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國產動畫片《黑貓警長》里有過這樣的故事:一只雌螳螂吃掉了自己的丈夫,警長調查后發(fā)現,這是螳螂家族獨有的習俗,于是沒有抓捕雌螳螂。那么在真實世界里,“螳螂弒夫”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螳螂屬于肉食性昆蟲,世界上已知有2000多種螳螂,我國有147種。其實,絕大多數的螳螂物種都沒有被觀察到“弒夫”現象。這個名聲,主要歸咎于兩種分布較廣的螳螂:中國大刀螳螂和歐洲螳螂。這兩類雌螳螂不但要養(yǎng)活自己,還需要獲得額外的大量營養(yǎng)來供給體內的卵子。而雄螳螂由于不需要保護種群不受騷擾,因此體形相對更小,翅膀更發(fā)達,會以自己能夠保持長距離飛行這一能力找到配偶。
科學家用我們最常見的大刀螳螂進行了一個實驗。先把螳螂喂飽,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用攝像機記錄實驗結果。最終,所有的實驗里沒有出現一起“螳螂弒夫”的現象,反而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求偶場面,雌雄螳螂“翩翩起舞”,共同完成了一個特殊的儀式。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科學家又做了另外一個實驗:先讓雌螳螂餓了十天,這個時候遇上雄螳螂,雌螳螂只會把它們作為食物一把抓過來就啃掉了,根本就沒有繁衍的意識。但讓雌螳螂餓5天,這個時候會出現先交配、再吃掉雄螳螂的現象。
在野外環(huán)境里,雌螳螂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吃飽肚子的,吃雄螳螂這種現象就可能發(fā)生。從個體的繁行上來講,雌性多了這部分營養(yǎng),可能對后代更有利。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摘自《科學24小時》 陳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