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范仲淹和歐陽修均是北宋的大文豪,分別以《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流傳于世,二者的作品雖均為借景抒情性散文,但在諸多方面卻不盡相同。采用對比分析法,剖析作品在呈現(xiàn)方式上的對立統(tǒng)一,并在此基礎(chǔ)上把握作者的共同價值追求。
[關(guān) 鍵 詞] 抒情性散文;對立統(tǒng)一;共同追求
歐陽修喜愛喝酒,自號“醉翁”;范仲淹善撫琴,時稱“覆霜”,二人均為北宋時期的大文豪。盡管政治仕途失意,但在文學(xué)上都頗有造詣。范仲淹曾受滕子京之托,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岳陽樓記》。歷代文人讀之有悟,也受之鼓舞。時隔一年,在滁州的瑯琊山,自稱“醉翁”的歐陽修也寫下世代稱贊的《醉翁亭記》。同為力主變法的主心骨,同是胸懷志向、心系蒼生卻又仕途坎坷的文人,他們有著共同的特質(zhì),也有著個人獨特的魅力?;诙叩拇碜?,探求作品的不同藝術(shù)呈現(xiàn)方式,把握他們在價值上的共同追求。
一、表現(xiàn)手法上的“虛”與“實”
據(jù)史料記載,范仲淹并沒有去過岳陽樓,只是受友人之托,憑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些資料寫下千古流傳的《岳陽樓記》。歐陽修則不同,他到過瑯琊山,在那邊與友人喝過酒、賞過景,并親手種下一棵梅樹,是在賞景宴樂時寫下了《醉翁亭記》。因此,就景色描寫而言前者屬于想象,后者屬于紀(jì)實。
盡管范仲淹沒有去過岳陽樓,那里的景色對他來說僅是通過圖畫和文字想象出來的“虛景”,但從他筆尖流露出來的情感卻讓讀者感到情真意切。撰寫該文時,范仲淹正處慶歷新政失敗、仕途不順、身體抱恙的境遇下,然而他不抱怨、不消沉,反而發(fā)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的感慨。可見,仕途不是他最關(guān)心的,得失也不是他最在乎的,唯有百姓才是他最牽掛的。再者,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不到兩年就“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取得一番豐功偉績。作為好友,他深知滕子京好大喜功,擔(dān)心好友惹禍上身,于是他借機委婉規(guī)勸好友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才能經(jīng)得起世間沉浮,因此他對友人的關(guān)心是推心置腹的。文末,他借“古仁人”表達(dá)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jì)世情懷和樂觀精神,讓讀者由衷地感受到他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的人生志向也是真心實意的。
歐陽修與范仲淹的經(jīng)歷頗為相似,《醉翁亭記》也是他被貶時所著。但和范仲淹追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歐陽修在生活上主張“及時行樂”。他不僅將這種人生理念付諸實踐,也在文中大方地將其表現(xiàn)出來。閱讀他的《醉翁亭記》,其一是景真“美”:沿途“林壑尤美”“水聲潺潺”,山上“天高云淡”“野花幽香”“佳木繁陰”,這樣的山水美景令人陶醉,也令人向往;其二是人真“樂”:這種樂是游山玩水的怡然自得,是眾人相聚的宴酣之樂,更是百姓安居樂業(yè)的與民同樂?!蹲砦掏び洝分械木吧利?、眾人皆樂是顯而易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歐陽修對景色的描繪及流露的情感只停留在眼前的一切。仔細(xì)品讀,會發(fā)現(xiàn)這種真景真境中也蘊藏著作者的想象與展望。雖然歐陽修來此游玩只是“暫時”的,所見景色也只在一個時間段,但他卻寫道:“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可見,在欣賞眼前美景時,他聯(lián)想到四季的美景,又由眼前的游玩之樂進(jìn)一步暢想不同時間段游玩有不一樣的快樂,因而感嘆道:“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苯又笠恍」?jié),由眼前的0bRLpOGvfk7L+GZbTfqnY8Bf9KplOPbFjCIn8CkPheE=滁人出游之樂、眾人宴酣之樂,發(fā)出了“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感慨,這里的感慨是對眼前熱鬧祥和景象的欣喜,更包含了對未來的美好愿望,他希望滁州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一直擁有如同今日一樣的快樂。
總之,同是被貶時寫下的抒情性散文,范仲淹在“虛”景中表達(dá)了真情,而歐陽修則在“真”游中展開了想象,表達(dá)了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
二、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的“狂”與“雅”
