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穴位貼敷聯(lián)合情志護理、循經推拿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5月~2024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60例LDH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給予穴位貼敷聯(lián)合中醫(yī)康復護理,對照組給予穴位貼敷,比較兩組腰椎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腰椎影像學參數。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影像學參數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穴位貼敷聯(lián)合情志護理、循經推拿可有效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功能;循經推拿;穴位貼敷;情志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屬于常見病,主要指髓核因為纖維環(huán)破裂突出,壓迫神經根,并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誘發(fā)病因有腰部外傷、腰部勞損等,以活動受限、腰腿疼痛等為常見癥狀[1]。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增加、生活節(jié)奏變快,LDH患病率不斷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康復時間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yī)認為LDH由陽氣虧虛、肝經濕熱而致,氣結不通,不通則痛,給予患者積極治療的同時,還需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促進腰椎功能盡快恢復[2]。本研究選取2022年5月~2024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60例LDH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貼敷聯(lián)合情志護理、循經推拿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5月~2024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60例LDH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9~61歲,平均年齡(57.38±2.55)歲;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9~60歲,平均年齡(56.47±2.4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穴位貼敷。組方:酒大黃50 g、生南星30 g、生草烏30 g、桃仁12 g、紅花12 g、生沒藥12 g、秦艽12 g、丹參10 g、川芎10 g、
當歸10 g、香附10 g、地龍10 g、細辛10 g、冰片3 g、薄荷冰3 g,將以上藥材制成膏狀,均勻涂抹于專用膠布上,貼敷患者陽陵泉穴、環(huán)跳穴、腎俞穴和委中穴,每次貼敷7 h,1次/d,治療8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和循經推拿。
(1)中醫(yī)情志護理:向患者介紹LDH預后、治療措施,以及中醫(yī)情志理論悲、怒等情志的表現及引起的負面后果。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鼓勵患者發(fā)泄不良情緒,避免大驚大怒、大喜大悲,確保患者處于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提高治療信心;對于情志改變,指導患者保持尊重態(tài)度,通過音樂、運動等方式有效轉移過強的情志,保持氣機順暢,使心神得到濡養(yǎng)。(2)循經推拿護理:患者仰臥在治療床上,操作者通過拇指、食指點按其太溪、解溪,各穴持續(xù)點按60 s;點壓足三里,提拉股四頭肌,掌壓沖門治療,堅持0.5 h;患者變換體位,保持側臥位,肘壓治療,彈撥治療臀大肌痙攣、結節(jié)處,治療力度先輕、后重,保證其耐受;患者變換體位,保持俯臥位,推拿委中、承山,彈撥骶骨及委中穴結節(jié),滾動、推拿/cihKKF8RjFHWn11X5D4pA==、掌按下肢肌肉、腰骶部及臀部,指導患者保持放松。循經推拿每天1次,一個療程6 d,治療1個療程暫停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腰椎功能:采用JOA量表評估,包括臨床體征、主觀體征等內容,分數越高代表腰椎功能越好[3]。(2)比較兩組腰椎影像學參數:主要觀察椎間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數、椎間盤后緣高度和Cobb角。(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量表評估,包括社會、心理等內容,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腰椎功能各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功能各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腰椎影像學參數比較
干預前兩組腰椎影像學各參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影像學各參數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常由腰肌勞損、腰部受力不當等導致,患病后存在脊椎、椎間失衡問題,從而引發(fā)多種癥狀,如運動障礙、腰腿疼痛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負面影響[5]。臨床治療方法有手術和非手術兩種,前者創(chuàng)傷大,對術后恢復有一定影響。中醫(yī)將腰椎間盤突出歸屬于“痹癥、腰痛”范疇,認為該病可嚴重影響經絡循行,病機在于機體受到風寒濕邪入侵而致血運不暢通,經絡瘀阻,不通則痛[6]。
穴位貼敷可以對穴位進行有效刺激,對皮膚組織作用利于藥物成分的有效吸收,進而將藥理作用發(fā)揮出來,實現雙重刺激效果[7]。該治療方式存在多個優(yōu)點,如滲透性良好、治療效果顯著、操作方便,進入肌層后藥物可有效改善微循環(huán),進而清除代謝產物,解除肌肉痙攣,減輕水腫,消除炎癥。經皮膚吸收后的藥物通過肝臟部分較少,且未經過消化道,可防止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被消化酶液破壞,減輕胃腸道刺激,具有較高的安全性[8]。本研究穴位貼敷包含多種中藥成分,其中秦艽可祛風除濕;酒大黃可活血化瘀、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生草烏可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紅花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生南星可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生沒藥可散血祛瘀、消腫定痛;丹參可通經止痛、活血祛痰;川芎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地龍可清熱息風、通絡;當歸可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香附能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細辛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冰片可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桃仁可祛瘀活血;薄荷冰可祛風、止痛[9~10]。諸藥聯(lián)用可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同時,貼敷陽陵泉、委中等穴可加快腰椎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消散,緩解患者疼痛[11]。中醫(yī)情志護理可以疏導患者負性情緒,使其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循經推拿可推拿、按摩指定穴位,疏通經絡,減輕疼痛,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影像學參數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lián)合情志護理、循經推拿可有效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周群,劉新紅,姜文燕.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緒管理模式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23,21(11):1522-1525.
[2]張敬,劉芳,劉菁祖,等.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穴位貼敷在多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腹脹、便秘護理中的療效評價[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23,35(11):2227-2231.
[3]劉招娣,古莉君,徐玉艷.五行音樂療法聯(lián)合穴位敷貼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圍術期負性情緒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23,44(7):1982-1984.
[4]黃碧芳,袁玉梅,鄭娟霞,等.烏麻膏貼敷結合子午流注經絡拍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3,37(6):1083-1085.
[5]楊丹,陳霞,何娜英.穴位貼敷聯(lián)合藥物罐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效果觀察[J].上海醫(yī)藥,2022,43(20):33-35.
[6]何婷,謝宜靜,舒文杰.穴位貼敷聯(lián)合自制藥酒濕敷加紅外線照射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798c8ee914c4547d043f0f09eb77a74d4fe92b4843db0f2d2c042dd39b76ac5d022,19(16):2512-2515.
[7]朱曉青.“丹溪摩腰膏”聯(lián)合腎俞穴穴位貼敷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醫(yī)藥衛(wèi)生,2023(12):170-173.
[8]程昭君,鄭明軍,余雙娟.伸筋透骨貼穴位貼敷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5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22,29(5):902-904.
[9]張會凡,楊瓊,鄧冬菊,等.艾鹽燙熨結合穴位貼敷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1(3):52-56.
[10]黃友娟,程馨億,王艷麗,等.從寒論治陽明經穴位貼敷聯(lián)合溫里熏蒸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24):88-89.
[11]羅海霞,樊建林,李海華,等.穴位貼敷結合中藥熱敷對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功能障礙、疼痛程度、活動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14):2589-2592.
[12]朱靜,孫靜琳.穴位貼敷聯(lián)合火龍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2,19(15):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