新的繁榮時代——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時期以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以及文化、藝術和文學的輝煌成就而著稱。被認為是古埃及文學和藝術的“黃金時代”。這一肘期的文學作品,如《辛努赫的故事》、《淮口提神的農民》和《埃及人的訓誡》等,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這反過來又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圖像學中,因為象形文字越來越多地與圖像融合在一起,制造出藝術作品。
中王國時期的雕塑、繪畫和建筑也達到了高度的精細和優(yōu)雅,尤其是在帝王陵墓和神廟建筑中體現(xiàn)了杰出的技藝與創(chuàng)新。在第十二王朝末期和第十三王朝,王朝的中央集權逐漸減弱,隨著地方政權的崛起,古埃及再次進入了政治不穩(wěn)定的時期。中王國最終在公元前1786年左右走向衰落,埃及進入了第二中間期,這一時期再次經(jīng)歷了分裂和外敵入侵的挑戰(zhàn)。
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
第二中間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的時期,位于中王國時期之后,新王國時期之前,時間長度大約有一百年左右。這一時期包括多個王朝的更替,異族入侵和政權不穩(wěn),特別是喜克索斯的統(tǒng)治。喜克索斯人是來自亞洲西部的一個民族,他們通過逐步滲透和軍事征服,占據(jù)了下埃及的主要城市,包括首都孟菲斯。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十五王朝,首都設在阿瓦里斯(Avans),并引進了新的軍事技術和文化元素,如馬戰(zhàn)車和復合弓。他們的統(tǒng)治持續(xù)了約一個世紀,直到被來自上埃及的第十七王朝驅逐。
盡管是一個動蕩和分裂的時期,第二中間時期也見證了古埃及與鄰近地區(qū)的文化和技術交流。喜克索斯人引進了許多新的技術和作戰(zhàn)方式,如馬戰(zhàn)車、復合弓和青銅制品,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埃及的軍事體系,為新王國的軍事擴張打下了基礎。
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
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繁榮和擴張時期,涵蓋了第十八王朝、第十九王朝和第二十王朝。這是古埃及最強盛的時期,法老對外擴張領土,建立了強大的帝國。涌現(xiàn)出了如哈特謝普蘇特、阿赫那吞、圖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等著名的法老。
第十八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成功地驅逐了占據(jù)下埃及的喜克索斯人,重新統(tǒng)一了國家。在阿赫摩斯一世及其繼任者的領導下,埃及的中央集權得以恢復,法老的權威進一步加強,國家進入一個強盛和穩(wěn)定的時期。與此同時,首都從孟斐斯遷移到上埃及的底比斯,成為這一時期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對外擴張者是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被譽為“古代世界的拿破侖”。他把埃及的版圖向東邊擴張到亞洲的幼發(fā)拉底河,向南邊擴張到紅海的南口。但是,他的繼任者很快就發(fā)現(xiàn),管理如此大片土地的困難重重?;适壹易宓闹饕獡鷳n之一是阿蒙大祭司的權力,這些宗教精英在民眾中非常有影響力,威脅到國王的權力。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任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決定親自出面,實施了埃及歷史上最大的宗教改革,包括降低對阿蒙的崇拜,轉而讓太陽神阿頓成為眾神中唯一且最重要的神。這場改革被稱為阿馬爾納改革,它遭到了阿蒙大祭司的抵制,在阿蒙霍特普(后改名為阿肯那頓)死后,他們又將阿蒙視為埃及人的主要神祗。然而,阿肯那頓統(tǒng)治時期的一切并非全部丟失。在幸存的文物中,有很多例子表明了一種全新的人體表現(xiàn)方式——細長的頭部和肢體、不同的面部特征,并且完全沒有任何神的描繪。
盡管新王國時期的人民精力被大量戰(zhàn)爭消耗,但這一時期也見證了古埃及文化和建筑的輝煌發(fā)展。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們修建了眾多壯麗的神廟和紀念碑。著名的建筑包括位于底比斯的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這些建筑不僅象征著宗教信仰,也體現(xiàn)了新王國時期建筑藝術的巔峰。