據(jù)史料記載,范仲淹文武雙全,能寫詩彈琴,也能帶兵打仗,不僅是個政治家、文學(xué)家,更是一個軍事家。他性格豪放,所著作品也大多屬于豪放派?!对狸枠怯洝繁闶撬麣鈩莼趾甑拇碜髦?。該文章用詞大氣磅礴。在開頭寫洞庭湖全景時,他這樣寫道: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里的“銜”和“吞”二字將靜止的洞庭湖人格化,“銜”字在空間上寫出了山在湖中的浩大氣象,“吞”字則寫出了湖蓄江水的壯觀景象。精確的動詞運用展現(xiàn)了洞庭湖的宏偉氣勢。文章描寫雨中洞庭湖和晴天的景色時筆法凝練大氣。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兩種景色的描寫都采用駢文的句式,運用宏觀大視角,短短的數(shù)十字中包含了眾多景物,每個景物點到即止,卻又特色凸出,組合起來氣勢雄渾,震撼人心。
歐陽修文章的風(fēng)格偏于清新雅致。在《醉翁亭記》里用詞與寫作視角的選擇與《岳陽樓記》大有不同,如在寫泉水時,歐陽修這樣寫道: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歐陽修用動詞“瀉”展現(xiàn)了泉水涓涓細(xì)流、輕巧緩慢的狀態(tài),與前文的“潺潺”相呼應(yīng),讓人仿佛能聽到泉水動聽的聲音,品味到泉水的甘甜。全文描寫大多采用微觀視角,無論是景物的形態(tài),還是游人的動作,抑或是宴會時的場景,歐陽修都精于細(xì)節(jié)描寫。如在寫滁人出游的場面時他落筆于細(xì)微處,用“歌”字寫出了游人出游時快樂的心情,用“呼”和“應(yīng)”描繪了游玩時歡快熱鬧的場面。
總之,從行文風(fēng)格來看,《岳陽樓記》給人大氣磅礴之感,《醉翁亭記》讓人感到細(xì)膩雅致,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也是二者不同性格的體現(xiàn)。然“狂”與“雅”在兩者身上并不是絕對的標(biāo)簽,豪放不羈的范仲淹也曾寫過清新婉約的作品,如世代流傳的《蘇幕遮》,而清新婉約的歐陽修也曾寫過蕩氣回旋的《浪淘沙·把酒祝東風(fēng)》。這與詩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三、思想觀念上的“憂”與“樂”
兩篇文章都涉及“憂”與“樂”的議題,只是在表現(xiàn)這兩種思想時,二者采用了不同的形式。
歐陽修“樂”得耳目昭彰,“憂”得委婉含蓄。歐陽修的“樂”是所見景色皆如畫的歡樂。盡管被貶,但絲毫不影響他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一幅清新脫俗的山水畫展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里,山水亭臺、花草樹木在歐陽修的筆下一應(yīng)俱全,在用詞上更是不惜運用“尤”“美”“佳”這樣直接表示贊美的字眼,可見美景讓歐陽修心生喜悅,所以他才會用盡麗句清詞,把這如詩一般的意境描繪在文字里。
歐陽修的“樂”還是宴酣之時的盡興。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他從宴席豐盛、野趣十足;眾賓歡聚、觥籌交錯;太守頹然、醉坐其間三方面展現(xiàn)了一幅熱鬧的宴飲圖,相聚的快樂躍然紙上。
這種“樂”也能看到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欣喜。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作者運用“歌”“休”“呼”“應(yīng)”這幾個動詞寫了出游時快樂熱鬧的心情,又用“佝僂提攜”“往來不絕”告訴讀者出游的人不僅多,而且連老人、小孩也在出游的行列,足以表明滁人生活美滿、祥和安定,儼然一幅和諧快樂的游樂圖。
賞景之喜、宴飲之歡、祥和之美,這種層層遞進(jìn)的快樂,讓歐陽修不僅把它們描繪成三幅美麗的畫卷,更是用“樂”字來直抒胸臆。短短402字的文章中共用了10個“樂”字,可見當(dāng)時的他喜不自勝。
仕途失意的他難道心中沒有一絲憂愁嗎?不,他有。只不過這里并不是以“樂”景襯他的“憂”情,他的“樂”是真真切切的,但“憂”也是由心而生的。文中作者說:“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睔W陽修寫這篇文章時僅39歲,按理來說,這個年紀(jì)正當(dāng)壯年,怎會蒼顏白發(fā)?究其原因,為“太守醉也”。酒使人生愁,也易使人生幻。因此,酒興正起時,太守難免想起自己被貶至此的經(jīng)歷,瞬間產(chǎn)生“蒼顏華發(fā)”之感。但這種憂愁又是短暫的,很快又被當(dāng)下的快樂吹散了。歐陽修的與民同樂其實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他為民而憂之情。在滁州就任時他還寫過另一篇較出名的《樂豐亭記》,文中他批判了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歌頌了太平盛世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景象。因此,歐陽修并不是無憂,只是這種“憂”以隱秘的方式藏在了他的“樂”之下。
