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徐放,原名徐德綿,1921年11月28日生于遼寧遼陽。1942年出版詩集《南城草》。1943年流亡至四川三臺,考入東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1944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川北分會理事、《東北文化》周刊主編。1945年11月出版詩集《起程的人》。曾同嚴辰一起主編詩歌叢書《現實詩叢》。1986年出版《徐放詩選》,1995年出版《風雨滄桑集》。
徐放(1921-2011),原名徐德綿,筆名紀初陽、徐辛、牛稼辛、巉巖、徐巉巖等,祖籍遼寧遼陽。徐放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至1940年前后,青年徐放都在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的偽滿洲國讀書。目睹東北大地的淪亡和人民所遭受的侵略之苦,徐放拿起了筆創(chuàng)作詩歌。1942年,21歲的徐放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詩集《南城草》。南城是徐放的家鄉(xiāng),也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和畢生寄托。胡風如此評價《南城草》:“在我的眼里出現了遼闊而富饒的東北大地,出現了在敵人統(tǒng)治下忍受著生活的困苦、卻堅強不屈地求活路的東北人民?!盵1]作為東北地區(qū)流亡詩人中一個悲壯而復雜的身影,徐放一生波折,年輕時從故鄉(xiāng)南城起程,北上,南下,深入腹地,蒙冤又平反,數十年來寫詩不輟。徐放的足跡遍布祖國河山,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滋養(yǎng)其詩歌骨血的卻始終是東北故鄉(xiāng)的那一方黑土。
1943年,徐放受“一二·三○事件”和“李季瘋事件”影響而被通緝,踏上逃亡之途。他先到“北滿”找抗日義勇軍未果,又返身入關想去延安革命根據地。去延安的路被國民黨嚴密封鎖了,于是他南下經洛陽、西安、寶雞抵達四川,考入設立在三臺的東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徐放描繪鄉(xiāng)土風物、懷念故鄉(xiāng)與母親的長詩《媽媽的黑手》寫于1944年的元旦,同年初見刊于《今日東北》第1卷第1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徐放在重慶和作家駱賓基一起編輯《東北文化》周刊,與當時還有一批以王亞平為首的進步詩人組織了“春草”詩社,主編《春草詩叢》,由群益出版社出版,徐放任詩社理論部部長。徐放的詩集《起程的人》在11月間作為“春草詩叢”系列之一出版,其中收錄的四首長詩中就有修改后的、篇幅更長的《媽媽的黑手》。1986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徐放詩選》,其按時間順序重新編排收錄了包括《南城草》《起程的人》在內的多部詩集的詩歌,《媽媽的黑手》一詩再次經由修改后出版。199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徐放的《風雨滄桑集》,由于其中收錄的《媽媽的黑手》與《徐放詩選》收錄的基本相同,在此作為同一版本考述。
在載于《今日東北》的初版《媽媽的黑手》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初衷。1944年的元旦是詩人第一年離家獨自度過的元旦,在距故鄉(xiāng)千里之外的西南腹地,詩人看到一番過年景象,才反應過來又是新的一年,自然想起了家、想起了媽媽:
又到陽歷年了!
都跑到大門外去看年紅燈,
燈紅得比血還兇。
回來,
流浪在外邊的孩子們
都想起家了!
想家就想到媽,
想起媽我先就想起了
媽媽的黑手。[2]
為何此處詩人要用“紅得比血還兇”形容新年的紅燈呢?紅燈不應該象征著吉祥與喜慶嗎?事實上,只有在西方,紅色才意味著血光與不祥,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中植入這種與原本意蘊完全相反的外來意象,顯然是詩人自己心境的體現。被通緝,逃亡,漂泊異鄉(xiāng),孤身求學,與至親分離,且眼睜睜看著日寇鐵蹄踐踏家園,詩人何以不思念家鄉(xiāng)、思念媽媽!
我常因為讓媽媽打,
哭得鼻涕一把,
眼淚一把。
那時我恨媽媽,
我恨媽媽的老黑手!
