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與傳統(tǒng)武術究竟有無關系,本文就談談這個問題。
中國的筷子與傳統(tǒng)武術都有悠久的歷史,它們之中都申報了許多非遺保護項目。筷子,如福州的漆筷、杭州的天竺筷的制作技藝與民俗文化都是省級非遺遺產(chǎn),四川江安的龍鳳竹筷制作精妙絕倫,在筷頭雕龍刻鳳,曾被毛主席定為國慶十周年國禮。各地名箸還有山東濰坊的嵌絲筷、河南南陽的冬青烙花筷等制作技藝都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成就。
和箸文化一樣,中國也是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源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兩人對搏和手執(zhí)兵器的象形字,出土漢簡上的“相錯畜,相散手”字文,《漢書》載錄的《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書目,晉代葛洪說的口訣要術、秘法,梁朝的《馬槊譜》,以及宋初的《角力記》,明代兵家兵書上形形色色的拳械記載,逮至當代的太極拳、查拳、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通背拳、紅拳、詠春拳等等南拳北腿各大名拳,或為國家級或為省市級非遺項目。這可謂筷子與傳統(tǒng)武術同出一國的不解之緣。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傳統(tǒng)。大多數(shù)中國人習慣用筷子吃飯已經(jīng)數(shù)千年了,而且是用兩根筷子組成的一雙筷子,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其合理性、科學性。筷子的餐具實用性在于一雙筷子可以靈活配合,做夾、挑、撥等諸多動作,以便供人進食各種食物。而單根筷子則難以完成這些復雜操作。筷子不僅僅是餐具,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雙筷子代表陰陽和諧、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與太極和八卦等傳統(tǒng)文化理念相契合。此外,筷子的尺寸、選材等也都有講究和特定的寓意。李政道博士曾高度評價筷子的智慧,他指出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國外研究認為使用筷子能使人心靈手巧,對大腦功能有積極影響。從歷史傳承上看,筷子的使用年代悠久,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形成了現(xiàn)在的樣式和使用習慣。一雙筷子作為餐具的固定搭配,成為中國人用餐的必備之物,已經(jīng)深入人心。
前不久,當記者采訪奧運冠軍全紅嬋吃牛排時為何用筷子而不用刀叉,小小年紀的嬋寶脫口而出說道: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是傳統(tǒng)啊!可見這種習俗白小就深刻烙印在小姑娘的骨子里,她的一句話洋溢著滿滿的中國情懷。按西餐牛排的常規(guī)吃法是用刀和叉,用餐者須右手拿刀切肉,左手拿叉將食物送人口中,全紅嬋卻在眾日睽睽之下用筷子夾起大塊牛排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是對西式固定吃法極不習慣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國人的生活習俗對西洋模式限制的回應。中國人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吃飯吃牛排理所當然。在中國,外國人采訪就請他說中國話;在中國,咱吃牛排不用刀和叉。
筷子與傳統(tǒng)武術的關系,在用它們的故事告訴人們:中國人的傳承應該是怎樣的。傳統(tǒng)武術的套路演練和對抗搏擊兩種形式就如一雙筷子不可分割,否則就有失優(yōu)良傳統(tǒng)。單一的套路演練就像用一根筷子吃飯,有失華夏禮儀,恰似抱拳禮只有掌缺了拳,無法正確表達“抱拳”的真實含義,實用性大打折扣;而且在中國人的哲學理念上是只虛無實,孤陰自專,陰不遇陽而滯,難有變化和前行的進步,只有陰得陽而后行才謂之通,非此不能解決傳統(tǒng)武術之痛。也就是說傳統(tǒng)武術的運動形式和技術體系理應是完整一體的,兩者前后和諧銜接,學以致用。傳武人既要善于套路演練又能對抗實踐,兩者不做人為割棄,這樣才是陰陽合一,才具有攻防本質之功用,回歸到中國武術的傳統(tǒng)本色。余下,言畢感慨而作以饗讀者:
傳武如筷吟
筷子一雙是吾稱,洋人才叫筷兩根。
兩根把雙分為二,一雙將兩合而一。
傳武套子不能擊,西式思維執(zhí)一根。
一根筷子餐中舞,笑煞武林眾仙翁。
華夏傳統(tǒng)疑丟盡,難立武林難復興。
鈕子扣錯衣不整,正道用筷必成雙。
擊舞猶如一雙筷,今人所議非無理。
知筷謂雙在于行,知理踐行覓同章。
(作者為上海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