反觀《岳陽樓記》會讓讀者感到顯而易見的“憂”。了解其歷史背景,可知范仲淹在寫這篇文章時在為朋友滕子京擔(dān)憂。在“記”中他又為君王擔(dān)憂,為百姓擔(dān)憂。多憂多慮的范仲淹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其實他也是有快樂的。只是他將這種快樂表現(xiàn)得比較含蓄。首先《岳陽樓記》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來敘述滕子京取得的成就。“越”字表現(xiàn)了時間之短,反襯滕子京辦事效率高。“通”“和”則道出了友人的治理有方?!鞍佟焙汀熬摺备菍懗隽擞讶说墓冏恐?。從選詞和用句上不難看出,作者其實也在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興。最后,文末作者也為自己何時而樂做出了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痹瓉碜髡呤前寻傩盏南矐n放在自己的喜憂之上。因此,范仲淹為人民而“憂”,也因人民而“樂”。只是他“憂”得顯而易見,“樂”得不動聲色。
二者在文章中都涉及了“憂”與“樂”的議題,但其表現(xiàn)形式卻有所不同,這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guān):歐陽修的父親早先也是當(dāng)官的,盡管他的父親早逝,但是他聰慧過人,他的叔叔非??春盟虼怂旧蠜]有吃過什么苦。這就養(yǎng)成了他看待事物比較積極樂觀的性格。他更是遇到了一個非常體恤他的上司,非常支持他游山玩水,這也對他后來即使被貶也依舊樂衷于游山玩水有很大關(guān)系。可見歐陽修并不是在被貶后才有這等愛好。但是范仲淹相對沒有那么幸運,同樣自幼喪父,卻吃了較多的苦,經(jīng)過十年寒窗苦讀才有了一番作為,因此他特別體恤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無論在文章上或者行動上更加著眼于百姓的困苦,他曾建立老人會所來贍養(yǎng)老人。如果說范仲淹會為貧民建療養(yǎng)所,歐陽修則更傾向于為百姓構(gòu)建娛樂城。但是《岳陽樓記》里提倡的“先憂后樂”與《醉翁亭記》里的“與民同樂”,都是心系百姓的體現(xiàn)。對于百姓來說,物質(zhì)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快樂都是同等重要的。
由此可知,兩位作者都有“憂”和“樂”,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但是共同指向了一個核心——百姓。百姓的“憂”和“樂”牽動著他們個人的“喜怒哀樂”。
四、人生態(tài)度上的“醉”與“醒”
兩篇作品皆出現(xiàn)了“酒”這個意象,但卻有不同。一方面,飲酒的對象不同。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描繪的是遷客騷人登樓,“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的狀態(tài);而《醉翁亭記》寫的是歐陽修“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的情形。另一方面,寫酒的目的不同?!对狸枠怯洝分蟹吨傺蛯憽熬啤敝饕窍胪ㄟ^“遷客騷人”在欣賞洞庭湖美景時,受美景所感染而表現(xiàn)出“喜洋洋”的狀態(tài),反襯出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文中范仲淹的狀態(tài)是清醒的,他清醒地探求“古仁人”的思想,清醒地表達(dá)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而歐陽修在文中呈現(xiàn)的主要是“醉”態(tài),這里的“醉”是欣賞美景而“陶醉”、歡聚飲酒而“酣醉”、與民同樂而“沉醉”。
盡管在寫“酒”時,兩位作者呈現(xiàn)出“一醉一醒”的不同狀態(tài),但他們所表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卻是一致的。面對美景眾人皆醉時,范仲淹仍清醒地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歐陽修盡管把酒言歡,沉醉在美景美食、游山玩水中,但這并不是他被貶后意志消沉、借酒消愁的表現(xiàn),而是醉時與民同樂、醒時亦能為民解憂的情懷。因此,無論是“醒”或“醉”,他們都指向了“一心為民”的人生追求。
盡管《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在呈現(xiàn)方式上看似存在許多對立面,但其實在價值追求上是不謀而合的,作者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在為百姓謀福祉。
參考文獻(xiàn):
[1]蘇許旭,齊雪艷. 從《醉翁亭記》窺看歐陽修的人生困境與破局之路[J]. 名作欣賞, 2024 (17): 84-86.
[2]曲倩玉. “以物觀我,以景觀人”:《岳陽樓記》之景物隱喻[J]. 今古文創(chuàng),2024(30):26-29.
[3]王子玥. 傳統(tǒng)經(jīng)典之美中的“言象意”:《岳陽樓記》小議[J]. 中國故事, 2024 (5): 37-38.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紫帽中心小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