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開元十三年(725年),25歲的李白初次出蜀,辭親遠游。在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忽見兩座青山夾江對峙,猶如天宮之門緩緩打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洶涌的波濤令李白心潮澎湃,于是他提筆寫下經典的七言絕句《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從此之后,天門山名聞天下,被永遠地記錄在中國文學的地理版圖上,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來此暢游題詠。
天門山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山?其背后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天門中斷 長江鎖鑰
天門山其實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分別位于安徽省北部的長江兩岸。其中,東側的山為蕪湖市境內的東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2米;西側的山為馬鞍山市和縣境內的西梁山,海拔88米。盡管這兩座山并不高大,但崖壁極為陡峭,似刀削斧砍,彼此隔江相望猶如天宮之門,故而得名。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有詩贊之:“東梁如臥蠶,西梁似游魚。”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也曾寫道:“東梁與西梁,髵(音同“而腮”)雙虎頭??蓱z長江水,分作川字流?!?/p>
自古以來,天門山就是兵家必爭的江防要地,常被作為屯兵駐守的戰(zhàn)略門戶。倘若分兵駐扎在天門山東西兩側,便會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此這里被人們稱為“長江鎖鑰”。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之后,曾以此處為據(jù)點同清軍展開持續(xù)數(shù)年的攻守之戰(zhàn)。
在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眼中,滔滔江水穿過天門山,仿佛慢慢打開通天之路,令意氣風發(fā)的李白心中油然而生出壯志豪情,于是揮毫為山河而歌,李白借此成為天門山最著名的“廣告代言人”。然而,在對《望天門山》進行解讀時,一直以來存在很多爭議。
東流的碧水為何會至此回?有人認為,江水激烈沖撞天門山,形成很多旋渦,所以這里的“回”是“回旋”之意;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自西向東奔騰不息,到了天門山這一帶突然轉頭向北流去,所以這里的“回”應是“回轉”之意,而且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望天門山》還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有的版本的第二句寫為“碧水東流直北回”。
對于“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人們?yōu)樵娭械男≈劬烤箒碜院翁幎械揭苫蟆W者對這句詩一直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是李白乘坐的小船從西邊落日的地方悠悠駛來;另一種針鋒相對的說法認為,是一葉孤舟從太陽升起的水天相接處緩緩駛來。真相到底是什么,如今已很難考證,但無論當時的場景究竟是什么樣,我們都能通過詩人的寥寥數(shù)語真切感受到天門山的雄偉景色以及李白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舒暢心情。
斷層分離 流水侵蝕
作為一處獨特的自然奇觀,天門山令人贊嘆不已。關于它的成因,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李白詩中所說的“天門中斷楚江開”,既是對眼前景象的現(xiàn)實描繪,也蘊含著對其成因的理解,即長江猶如巨斧,劈開了天門雄峰。他在《橫江詞》中還曾有“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這樣的詩句,再一次解釋了天門山是由于巨浪打開了山門石壁所形成。也就是說,位居長江兩岸的天門山,其東西兩部分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后來被滔滔江水沖斷了。
流水侵蝕固然可以破壞山體,甚至將連綿的山峰切割得零零碎碎,但這種外力地質作用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相比之下,內力地質作用則更為強大、迅速。地質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天門山位于長江下游揚子準地臺(主要包括云南東部至江蘇的整個長江流域等區(qū)域)的擠壓斷裂帶上,由于地質歷史時期的斷層作用,天門山東西兩部分彼此斷裂分離,后來,流水從低洼且易被侵蝕破壞的斷裂帶中穿過,才形成了長江的河道。
地質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當在野外看到一條長度較長、形態(tài)較簡單的山溝或山谷時,通??梢耘袛嗨怯捎跀鄬幼饔迷斐傻?,即所謂的“逢溝必斷”。天門山的成因與之相似,地球內部的斷層作用加上外部的流水侵蝕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了兩山夾峙、江水回旋的壯麗景象。
大化神奇 天門多多
或許是“天門”二字極富傳奇色彩,不免令人心生向往,我國以此為名的山峰還有很多。除了李白曾經到訪過的安徽蕪湖天門山之外,在湖南張家界、北京密云、廣西桂林、遼寧大連、江西鷹潭、河北秦皇島等地也有同名山峰,總數(shù)多達十余處。其中,以張家界天門山最為著名。
張家界天門山位于市區(qū)南郊,屬于武陵山脈的一部分,主峰海拔1518.6米。這座山峰拔地而起,雄視四方,山巔的絕壁上有一個高約131.5米、寬約37米的穿山大洞,宛若一道通天的門戶,名曰“天門洞”。張家界天門山與由砂巖組成的蕪湖天門山不同,這里的山體由石灰?guī)r組成,山上大大小小的巖洞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張家界天門山自然風光優(yōu)美,歷史文化悠久,現(xiàn)已成為聞名國內外的風景名勝區(qū),其知名度甚至超過了蕪湖天門山,以至于很多人吟誦起李白的《望天門山》時,會錯誤地聯(lián)想到張家界天門山。
其實,無論哪座天門山,都出自大自然這個“雕塑師”之手,大自然賦予了它們雄偉的身軀,人類則將深厚的情感賦予在它們身上。如果你想穿越千年時空與古人對話,不妨沿著他們的足跡,一同領略大好河山,一起暢聊詩意人生。
(小鹿摘自《百科知識》2024年第4期)