可是,
媽媽用那黑手已把我撫養(yǎng)大
而風雨和年月,
竟催老了媽媽,
尤其是那雙雞皮手。[3]
對媽媽和媽媽的黑手的“恨”源于孩童時的淘氣與不服管教,這是詩歌最淺層的一種情感,而后詩人其實也能夠意識到媽媽的打是因為愛;在這操勞的年月里,媽媽老了,媽媽的手也老了。在初版本和《起程的人》收錄的第二版中,詩歌通篇未提起與“恨”相對的“愛”字,不禁讓人猜想年輕時的詩人是否因情愫上的別扭或種種原因沒有向母親直白道出愛意。在1986年《徐放詩選》收錄的版本中,詩人進行了修改:“但我愛媽媽,/更愛媽媽的黑手?!盵4]徐放于1969年9月被押往遼寧遼陽城東一百四十里的甜水公社塔灣大隊勞改,那里雖然離家鄉(xiāng)不遠,但為了避免招致更多災禍,徐放不輕易與親人聯系,而徐放的母親正是在1970年去世,徐放錯過了探望母親最后一眼的時機??缭綌凳陼r間,從青年到中年,從生離到死別,徐放的生活、情感和心境經歷了痛苦的洗練和沉淀,很難猜明他心中有幾分對母親的遺憾和歉意。因此,不論是在藝術上或是情感上,在第二次修改中大膽寫出對母親的強烈愛意與思念,對彼時的徐放來說似乎不再是一件難事。
相較初版本,《起程的人》收錄的第二版《媽媽的黑手》中,刪去了重復第一節(jié)“看紅燈”內容的最后一節(jié),新增了五節(jié),其中多是對于解放后的暢想。值得注意的是,詩歌的情感層次以及抒發(fā)“愛”與“恨”的對象變得更加豐富了:
是的
我忘不了
那塊生長我的地方
就像蜜蜂
永遠也忘不了他的蜂房
但我也恨那地方
恨它是充滿暴君的國度
恨它如酷吏鞭打奴隸的官衙
我恨那樣的鄉(xiāng)家[5]
在初版本中,詩人只是描繪了一些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而只字未提對媽媽的黑手之外的東西有任何“恨意”,但是,1945年詩人新增的詩節(jié)里出現了一種更加鮮明而復雜的“恨意”:他忘不了家鄉(xiāng),感恩家鄉(xiāng),但更恨它如今被殖民者侵占、被軍閥剝削,但這“恨”完全不與詩人的“愛”沖突,反而更猛烈地助長了“愛”,即對飽受苦難的家鄉(xiāng)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祖國家鄉(xiāng)的深沉眷戀。因此,才有了下面對于未來共和的暢想:
媽媽
讓我告訴你
我們應當怎樣解放我們的運命
和解放
那些同你一樣或更悲慘的
母親們的運命
媽媽
讓兒子拉著你的黑手
扶你去開國民大會
去參加合理的人民大選舉
我們要參加游行
慶賀
歌唱
為了我們的勝利
為了
光榮的
人民的世紀[6]
詩人所關切的不只是媽媽一個婦女,而是東北土地上千千萬萬和媽媽有著同樣命運、承受著同樣苦難、用芳華哺育兒女的勞動婦女。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恨”事實上是對家鄉(xiāng)所受苦難和侵略者的恨,對媽媽的“愛”則升華至對所有勞動婦女和人民的大愛、對實現民族獨立與共和的企盼。很難說有某種深刻的情感是絕對純粹的,徐放的這首詩歌便有著愛恨交織的情感旋律,蘊含著情感復雜性的力量,讓不同時空、不同身份的讀者都能在某個層面汲取到共鳴。
第二版和初版本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篇幅的刪減與擴增,而第三版的特點主要在于俚語表達的修改和一些事實性內容的修改。前兩版中出現了較多的東北俚語表達,如“銅疙瘩簪”“老呱”“抽巴”“大頭發(fā)刺”等等,又如語言描寫:“從小看大,三歲至老!算命打卦就是支野牲口,一輩子奔跑江湖不著家?!倍凇缎旆旁娺x》收錄的第三版中,徐放又將這些俚語表達改回了較為常見易懂的說法,如將“老呱”改為“老鴉”,“抽巴”改為“抽癟”,量詞“支”改為“個”,刪去了“大頭發(fā)刺”等??上攵?,《徐放詩選》作為收錄徐放大部分詩歌的總集,必然面向更廣大的讀者群體,因此一些生僻的俚語表達應修改為大眾化表達為宜,如此更便于讀懂和廣泛傳播。
更有趣的是,對于部分事實性內容的修改,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人的用意。由于前兩版的事實性內容基本一致,此處只引《今日東北》初版本《媽媽的黑手》:
回首青春都荒蕪了!