到了第二十王朝時期,埃及的經(jīng)濟和政治環(huán)境開始惡化。由于頻繁的對外戰(zhàn)爭和國庫消耗,國家經(jīng)濟逐漸衰退。加上內部的權力斗爭和宗教集團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新王國的衰落,埃及再次進入分裂和衰退的第三中間時期。
第三中間期|約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667年
第三中間時期開始于新王國最后一位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去世(約公元前1070年)。在他死后,埃及的統(tǒng)一與中央集權迅速瓦解,國家陷入了分裂狀態(tài)。上埃及和下埃及分別由不同的王朝或勢力統(tǒng)治,形成了一種南北分裂的局面,出現(xiàn)了多個小王國和外族的干涉。
南方地區(qū)的上埃及由底比斯的阿蒙大祭司控制,形成了以底比斯為中心的神權政治。他們雖然沒有法老的稱號,但通過宗教影響和實際控制形成了相當大的權力。在北方,塔尼斯成為下埃及的政治中心,第21王朝的法老們在此統(tǒng)治,他們在名義上是全埃及的統(tǒng)治者,但實際權力有限。
在第三中間時期,努比亞人(庫施人)從南方入侵埃及,并逐漸獲得了對上埃及的控制權。庫施國王皮耶(Piye)和其繼任者甚至征服了整個埃及,并建立了第25王朝(約公元前732年-前653年)。他們以埃及法老的身份統(tǒng)治,并試圖復興古代的宗教傳統(tǒng)和藝術風格。雖然第三中間時期被視為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也見證了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變化。地方貴族的興起、宗教中心的分裂,以及地方化的藝術風格和建筑形式逐漸演變。墓葬建筑在這一時期仍然是精細的,但也展現(xiàn)了地方特色和外來影響的融合。
第三中間時期以普薩美提克一世(Psamtik I)的統(tǒng)一和驅逐努比亞統(tǒng)治者而告終。普薩美提克一世借助希臘雇傭兵的支持,成功地收復了整個埃及,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又稱賽伊斯王朝,Saite Dynasty),并重新統(tǒng)一了埃及,標志著晚期王國的開始(約公元前664年)。
古埃及后期|約公元前664年-公元前332年
古埃及后期是古埃及本土統(tǒng)治者在位的最后一個興盛時期。埃及在此期間曾經(jīng)短暫復興,但隨后被波斯帝國兩度征服。第二十六王朝曾嘗試復興古埃及文明,但終因波斯的入侵而衰落。古埃及的歷史在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國再次征服埃及時進入尾聲。盡管此后古埃及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仍有延續(xù),但到了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希臘化時期開始,古埃及文明逐漸與希臘和羅馬文化融合。在公元以后的時代,埃及被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最終在公元642年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古埃及的獨特文明逐漸被新的文化和宗教體系所取代。
古埃及晚期的藝術可以看作是一種混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著對傳統(tǒng)風格的回歸,使用與古典埃及藝術相同的理想化比例,依靠對稱性和現(xiàn)實主義來創(chuàng)造有序而整潔的構圖。另一方面,幾個世紀以來的外來影響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產(chǎn)生了永久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來自利比亞、努比亞和亞述,也來自希臘和波斯,埃及人與這些國家有著密切的商業(yè)和外交關系。
雖然古埃及文化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統(tǒng)治下經(jīng)歷了轉型和同化,但其在建筑(如金字塔、神廟)、宗教(如眾神崇拜、來世觀念)、語言(象形文字)、藝術和科學(如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獨特貢獻,對后世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到公元以后的時代,盡管古埃及的一些文化元素得以在科普特基督教和伊斯蘭文化中零星延續(xù),古埃及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文明已然消失,被后來不同的外來文明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