還從哪里能找回
那些青梅竹馬的痕跡?!
孩提,
愛在檐上掛一對蟈蟈籠,
也愛在花架下斗蛐蛐;
每用秫秸當馬
拿木棒做槍,
媽媽還把槍頭用手給扎上
一縷縷紅纓。
我常和一幫孩子占山為王玩,
也常學長毛子造反;
但有時:
也愿裝個西廂記里的書生,
在月夜攀樹跳花墻;
或捏著拳頭瞪起眼,
在學水滸傳的那些好漢奔梁山。[7]
詩人寫道,自己在小時候喜歡“蟈蟈”和“斗蛐蛐”,也常弄槍戲馬,學太平天國造反;有時裝作《西廂記》里的書生,有時也會學水滸好漢奔梁山。不論是喜歡玩什么、扮演什么,對于當時的孩子們來說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在第三版中,詩人改變了說法:“孩子時,/不愛在檐下掛一對蟈蟈籠,/也不愛在瓜架下斗蛐蛐;/只愛用柳條和秫秸當馬,/拿木棒做槍?!盵8]而后寫道:“生來就/不愿裝那個《西廂記》里的書生,/在月夜攀樹跳花墻;/而只愿捏著拳頭瞪著眼,/學《水滸傳》里的那些好漢奔梁山。/所以,才養(yǎng)成了/今天這一身野性。”[9]從真實性角度來說,在已有初版寫法的基礎上,詩人改口稱自己兒時不愛玩蟈蟈和斗蛐蛐,也不愿裝《西廂記》里的書生,而只喜歡弄槍戲馬、學洪秀全和水滸好漢,顯然可信度不高;而從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媽媽的黑手》的中心意旨與情感層次在兩次修改中一再豐富,在對作為客體的“媽媽”的描繪中,還需要烘托出主體“我”的革命志士形象。因此,否定被視作玩物喪志的蟈蟈和蛐蛐,以及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肯定武力與“造反”,稱自己“養(yǎng)成一身野性”,雖然有一定的藝術虛構成分,但總體上還是為詩歌情感表達服務。這些事實性內容的修改是詩人在晚年對自己思想傾向和人生走向的一次重審,盡管可能不夠真實,但恰恰是詩人在數十年間經歷肉體和思想的考驗后問心無愧的體現,比起真實的內容反而更顯真誠。
在長達25年的冤屈中生存下來的,不只是徐放的生命,還有他的思想,正如他的筆名“巉巖”那樣一貫不屈和尖銳。好友王夫如回憶起他在《人民日報》社再次見到徐放的那天:“出來了一位身披黑色破舊棉襖的人,他頭發(fā)蓬亂,面容衰老,風塵仆仆,活像一位趕大車的,又活像一位當時到處可見的上訪者?!盵10]他擔心這樣的徐放大腦功能是否已經退化到無法進行精神勞動,但在看了徐放的詩稿后,王夫如發(fā)現徐放依然葆有詩人的敏感和情思,同時還有不受政治斗爭影響的獨立思想與革命信念。在他愛恨鮮明的詩句下,始終跳躍著一顆長程苦斗的祖國兒子的心。這位蹣跚狼狽的老者徐放,與當年在四川慷慨激昂地寫下《媽媽的黑手》的青年徐放的身影似乎重合了。
(李昕遙,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1]胡風:《徐放詩選·序》,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頁。
[2][3][7]徐放:《媽媽的黑手》,1944年《今日東北》第1卷第1期,第16-17頁。
[4]徐放:《徐放詩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47頁。
[5]徐放:《起程的人》,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年,第54頁。
[6]徐放:《起程的人》,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年,第56頁。
[8][9]徐放:《徐放詩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52-53頁。
[10]魯煤:《歷史證明他無罪——從<徐放詩選>談起》,《文藝評論》,1987年第5期,第8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